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年間清朝那麼猛,為啥青睞火繩槍而不是更先進的燧發槍

乾隆年間清朝那麼猛,為啥青睞火繩槍而不是更先進的燧發槍

經常有人問到說歐洲從17世紀開始就就逐漸用燧發槍取代了火繩槍,但清朝怎麼到19世紀還普遍都裝備火繩而不是燧發,所以這篇和大家簡單聊聊這個問題。

1793年9月14日,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覲見了乾隆並駐留參觀了數日,在此期間馬戛爾尼聽聞,清朝每個省軍械庫里僅有500支燧發槍,其餘都還是火繩槍,就好奇問隨行的王將軍為啥你們不都用燧發的。王將軍的解釋是燧發槍的發火率沒有火繩槍靠譜,所以咱們不用。馬戛爾尼當時的想法是或因中國沒有好的燧石。

當然這只是使節團和清官的一次簡單對話,誠然燧發槍在發火率上確實沒火繩那麼高,但不用隨身帶火種,在惡劣天氣下更好用,重裝擊發步驟更少更便捷等優勢綜合起來也是可以碾壓發火率的問題,所以說清朝不重視燧發肯定有另外的原因。

咱們這麼想,火器從中世紀晚期進入歐洲之後趕上了一波文藝復興,歐洲人在火藥配比,鋼材冶煉上給與了火器基本的技術加持。而歐洲那邊的常年打仗,尤其宗教戰爭以及王位繼承權的戰爭在歐洲太常見了,且打的往往勢均力敵,這就給了火器一個非常好的試驗場。反觀大明那會兒多數都是鎮壓叛亂的小仗,雖然五花八門的火器很多,火箭地雷三眼銃啥的看起來很狂霸酷炫,但實質上最有用的還是從葡萄牙人手裡弄來的鳥銃,也就是所謂的火繩槍。注意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戚繼光說的...

等到歐洲在17世紀中期普及了燧發槍,明朝這會兒也就嗝屁了,但清軍在入關的時候也不是靠大刀長矛一路A下來的,而是抓了不少火器大佬研發了大將軍炮一路轟下來的,而且在平準噶、鎮壓三藩叛亂時候他們也非常普遍的使用了火繩槍,因此說清朝不重視火器那肯定是假的。

然後問題又回到了原點,歐洲發明出燧發槍自然和他們常年的戰爭以及文藝復興的技術加持有關,但歐亞大陸常年都有貿易往來,清朝肯定知道燧發槍這玩意,但為啥不用呢?

故宮博物館的琵琶鞘燧發槍,康熙年間的,英國產。

好了這兒我們又要說回平準噶爾,當年清朝揍準噶爾確實挺苦的,康熙,雍正,乾隆爺孫三輩打了70年才搞定。而在平準噶爾的時候清軍搞到了一種比較有意思的贊巴拉克大鳥槍,就是下圖中個頭很大的那批。

沒錯,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抬槍,這種贊巴拉克鳥槍原本是準噶爾從奧斯曼土耳其那邊搞來的,尺寸大,射程遠,打比方說清軍的破鳥槍有效射程100米出頭,但大鳥槍就能200米。而清軍當時戰術是啥丫?先用一種相對輕便的子母炮(弗朗機炮),然後再是鳥槍,再是弓手,再是冷兵器肉搏,當然騎兵的齊射和衝鋒也是主要破陣的戰術之一。

然後問題又來了,這和燧發槍有一毛錢關係么?

沒有,平準噶爾的時候其實兩邊都是有少量裝備燧發槍的,但在這種高機動作戰模式下,騎兵是主導。燧發槍這種和鳥槍差不多射程的玩意壓根在戰役中沒起到一毛錢作用。

還有另外一次清緬戰爭,尤其是兵部尚書明瑞徵緬的時候也是主要靠著騎射 大鳥槍一路平推。雖然當時緬甸裝備了英國人提供的燧發槍,但依舊是被清軍爆錘,而且打出最場最佳的依舊是清軍的弓騎兵。雖然最後明瑞是戰敗自殺,但主要的鍋不在戰術,而是戰略層面的過於深入導致補給線被掐,環境層面的水土不服導致大量疾病減員所致。所以這會兒清朝依舊認為騎射 大鳥槍的戰術是有效的。燧發槍這種洋玩意在緬甸軍手裡還不是被我大清祖傳騎射干爆么?

簡單的去理解,清朝在18-19世紀和周邊地方干仗時就是覺得齊射 大鳥槍非常好用。因為周邊國家即便是有燧發槍,整體戰術還太low。不像歐洲那會兒經過宗教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洗禮之後,戰術,尤其是火炮技戰術方面已經全面現代化。所以說清朝當時就是缺一頓現代戰爭的毒打,所以一度就覺得自己天下無雙了。等兩次鴉片戰爭開打的時候,清朝火器技術已經落後別人1.5個身位了,按劉欣慈的話說,這就是降維打擊。

再說白點,清朝就是套用現有經驗去看待現代戰爭,覺得騎射和大鳥槍戰術強無敵。其實他們一直都是這樣,比方剛入關時他們沒火器,但發現明朝大炮厲害了就學大炮,發現準噶爾大鳥槍厲害了就學大鳥槍,但當時代差沒拉開太多,給了清朝學習的時間,但兩次鴉片戰爭的代差拉開太多了,對手整體實力也強悍,畢竟工業革命BUFF加持,所以這會兒清朝就費拉不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