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楚廢王馬希廣:五代十國的仁君不多,但這位皇帝算是「仁」到家了

楚廢王馬希廣:五代十國的仁君不多,但這位皇帝算是「仁」到家了

(南楚王朝)

南楚,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

勢力範圍大概在今天的湖南全境,廣西大部,貴州東部以及廣東北部。

首府,則是在潭州,即今天的湖南長沙。

南楚政權的創始人,叫做馬殷。

馬老爺子是中晚唐時期湧現出來的梟雄,兢兢業業地打下了南楚的基業,為後代兒孫們掙下了發家致富的第一桶金。

楚武穆王馬殷什麼都好,就是在權力交接上的規矩,有些古怪。

老爺子臨死之前規定:


《資治通鑒》:遺命諸子,兄弟相繼...違吾命者戮之!

南楚政權的王位,只能是兄終弟及,大哥當完國君,要傳位二弟,二哥當完國君,要傳位三弟...以此類推,要讓我馬殷的兒子們都過一把稱王稱霸的癮,絕對不能誰在位時,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的後代子嗣,大家一同監督,誰要敢違反我立下的規矩,就一劍砍死,絕不饒恕。

您還別說,老爺子臨死前的一番恫嚇,在馬氏王族裡還真發揮了作用。

馬殷逝世,是在長興元年,公元930年,其子馬希聲即位。

然而奇怪的是,從馬希聲開始往後推三年,南楚國就開始連年大旱。

白日里太陽高懸,焦烤著大地,長夜中無月無星,空氣中不見一縷風絲。

常年不下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時令反常,季節變化,但在當時的人們眼裡,只要不下雨,那就是國君無德,惹得上天發怒。

別說老百姓是這麼認為的,在封建迷信和傳統禮教的引導下,就連馬希聲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他每天早起晚睡,整天在宮裡設壇求雨,每天禱告上天,希望早日降下甘露。

(楚衡陽王馬希聲 形象)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實際上,雨不是求來的,這和全球氣候的發展變化有關。

不過馬希聲調不來飛機在南楚國上空人工降雨,所以他只能採用這一個笨辦法,那就是求。

馬希聲每天折騰來折騰去,宵衣旰食,結果雨沒求來,在這種夙夜憂心的氛圍之下,身體情況反而出現了問題,結果,新國君抑鬱難平,很快領了便當。

下輩子如有機會,建議讓馬希聲邀請蕭敬騰到南楚去開演唱會。

馬希聲臨死前,遵照父親遺訓,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文昭王馬希范。

馬希范同志性格十分複雜,不能單純用好皇帝或者壞皇帝這種標籤來籠統地評價他。

他執政生涯的前半生,內修德政,外御強敵,也算是個有為之君,但這位仁兄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在取得一些成就之後,很快開始固步自封,極速墮落。

馬希范執政後期生活腐敗,可謂是窮奢極欲,今天胡吃海塞,明天巧取豪奪,後天大興土木,大後天巡遊不息。

南楚在五代十國中並非強國,原本是積貧積弱之地,結果被馬希范這麼一造,國庫空虛,入不敷出,財政幾度出現赤字,但馬希范仍不罷休,為了繼續滿足自己的揮霍行為,他加重賦稅,橫徵暴斂,致使楚地的百姓不堪其暴政,紛紛流亡。


《資治通鑒》:用度不足,重為賦斂...民不勝租賦而逃。

這位中途變壞,晚節不保的南楚國君在位十五年,到開運四年,公元947年逝世時,南楚王朝隱有頹勢,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楚文昭王馬希范 形象)

