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際未來產業發展戰略部署及我國對策建議

國際未來產業發展戰略部署及我國對策建議

按:「前瞻謀劃未來產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謀求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所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強國不斷加強探索科技「無人區」,力求在新一輪變革中佔據發展先機。本文對美、英、日、德等科技強國未來產業發展路徑進行研究,分析我國未來產業面臨的短板與不足,並提出我國塑造未來產業競爭優勢的建議。現予編髮,供參閱。

未來產業是目前仍處於孕育階段或成長初期、依託前沿科技並預期能影響社會產業變革的新興產業。從科技競合趨勢看,未來產業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焦點。美國參眾兩院2021年通過了建設未來產業研究所的提案,並且美國政府將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科學、先進位造、生物技術和先進通信網路五大前沿產業領域設為未來產業研究重點領域。日本通過大幅提高對未來產業的公共投入,鼓勵引導創新主體開展未來產業研究,並計劃在未來三十年實現虛擬替身、疾病超早期預測和預防、AI自主學習、資源循環利用、糧食可持續供應、通用量子計算六個技術目標。德國高科技戰略2025(HTS2025)設立專章明確提升人工智慧、微電子、網路通信、新材料與數字工藝、太空技術等領域未來創新競爭力。英國基於人工智慧(AI)與數據經濟、清潔增長、未來流動性、老齡化社會四項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制定發展政策。

一、國際未來產業發展路徑

未來產業的孕育具有周期長、投入大的特點,其誕生通常經過頂層設計、技術預見、創新實施、成果熟化、場景裂變五個環節。

一是頂層設計環節,未來產業先發國的頂層制度設計體現出賦予科研團隊高度自決許可權特點。

美、英、日、德、以色列等國未來產業部署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強調監管下的科研自主。例如,日本文部省和經產省負責對包含未來產業在內的研發項目組織制定具體研發方案,採取項目經理牽頭、創新主體廣泛參與的「登月型」研發機制。兩省根據各領域研究項目獨自聘請第三方科學家作為研究項目經理組織開展研發,政府授予項目經理自主制定研究方向的許可權,從事研發活動的獨立法人制研究所、大學及其附屬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實行聘任制。內閣、文部省及機構評價委員會對獨立法人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定期開展第三方評價。

二是技術預測環節,德爾菲法是未來產業方向的主要預測手段。

日本是較早開展大範圍技術預見調查的國家,日本科學技術會議(CSTI)每五年開展一次科學技術預測,通過地平線掃描法跟蹤科技社會發展趨勢,以德爾菲法對未來產業技術發展方向進行研判。德國聯邦各部委託弗勞恩霍夫學會系統技術與創新研究所等國有研究所分散開展以德爾菲法為主的大範圍未來產業預測,通過與日本合作改進逐漸形成「未來技術識別、技術前景驗證、技術應用」三步式預測路徑。英國的未來產業預測採用靈活的滾動項目組織形式,滾動設置產業主題,由內閣相關部門組織開展預測,研究周期兩至三年,並組成第三方監督小組監督預測工作。

三是創新實施環節,未來產業相關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需要科學家、企業家、風險投資家、政策制定者協同互動。

在資金支持方面,以色列高校、院所與教育部共建「卓越研究中心」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國家創新署聯動自身基金及本土風投資本對相關前沿技術和早期項目開展支持。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方面,英國研究創新署(UKRI)與國家工業數字化部「Made Smarter」聯合五所高校建立創新研究中心,開展前沿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在發揮人才積極性方面,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州政府與企業共同推進常駐研究員機制,利用聯合聘用等方式,允許科研人員在其歸屬的機構和未來產業研究所之間自由流動,為大科技公司未來技術研發提供指導。

四是成果熟化環節,高校與科研院所轉化意願積極,專業成果轉移機構成為技術加速轉化的潤滑劑。

日本高校積極與企業共同申請國家項目、推進知識產權轉移,大多數國立大學都設立知識產權轉移機構,並由常務副校長兼任知識產權轉移機構的負責人。德國科技型企業數量多、創新需求強,大多數企業都接受過技術轉移服務,國內技術轉移工作專業化程度較高,與上游的科研體系緊密相聯。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作為聚焦未來產業的科研機構,不僅在各研究中心建立技術轉移機構,還引入社會資本成立促進成果轉化的基金會,開展技術熟化和孵化工作。

五是場景裂變環節,政府在促生未來產業的過程中扮演引導者 採購者角色。

近年來,美國聯邦政府注重對前沿技術提供場景測試、標準制定支持以促進技術轉化。2017年,美國交通部啟動無人機集成試點計劃(IPP),在特定州設立「創新場景區」,允許無人機企業及駕駛者對無人機超視距飛行、夜間飛行,以及人周圍飛行等在美國境內被禁止的操作進行測試;2021年NASA與Joby Aviation合作進行空中計程車飛行測試,NASA從中收集飛行器性能、聲學數據等信息用來促進未來空域概念建模及安全分析。

