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托卡列夫手槍的前世今生:從蘇德戰爭到黑道追捧

托卡列夫手槍的前世今生:從蘇德戰爭到黑道追捧

1981年,悍匪吳建東等人在香港恆昌名錶行搶走價值數百萬元的手錶,在逃跑途中與巡邏警察撞個正著。悍匪吳建東掏出手槍左右開弓,將兩名配有.38轉輪手槍、身著防彈衣的警員擊倒在地,成功逃離。

吳建東使用的正是大名鼎鼎的54式手槍,而54式手槍是我國以引進蘇聯的托卡列夫(常譯為TT)30/33手槍圖紙及技術資料為原型生產的一款手槍。

TT-33手槍

1930年,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研製新型制式手槍以取代老舊的納甘M1895轉輪手槍。費迪?托卡列夫設計的TT-30手槍,獲得了約1000隻測試用手槍的訂單後,成功入役蘇軍制式裝備。

截至衛國戰爭爆發前夕,TT-30共計生產了9萬餘支。1941年6月,為適應批量生產而進行改良的TT-33手槍的產量已達600萬餘支,並且在衛國戰爭期間該槍產量持續增加。可即便如此,直至紅軍攻克柏林,納粹投降之時也未能全部取代納甘M1895轉輪手槍。

納甘M1895轉輪手槍

有趣的是,TT-30/33手槍像是一個大雜燴。它使用的槍彈是由7.63 x 25毫米毛瑟手槍彈改進而來的7.62 x 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由於製作公差的原因,TT-30/33手槍也可以使用7.63 x 25毫米毛瑟手槍彈。

但是由於托卡列夫手槍彈膛壓較高,使用毛瑟手槍彈的槍械,例如C96手槍(又名盒子炮),使用托卡列夫手槍彈則有炸膛的風險。雖然TT-30/33的外觀與勃朗寧M1903手槍十分相似,但是內部結構卻截然不同。更接近於M1911的槍管短后座復進原理。

蘇德戰爭中,TT手槍同被德國繳獲後命名為Pistole 615(r)後就裝備部隊。TT手槍和波波沙衝鋒槍一樣,被繳獲後裝備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所使用的毛瑟手槍彈可以直接在上述兩款槍械中使用。

波波沙衝鋒槍

牆內開花牆外香

衛國戰爭結束後,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裝備評估工作。制式手槍被認為在正規戰場上的作用十分有限。手槍普遍配發炮兵,運輸兵,軍官等非一線作戰人員用於自衛。制式手槍及手槍彈不再追求過高的穿透力,因此戰後蘇聯開發並裝備了使用9 x 18mm手槍彈的馬卡洛夫手槍。

TT手槍被打入冷宮後,其設計圖紙等生產資料被轉讓給中國,朝鮮及東歐諸國。其中我國就以TT-30/33手槍圖紙為原型,生產了54式手槍的前身51式手槍。

51式手槍是我國建國後裝備部隊的第一款制式武器,生產裝備之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生產之後就被裝備於入朝作戰的志願軍部隊以及以軍事援助的形式援助朝鮮人民軍。51式手槍與原版TT手槍的主要區別主要為,更改握把貼片標誌,套筒上的銘文更改為中文等。

志願軍基層軍官對51式手槍評價不高,部分官兵甚至認為51式手槍技戰術性能不及盒子炮。主要原因在於由於我國自動武器匱乏,基層官兵更多的是將手槍作為戰鬥手槍使用。與盒子炮相比,51式手槍裝彈量少,射擊精度劣於盒子炮。隨著戰爭進行以及蘇式輕重武器裝備逐步到位,志願軍部隊逐漸配發波波沙,波波斯衝鋒槍等單兵自動火力後,手槍地位大大降低。

故我國決定根據51式手槍為原型,針對抗美援朝戰爭中暴露出的可靠性不佳,握把過大不適合東亞人手型等問題進行改良,並將改良後的51式手槍命名為54式手槍,大量裝備我國解放軍基層指戰員及民兵部隊,公安部隊。有資料表明,截至目前,54式手槍總產量高達3、4千萬支。

