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缺乏安全感,自卑,極端的人多半來自於這三種原生家庭

缺乏安全感,自卑,極端的人多半來自於這三種原生家庭

總是覺得自己身邊不夠安全,總是覺得自己能力不行,不值得被愛,在處世時總愛用極端地方式解決問題,這些性格缺陷一度讓你陷入自我折磨中。

刨根究底地思考這些原因,最後你發現它們全部都被你遺棄在了童年經歷之中,在眾多心理學治療方法中,諮詢師都會讓來訪者回憶童年,稱之為溯源。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Freud)認為:

個體童年時期的經歷會影響個體成年直至死亡,原生家庭的悲劇也造就了很多誤入深淵的迷途者。

一個人的安全感的缺失,自卑與極端其實不是他想要擁有的特質,而是他在原生家庭中被迫擁有的缺陷,尤其是這三種原生家庭最容易把人變得缺乏安全感,自卑,極端。

1.父母總是過度爭執的原生家庭

小時候父母總是很容易為一件小事大發雷霆,放學回到家的你不知所措的看著他們,爭吵聲,哭泣聲與摔東西的聲音充斥著你的童年。

電影《快把我哥帶走》中的女主便是成長在父母關係惡劣的原生家庭,她時常缺乏安全感,很敏感又自卑,父母的爭吵讓她的童年壓抑又窒息。

無盡的爭吵隨之而來的就是對你需求的忽視,身陷囹圄的父母又如何去照顧你,即便如此孩子依舊還是愛著自己的父母,只是這種愛似乎已經得不到平衡。

從小在父母關係惡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多半會自卑,會敏感,甚至會伴隨著一定的極端,這一切都是父母爭吵過程中的「強化」。

幼時,孩子的認知還處在皮亞傑四階段中的前運算階段與具體運算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當父母起爭執時,他們很容易將錯誤歸結於自身,因為自己父母才不相愛。

那麼這時候他們的自卑與敏感就逐漸地被強化了出來,而父母陰晴不定的關心也讓他們內心的安全感得不到滿足,需求自然也得不到滿足。

那麼如何重新獲得父母的愛?孩子的思維很簡單,引起父母的注意,60%的青少年犯罪根源其實都源自於不被愛,想要父母重新關注自己。

此時此刻他們就發現當自己做出一些極端行為後,父母就會停止爭執,開始關注自己,因此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他們的極端心理也在被強化。

2.不停地否認孩子的原生家庭

不可置否,中國式家庭多半受到傳統文化中「謙卑禮儀」的影響,在別人誇獎自己孩子的時候,他們不會真誠地說謝謝,而是會謙虛的說「並不是這樣,他整天…,一點也不行」。

總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彷彿是中國式家長約定俗成的規則,其實大部分父母是無心之過,然而他們錯誤的認知卻讓孩子走上了歧途。

生長在被過度否定的家庭中的人的童年往往很壓抑,自己做什麼事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投射到他成年後人際關係中便是自卑,缺乏安全感。

否定一個人其實是最殘忍的毀滅方式,很多父母都「樂在其中」,當一個人總是被父母過度否定時,他的認知與人格的發展勢必會出現一系列缺陷。

否定一個人,其實也在否定他的需求,對於孩子來說,能夠得到父母的肯定其實是很容易讓他們感到開心的事。

父母的肯定與認可不僅滿足了他們被尊重的需求,也滿足了他愛與安全感的需求。

而那些缺乏安全感,自卑,極端的人往往都是被的父母過度否認的人,這種原生家庭很難培養出自信,陽光的孩子。

在大部分時候,一個人的自卑,敏感與缺乏安全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總是被過度否認的人,一定會極度地想證明自己,因此極端的證明方式也就孕育而生。

3.使用暴力教育的原生家庭

「不打不成器」,「黃金棍子下出好人」,同樣也是無數家長的訓子良方,然而這份沉重的愛帶來的悲劇並不少見,一個男童因為洗漱而被母親暴打至休克,搶救無效,離開人世。

暴力教育下不僅會讓人的身體受到一定的創新,同樣也會讓人的精神出現創傷,父母的打與罵,在孩子看來就是不愛自己的證據。

生長在這種暴力教育下的孩子,如果是外傾型人格,那麼他們會把自身受到的傷害投射到別人身上,校園霸凌便由此產生,那麼內傾型人格就會變得自卑,極端,缺乏安全感。

棍棒教育其實是最失敗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只是以暴制暴,治標不治本,長時間生長在這種充滿暴力教育的家庭中的孩子,很難明白是非對錯。

當父母的愛都成為了一種傷害,他們又怎麼分得清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為了減緩父母的傷害,他們便不停地討好父母,看父母眼色行事,渴望父母給自己多一些關注,少一些暴力教育。

自卑與缺乏安全感成為了他們應對暴力父母的產物,而極端則是對暴力教育的「回禮」,有著缺陷的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性格缺陷的根源。

不可置否,原生家庭確實給一個人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大部分成年人的人際關係都是童年經歷的縮影。但是,對原生家庭的認知應該成為你與自己和解的方式

對於原生家庭的反思應該給你一個看待問題的切入點,而不是讓你開始抱怨自己的家庭,斥責自己的父母,其實你的父母也不一定有幸福的童年,他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家庭只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你的父母也是其中的零件,認清自己的家庭應該成為自己與童年經歷和解,與自己和解的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撒貝南被騷擾:「我只想獨佔他,為什麼不可以?」丨被傷害的愛
究竟是夫妻親,還是兄弟姐妹親?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