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孫思邈的這個方,治腰腿關節疼痛特別好

孫思邈的這個方,治腰腿關節疼痛特別好

獨活寄生湯近年來的臨床應用

獨活寄生湯為唐·孫思邈的創製方,見著於《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八諸風第二》,是中醫臨床常用著名方劑。其丸劑是在原方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本方由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芍藥、川芎、乾地黃、杜仲、懷牛膝、人蔘、茯苓、甘草、肉桂15味中藥所組成。具有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屬於肝腎兩虧,氣血不足者。症見腰膝冷痛,肢節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溫,舌淡苔白,脈象細弱等。

由於該方在臨床治療中有較好的療效,故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明·《外科正宗》、《外科理例》,清·《醫方考》、《醫方集解》、《醫宗金鑒》、《成方切用》、《成方便讀》等書均有記載,現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亦收載了此方。

近年來在臨床應用上有所拓展,介紹如下:

1.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疼痛日久,病因風寒濕痹所致。素體肝腎不足,氣血兩虧,兩膝關節疼痛,並遊走至踝,腰痛,伴有低熱,食少,面容呈痛苦狀,苔薄白,舌質淡,脈細。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增多,抗「O」值偏高,紅細胞沉降率增速。治宜祛風濕,益氣血。服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可加入烏梢蛇、地鱉蟲、千年健、威靈仙、制川烏、制草烏等葯。10~20劑,熱退,疼痛明顯減輕,腫消,關節功能有所改善而獲效。

2.類風濕性關節炎

腰痛日久,素體肝腎兩虛,氣血不足,手指關節腫痛變形,遇寒冷痛增,且有低熱,食少,面色?白,苔薄白,舌質淡,脈細弱。血常規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白血球數增多。治宜補益氣血,祛風濕,通經絡。服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方中酌加雞血藤、制川烏、制草烏、烏梢蛇等葯,有一定的療效。

3.風濕性坐骨神經痛

一側腿足疼痛劇烈如芒刺,痛在肌肉筋骨之間,按之更甚,痛處檢查不紅不腫,痛時呻吟不已,難以忍耐,喜溫熱,遇熱則疼痛減輕,苔白膩、舌質紅,脈濡緩。治宜祛風濕,強筋骨。服用獨活寄生湯加制川烏、制草烏、炒蒼朮等藥物,療效頗佳。局部結合激光理療效果更佳。

4.慢性腰腿痛

腰腿疼痛經年不愈,素體肝腎不足;氣血兩虧,遇冷疼痛劇增,面色無華,神疲食少,苔白,舌質淡,脈細。治宜補肝益腎,祛除風濕。服用獨活寄生丸或湯劑,均有一定的療效。

5.小兒麻痹症

發熱不退,肌肉疼痛,驚哭不安,下肢軟弱無力,活動不利,此乃濕熱入侵,阻滯氣血,肌肉筋脈失養所致。治宜化濕通絡,活血祛瘀。服用加減獨活寄生湯,本方去杜仲、人蔘、牛膝、肉桂,白芍易赤芍,加蒼朮、木瓜、桂枝、威靈仙、三七、蒼耳子、苡仁等葯,療效很好。

6.慢性布氏桿菌病

潮熱汗出,關節酸痛,尤以大關節呈遊走性的劇痛,狀如錐刺,反覆發作,素體虛弱,肝腎不足,氣血兩虧,日久肌肉萎縮,關節強直,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數。血液實驗檢查: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呈陽性。全身乏力,便燥尿赤。治宜祛風濕,強筋骨,補氣血,益肝腎。服用獨活寄生丸(即本方去肉桂,加桂枝、川斷、銀柴胡、香附,煉蜜為丸),服後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血清凝集試驗陰性而獲效。

7.治療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症

顳頜關節疼痛,張口不利,此乃風寒入侵所致,苔白,脈緊。治宜祛風寒,通經絡,益氣血。服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本方去杜仲、牛膝、肉桂,加白芷、藁本。治療後效果頗捷。

8.新產腹痛腰背痛

婦人新產,少腹疼痛,腰背痛,不能轉動,或腰腳攣痛痹弱,此乃產後腎氣虛弱,風寒入侵而成。苔薄白,舌淡,脈細弱,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畏寒喜溫。治宜除風濕,益氣血,服用獨活寄生湯有效。

獨活寄生湯原方中用生地黃,後世醫家改用熟地黃,其效果更佳。該方中的細辛用量不大,去之其療效則遜。細辛有通陰陽,解痹止痛之功,前人對其用量亦有深究之必要,若肢體酸麻重而痛微者,其用量宜小,痛甚而酸麻重者,用量宜大(以3~5g為宜),因細辛少量能溫經,多量則有鎮痛之功效。

——中成藥1991年5月1日

獨活寄生湯新解

作者/申國治

本方所包含的八珍湯(去白朮),能調補氣血,改善體質,增強機體抗風濕的能力。其中乾地黃更有滋養強心作用。

本方去桑寄生,加黃芪、川斷、生薑,名三痹湯,溫經強腰之功更顯。初學切不可因為此方為世所熟知而忽視其臨床實用價值。

筆者曾治一陳姓(男,53歲)患者,腰腿關節疼痛已二十餘年,年年複發。就診前一天夜裡起床小便,突然右側坐骨神經痛發作,不能行走,倒於地上。患者呻吟號叫,訴周身酸痛難忍,尤以腰及右腿為甚。面色慘淡,口不渴,畏風寒,舌淡苔白膩,脈浮緊。檢查關節無紅、熱、腫現象。

當即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羌獨活(各)10克、桑寄生18克、秦艽6克、防風(各)6克、全當歸10克、白芍5克、桑葚子15克、川芎5克、太子參20克,杜仲、牛膝、知母各10克,炙甘草6克。同時配合針灸。

三日後患者痛緩可以起床,五日後飲食起居可以自理。後以原方隨證進退,連服二十餘劑而愈。隨訪三年,一切如常,未見再發。

我曾用此方化裁,治療風寒濕痹(包括偏於濕熱者)30例,經隨訪全愈20例,近期收效7例,無效3例。加減方法,如濕邪偏重者,去乾地黃,加蒼朮、苡仁等;濕熱偏甚者,加徐長卿、虎杖根等;濕從熱化者,去肉桂,加知母、黃柏等;兼有血瘀者,加丹參、桃仁等。本文結合方解,略談點滴體會,僅供同道參考。

——江蘇中醫雜誌1983年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