二、我國未來產業面臨的短板與不足

一是我國未來產業發展謀划起步較晚。

我國對於未來產業的技術研發重視不足,目前暫無專門支持未來產業技術研究的機構或專項,與未來產業緊密相關的基礎科研與前沿技術研究主要通過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戰略先導專項等科技項目推進,相比較歐美日等國家相對成熟的支持體系,我國起步明顯滯後。我國對未來產業戰略重視不足。直到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抓緊布局」「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描繪了未來產業發展藍圖,提出前瞻謀劃未來產業,深圳、杭州、南京等科技創新基礎較好的城市才開始布局。

二是對未來產業發展要素供給不足。

我國未來產業發展人才匱乏,尚未形成未來學專門教育體系,很難培養出具有學術界、產業等多學科跨界的未來產業人才。目前國內缺乏對經濟社會發展變革具有預見性的領袖級人才,大多數是來自產業界或行業專業研究機構的技術型行業專家。我國對未來產業發展缺少充足穩定的資金支持。當前主要通過專項資金、政策性引導基金進行小範圍支持,尚未對未來產業發展制定專門資金支持計劃。一些社團組織設立了未來論壇和未來科技大獎,聚焦個人獎勵,但對未來產業支持不足。

三、我國塑造未來產業競爭優勢的建議

當前,我國未來產業處於爆髮式增長前期,中央與地方加大政策引導與支持力度,北京、上海、山西、深圳、杭州、武漢、瀋陽等圍繞人工智慧、半導體材料、工業互聯網、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開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我國亟待建立一套基於既有科技創新體系、立足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底座、完善要素支撐、銜接場景培育、聯動創新生態主體的未來產業發展系統。

一是強化未來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首先,應出台未來產業總體發展戰略。

組建未來產業總體戰略聯席委員會,明確相關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領域,組織制定未來產業項目篩選、管理、監督機制,探索建立能開展科學技術交叉融合領域與科學及經濟社會跨界領域的未來前瞻性研究平台。加強政策與機制創新,建立審慎包容監管機制,優化試錯容錯的未來產業發展環境。

其次,要探索設立一批未來產業試驗區。

重點遴選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創新資源密集、產業特色優勢突出的地區,開展未來場景應用示範、未來產業治理、未來政策試驗等集成試驗,以新場景創造新需求,率先突破「無人之境」,為全國培育未來產業總結經驗、提供借鑒。

最後,要強化既有科研體系對未來產業的支持力度。

以技術突破與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支持大型科研院所與國內頂尖高校設立前沿領域、交叉領域未來產業研究所,在國家重大專項、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科技計劃中設立未來產業支持專項。

二是支持未來產業技術發展。

要營造項目自主、審慎包容的未來產業科研環境,加大對未來產業研究項目的單項課題資金、資源支持力度,對承擔研究的團隊給予充分科研自主權,探索建立由科學界、產業界、社會公眾各方組成的新型評議體系,著眼長遠,按照「寬進嚴選」方式提供審慎包容的研究環境。要跟蹤研判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緊密跟蹤世界科技強國對未來科技、未來產業最新政策動向和布局情況,圍繞未來產業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交流,持續跟蹤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物種企業發展需求,逐步完善未來產業要素供給。

三是完善未來產業發展要素供給。

首先,要提升未來學教育科普。

鼓勵學校與各級科學組織開展未來產業課程培訓、開展未來專題講座和學術交流、引進國外相關著作、促進世界未來學人才交流。

其次,要培育未來產業應用場景。

發揮未來場景實驗室在未來產業培育中的作用,面向未來生產生活,重點圍繞能源、生命、信息等領域,打造「創意 小切口 新治理」的前瞻性實驗空間。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等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場景建設,支持未來產業技術成果與先進生產力智改數轉項目結合,開展聯合創新。

最後,要探索建立未來產業發展基金。

建議政府出台專註支持未來產業創新教育的保障性資金支持的政策,設置容錯機制,合理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綠色通道和獎勵金機制等手段促進未來產業發展。引導金融機構、科創基金以及投資公司更多地參與早期投資,建立里程碑式的扶持機制。

四是加強未來產業人才培養。

以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為依託,創新聯合培養模式,以需求為導向,探索建設一批集教育、培訓及研究為一體的共享型人才培養實踐平台。鼓勵建立校企戰略聯盟,促進教育資源共享,通過產業升級和高水平科學研究帶動高質量人才培養。在我國高校未來技術學院平台基礎上探索與奇點大學、夏威夷大學未來學院、淡江大學未來學院等未來人才培養平台聯合開展「2 2」未來學專業聯合授課、寒暑期遊學、未來技術課題合作、慕課共享等未來產業技術人才培育新方式。

五是加強未來產業發展的生態培育。

要探索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培育模式。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個方向,統籌集成多元主體和多種要素,建立政府、科技界、企業、投資機構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未來產業聯合共治機制,促進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促進國際開放合作,加強中國從事基礎科學、前沿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研發平台和國際上從事未來產業研究的大院大所的合作,有針對性的參與和未來產業相關工作,組織創辦全球未來論壇等有世界影響力的開放式未來產業交流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蘭德公司發布《擾亂威懾:檢驗技術對21世紀戰略威懾的影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