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近中藥:認識一下「雞內金」,它的名字該怎麼寫?

走近中藥:認識一下「雞內金」,它的名字該怎麼寫?

走近中藥:認識一下雞內金,它到底該怎麼「寫」?

雞內金這味中藥,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它的來源非常普通,也就是我們吃的雞的胃內那層角質層。

記得很小的時候,逢年過節家裡總要殺雞,小孩子們最大的歡樂,就是在劏開雞後,把雞內金剝下來,拿到代銷店能換顆糖——當然,孩子們的心裡,很少有知道這送過去的雞內金就是一味中藥。

雞內金入葯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它的原名為「肶胵里黃皮」。此外還有雞肫皮、雞胗皮、雞內筋、內金等多個別名。

從動物屬性來分析,雞內金是雉科家禽雞的乾燥胃內壁皮層,幾乎各地都有。

從外觀上看,完整的雞內金像一個囊,顏色黃色、黃綠色或黃褐色,兩面都有棱溝交錯的皺紋,質地脆而易碎,斷面為膠質有光澤。市售品多已經碎成不規則的裂片。有少許的腥氣,味淡微苦。以片大,完整,色黃,潔凈者為佳。

雞內金的炮製,一般就是把收集的生雞內金撿去雜質,用油砂燙炒至起泡,然後杵碎即可,這樣更利於煎出。

雞內金的主要成分有胃激素、蛋白質,包括多種氨基酸,如胱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並含膽綠素類物質。

在傳統中醫手裡,雞內金就是一味消食積、止瀉痢、縮尿的中藥。

1、健胃消食。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雞內金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其酸度和消化力;同時還能使胃蠕動加強,促進胃的排空速度。

2、強壯、滋養、收斂;

從性味來首,雞內金性味甘平,能入脾、胃二經。主要就是健脾胃,消食、化積。歷代醫家將其用於食積不化,嘔吐瀉痢,小兒疳積諸證,尤其善消肉積。

歸納歷代醫家的運用,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1、 消食導滯:對於脾胃運化不力的食積,噯腐吞酸、脘腹悶脹、大便腐臭、食欲不振等問題,雞內金是最常用的一味,常與麥芽、山楂、白朮、陳皮等配伍。

2、夜遺縮尿:對於小兒遺尿,以及成人之小便頻數、夜尿頻繁者,雞內金常與桑螵蛸、龍骨、牡蠣、浮小麥等配伍;

3、化石:古代中醫所說的「石淋」,大致相當於現代所說的泌尿繫結石,也常用到雞內金;

4、養肝:近現代中醫對於慢性的肝功能低下,雞內金也被拓展用到;

需要注意的是,雞內金也有一些使用的注意事項:

1、對於各種慢性胃痛、胃氣不足者,雞內金宜炙後火者焙後用。

2、雞內金屬於磨積之品,也算是耗氣的一種,所以,各種氣血虛弱之證,還是不適宜的;

3、作為常見的兩種家禽,雞鴨一般都是同時出現的,鴨也有和雞相類似的「胃」,所以也有鴨內金,它的外觀和雞內金很相似,但剝離時幾乎全部成碎片,棱溝皺紋而已比較稀,顏色為暗綠色或褐色,表面更較粗糙,有的還有反油現象,消食導滯的能力不如雞內金。

最後說說雞內金的「寫法」。

時至今日,我們都習慣寫成「雞內金」,其中的「金」字,其實在最初是寫成「筋」的,也就是「雞內筋」。

這是因為它是雞的胃內壁角質層,古人以為是某種「筋骨」,於是便寫作「雞內筋」。但後世由於其外觀金黃、以及其消食化滯的能力強大,逐漸演變成「雞內金」了。

這兩種寫法都不能說錯,但從傳統上看,「雞內筋」似乎要更古老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養生談 的精彩文章:

《史記》說,大禹死後葬在會稽山,到底是浙江紹興,還是另在別處
賈母是個「伯樂」,她發現的3匹「千里馬」,晴雯只算初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