54手槍

裝備54式手槍後,公安部隊對其評價褒貶不一。正面評價主要有外形較大,射擊時槍聲較大,執行抓捕活動時對犯罪嫌疑人威懾力非常高。比如民警王冬泉曾回憶,1983年秋天,王冬泉等四人在河南抓獲犯罪嫌疑人後乘坐普通牌照汽車返回淮北。

途徑河南寧陵段公路時遭遇路霸十餘人,為首的路霸一把將車門強行拉開之後才發現車裡坐著身著制服的警察後欲一鬨而散,王冬泉立即下車擒拿住為首路霸。路霸同夥發現有人被擒之後欲以人數優勢強行奪人。在這千鈞一髮之時王冬泉掏出54式手槍配槍,對天鳴槍示警。槍響後,手持木棒帶頭奪人的路霸先是一愣,後一鬨而散。

使用54式手槍進行射擊訓練的武警某部官兵

針對54式手槍負面評價主要有彈藥穿透力過強,安全性不佳,容易卡殼,手槍彈匣容量較小,槍支尺寸較大不方便攜帶等問題。與同時期歐美自動手槍相比,TT-30/33手槍及54式手槍使用彈藥口徑較小,追求較高穿透力而不追求高停止作用。

作為軍用制式裝備其穿透力較強理應被歸納為優點,但是作為警用武器而言,射擊的對象更多是無防護的犯罪嫌疑人,使用高穿透力手槍彈的54式手槍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意思,而且較高的穿透力很容易造成無關人員的誤傷。

1995年,民警蘇鋼在遼寧省營口市參加了抓捕販毒嫌疑人的任務。執行任務期間,與犯罪嫌疑人進行了槍戰。蘇鋼的54式手槍配槍在槍戰中突然卡殼,失去首發射擊的機會。毒犯隨後用發射鉛彈的自製土槍進行射擊,民警蘇鋼的胸部及腹部被射入100多枚鉛彈。經過連續二十多天的搶救,民警蘇鋼方才脫險,但仍然有不少鉛彈至今無法取出。

使用54式手槍進行反恐演習的武警特警部隊

走向東南亞

50年代後60年代前,越南局勢逐步失控,在胡志明領導的北越政府的請求下,我國向北越進行了無償的軍事援助。其中就包括54式手槍。但是為了和國內裝備的54式手槍區分,將援助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國的54式手槍統一命名為M20手槍,並且將套筒上的銘文從「五四式」變更為「M20」,取消握把貼片上的五角星圖案。

有意思的是,香港悍匪及東南亞的黑幫所鍾愛的「黑星」手槍,其實更多的是TT-30/33手槍或是他國照其紙生產的手槍,而不是我國出口的M20手槍。因為我國出口的M20手槍握把上並沒有黑色五角星標識。所以口口相傳的黑星手槍實際並不是54式手槍。

小結

平心而論,TT-30/33手槍並不是一款完美的手槍。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生產,也沒有把易走火及卡殼問題徹底解決。採用單排單進供彈導致彈匣容量較小。拓展性很差,不能裝備包括消聲器,戰術手電筒等附件。手槍握把角度不符合人體工學導致射擊準確度較低。

但是以其誕生的背景而言,TT-30/33手槍算是一款中規中矩,適合大批量生產的一款軍用武器,在其基礎上進行仿製改進的54式手槍的數十年持續生產可以總結歸納為是時勢造英雄。畢竟同時期沒有其他更合適裝備我國軍警機關的手槍。

越南女兵使用54式手槍進行瞄準訓練

曾經在解放軍和公安機關大量裝備的54式手槍,也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被以92式手槍為主的其他手槍替代。而TT-30/33手槍,則以其他名稱繼續在朝鮮,越南等國發揮餘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