馬希范臨死前,找來了南楚「天策府十八學士」之一的拓跋恆,要求拓跋恆在自己之後,可以遵照祖制,擁戴自己的弟弟馬希廣即王位。

唐時,李世民為了表彰其治下的武將功勛,設立天策府,又為了褒獎文臣之能,設立了十八學士弘文館。

文昭王馬希范同志很有可能是李世民的粉絲,所以自己成為南楚國君之後,索性把天策府和十八學士合二為一,搞個了天策府十八學士,專門招攬天下人才,囊括其中。

有一說一,文昭王馬希范搞的這個天策府十八學士,並非形式主義,如果仔細研究,還是有點東西的。

五代十國時期,整個中國社會基本上都處在了一個戰火滔天,相互仇視,彼此割據的環境中。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在這樣的環境下,溫飽已經是奢求,能活下來就已經不容易,自然也沒有條件讓文人士大夫們安心經研,專心致志地搞文化事業。

但天策府十八學士這種文化單位的出現,卻給了文人們一塊用於文學創作的土壤。

在這裡,你不僅可以吟誦詩文,更可以舞弄風月,你不僅可以釋卷開經,更可以和文學同好們交流思潮,以文會友。

文人福利,這是妥妥的古代作傢俱樂部。

而這樣的文學生態,在當時的五代十國紛亂不休的大環境下,是極為罕見的。

由此,天策府十八學士逐漸形成了一個在湖南古代歷史上並不多見的文人群體,並且滋生出了一種奇特的文化氛圍。

文化,看不到,摸不著,似有似無。

但正因為它是無形的,所以它才能衝破世俗的桎梏,無需擔憂戰爭帶來的傷痛,從而走出潭州,影響整個湖南。

(天策府十八學士之一拓跋恆 形象)

拓跋恆,正是天策府十八學士中的佼佼者。

這位仁兄在武穆王馬殷時期就是南楚政權忠心不二的擁護者,馬希范把身後之事交給他,是十分放心的。

果不其然,馬希范一死,拓跋恆立刻率領南楚群臣,擁戴其弟馬希廣登上了王位。

不過,馬希廣雖然坐上了王位,但能不能坐穩王位,還要看他自己的造化的。

南楚的開國皇帝馬殷生育能力實在很強,一共生了三十多個兒子,除去早夭的,病故的,歷史無載的,還剩下十五個。

這十五位仁兄,處在「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中,本質上來講,都是有機會做國君的。

機會雖然是有的,但歲月不待人。

老大傳老二,老二傳老三,老三傳老四,老四傳老五,假使每一位國君在位二十年,這就是一百年,等到老五逝世的時候,老六的墳頭草也差不多長一人多高了,就更別提老七老八老十五了。

排在前邊的兄弟還能過過癮,排在後邊的兄弟就只能終生陪跑,這使得馬殷的第三十子馬希萼十分不滿意。

更讓他氣憤的是,他之所以排到三十多位,並非是因為年紀小,而是因為自己是庶出,所以才屈尊末席,真要從年齡上來講,他比馬希廣的年紀還要大,按輩分,馬希廣應該叫他一聲哥哥。

所謂「兄終弟及」,是現任國君要在諸弟中挑選最年長的一位繼承王位,那麼按照這個邏輯,自己年紀最大,自己才應該是南楚國的下一任國君。

(楚恭孝王馬希萼 形象)

不過殘酷的事實擺在馬希萼的面前,他十分深刻地意識到,如果想要做國君,等是等不來的,必須另想辦法。

於是,這位仁兄一直在伺機而動,平時沒事就偷偷打造軍械,招募死士,擴充自己的力量,希望有機會能起事作亂,謀取王位。

文昭王馬希范死後,馬希廣一朝即位,在南楚國為哥哥舉行國喪,各地親族都要來奔喪,一直存心不良的馬希萼當然也在奔喪之列。


《新五代史》:王能與之則已,不然宜早除之。

當時馬希廣身邊有兩位大臣,一位叫做周廷誨,一位叫做張少敵,看出了馬希萼本性不純,恐對朝廷有所危害,所以一直建議馬希廣趁這個機會除掉馬希萼。

所謂「當斷則斷,不受其亂,當斷不斷,必受其難」,在封建帝制時代,為了維護皇權,有時候進行政治清洗是很有必要的。

馬希萼早晚要動亂,你今天不除掉馬希萼,明天他就要在南楚境內搞叛亂,他搞叛亂,你就得派兵征討他,你征討他,老百姓就要飽嘗戰爭之苦,南楚政權就要因此而動蕩,而現在馬希萼孤身一人前來,宛如孤立無援的落水狗,此時不痛打,更待何時?

