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15頭野象北遷800里:為何離家?為何勸返?如何回家?

15頭野象北遷800里:為何離家?為何勸返?如何回家?

人民日報客戶端5月30日消息,近段時間,十幾頭北遷亞洲象造訪雲南省玉溪市、紅河州,受到公眾廣泛關注。與網上的娛樂調侃不同,在這群野象離開傳統棲息地之初,記者周邊長期關注野象的記者和一線工作者就表現出深深的憂慮——根據以往的經驗,野象新進入某一區域往往更容易肇事,出現人員傷亡的概率增加。

這群北遷亞洲象為何離開最初自然保護區的「家」?專家為何建議阻止其繼續北上、引導其返回原棲息地?讓它們回歸難在哪、未來如何讓它有更好的家?

為何離家?

5月29日21時,原生活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象群已經抵達玉溪市紅塔區境內。專家分析,從該象群所處位置和近期活動特點看,有繼續向北偏東遷徙的趨勢。

這只是近年來越來越多野象走出保護區的縮影。調查顯示,大部分野生亞洲象已經走出保護區,讓長期開展野象預警監測的鄭璇擔憂的是:「不少野象更喜歡在保護區外遊盪,而非生活在保護區。」

不過,這並不能得出野象老家自然保護區受到破壞的結論。相反,野象之所以走出自然保護區,恰恰是因為自然保護區嚴格的保護。來自雲南省林草局的統計顯示,由於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森林鬱閉度大幅度提高,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由1983年的88.90%增至到2016年的97.02%,導致亞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葉蘆等林下植物逐步演替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亞洲象的可食植物日益減少,逼迫象群逐步活動到保護區外取食。

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無人機搜索小組正在搜索隱沒在山林里的野象 本文圖均為 人民日報客戶端 圖

而在保護區外,曾經的大量輪歇地被開墾種植成橡膠、茶葉、咖啡等經濟作物,又「驅使」走出保護區的象群不得不頻繁進入更遠的農田地和村寨取食;吃慣了成片糧食等作物的野象,食性發生一定變化。有一線工作人員調侃:「吃慣了米,誰還願意吃糠?」

如果說以前野象多少對人還有些敬畏,近年來部分野象肇事並未受到「懲罰」,記性不錯的野象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對人類敬而遠之。不少亞洲象常年活動於村寨、農田周圍,並根據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成熟時節,往返於森林和農田之間,在食物匱乏時節,還會衝擊村寨取食農戶存儲的食鹽、玉米、穀子等食物,出現「伴人」活動覓食現象。特別需要警惕的是,有業內人士分析:亞洲象有明顯「北移」趨勢。

為何勸返?

雲南省林草局提出,未來將採取多種措施防止象群北遷,引導其逐步返回普洱或西雙版納原棲息地,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同時有效保護亞洲象群。

為何防止象群北遷?最主要的考慮就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保護亞洲象。

據統計,2013—2019年,亞洲象造成41人死亡、32人受傷,每年傷亡超過10人;造成直接財產損失約2.1億元,每年超過3000萬元。「人象混居,增加了人象遭遇的機會,對野象活動區域內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峻的挑戰。」鄭璇說。

如果說,野象肇事造成的農戶經濟損失可以通過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一定程度上來彌補,人象混居導致的野象傷人卻難有兩全之策。一旦野象進入人員密集的滇中地區,發生人象衝突的可能將大大增加。而根據法律規定,在緊急避險情況下,為了保護人員生命安全,可以對野象進行控制甚至捕獲。此前,經國家林草局批准,就曾有頻繁進入村鎮、甚至故意傷人的獨象被麻醉捕獲後送入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

實際上,即便不考慮人象衝突,相對於昆明、玉溪,普洱、西雙版納到了冬季,氣溫、食物源等方面也更適合野象棲息,未來建設亞洲象棲息地的條件也更好。2001年,雲南省就開始探索開展亞洲象棲息地改造,實施亞洲象棲息地修復面積達600公頃,補充食物源,以期達到限定亞洲象活動範圍,減少人象空間和時間上重疊的目的。

值得慶幸的是,此次北遷亞洲象群尚未造成人員傷亡事件。這跟近年來雲南省持續推進野生亞洲象監測預警直接相關。為了減少人象「遭遇」,不管是在西雙版納、普洱還是此次北遷象群,監測人員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追蹤象群最新動向、提前預警,有效減少了野象傷人事件的發生。

如何回家?

鮮為人知的是,要想讓這群亞洲象回到原棲息地並不容易。一方面,這群亞洲象距離棲息地已有幾百公里之遙,專家分析頭象可能已迷路;另一方面,人為干預極難。

先說智取。亞洲象需要進食作物及礦物質。理論上說,可以在其回到原棲息地的路上進行投喂,然而,野象會不會回到原路找食物、吃完後會不會南遷,都是未知數;一段路尚且如此,更何況幾百公里。這種方式可以嘗試,但沒有十足的把握。

再說強攻。有人提出,可以麻醉後獵捕,將它們送回老家。然而,這樣的方式實際操作起來很難。野象猛如虎,麻醉獵捕極易激怒野象,從而攻擊周邊人群,嚴重威脅監測人員安全。更難的是,野象由於體重過於龐大,一旦麻醉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野象死亡;即便成功對15隻野象同時進行麻醉獵捕,也很容易造成野象的傷亡。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群野象已經誤入歧途,惟願它們能夠迷途知返。而在此之前,我們顯然需要給這群野象、以及一線監測處置人員更多耐心;野象活動區域的群眾,也要加倍小心,及時關注預警信息,主動避讓。

而從長遠來看,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認為,減少人象衝突的關鍵還是儘可能減少人象混居,特別是避免野生亞洲象無序擴散。「未來要多從滿足亞洲象需求角度開展保護工作。」陳明勇建議,可以在野生亞洲象傳統活動區域開展野生亞洲象棲息地建設,通過人工干預為野生亞洲象提供更豐富的植物,從而減少野生亞洲象的無序流動;長期看則可以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區條例》修訂,破除在保護區內實施林木疏伐、計劃燒除等修復改造措施的法律障礙;積極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通過適度開展生態體驗等項目帶動周邊社區居民持續增收,實現人象和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這16條健康警戒線,影響壽命長短!趕緊自查
手機卡頓別光清理垃圾,關閉這2個開關,立馬像新的一樣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