兩位大臣好說歹說一頓勸,卻沒想到馬希廣天性仁慈,實在不忍心對自己的這個哥哥痛下殺手,居然讓馬希萼安然無恙地離開了潭州。

君王仁慈,是百姓之福,但卻不是社稷之福。

事實證明,在那個特殊的皇權交替時期,碰到落水狗是一定要打的。

你不打落水狗,明天落水的就是你。

你若是落水了,你猜別人會不會打你?

(叛亂)

果不其然,馬希萼回家之後沒兩天,積極組織兵力,招募四方鄉勇,然後開始公然反叛,要把馬希廣拉下馬來,自己取而代之。

馬希廣性格溫順懦弱,眼見馬希萼作亂,居然還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他親臨城頭,對馬希萼遙相呼喊,表示自己願意投降,以國君之位相讓,希望馬希萼可以罷兵言和,不要挑起戰爭。

馬希萼為了造反已經蓄謀已久,此刻他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所以就算馬希廣已經舉白旗投降,他還是命令大軍攻城,一定要徹底搗毀馬希廣的統治才行。

但十分搞笑的是,馬希萼雖然很有雄心壯志,又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陰謀家,但他似乎錯估了敵我雙方是實力。

馬希廣再迂懦,也是一國之君,而自己所掌握的,不過是受敕封的一城之地的兵力,所以幾場仗打下來,馬希萼很快發現,自己根本招架不住,叛軍大敗,幾近於全軍覆沒,頃刻間形勢逆轉,自己居然陷入了絕境之中。

然而,我們的馬希廣同志再一次地犯起了聖母病,他惦念兄弟情分,又害怕背上殺兄的罪名,所以並沒有乘勝追擊,誅滅馬希萼,而是鳴金收兵,選擇了放馬希萼一條生路。

善者得遇此恩情,必然無以為報,永生銘記,而惡者得遇此恩情,只會認為這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一種侮辱,他不僅不會感恩,反而還會恩將仇報。

馬希廣沒有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仁慈雖然是美德,但仁慈也是要分人的。

(楚廢王馬希廣 形象)

夾著尾巴逃跑的馬希萼沒有放棄希望,乾祐三年,公元950年,他再次帶領軍隊捲土重來,這一次,他沒有十分頭鐵的選擇正面進攻,因為他明白,單靠自己這三五號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撼動馬希廣,想要取勝,只能使用陰招。

堅固的堡壘往往容易從內部攻破,馬希萼深諳此道,他派人聯繫上了潭州城的守將許可瓊,許以重賄,並且允諾事成之後和許可瓊共分天下。

在如此誘人的利益面前,許可瓊沒有守住底線,選擇了變節投敵。

結果,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守將許可瓊偷偷地打開了潭州城的大門,馬希萼率部偷襲,很快掌握了全城勢力,馬希廣被擒,不久後被殺害。

故事到這裡,也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了。

南楚歷經戰亂,誕生了一位新王,而舊王馬希廣隕落,死無葬身之地。

清代文學家吳任臣對馬希廣留下過這樣一句評價:


《十國春秋》:慕宋襄之虛文,釀袁譚之實貨

吳任臣不虧是清代大儒,分析事情很有見地。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和楚國爭雄,領兵打仗講究仁義為先,自己先到戰場,卻不先發制人,而要等楚軍渡過泓水河,調整好戰法,布置好戰陣才肯開戰,結果被楚軍殺得大敗。

袁譚是三國時期梟雄袁紹的兒子,袁紹戰敗後,袁譚和其弟袁尚為了爭奪權力,相互征伐,最後被袁尚和曹操聯手擊敗。

馬希廣處處行仁義之舉,屢次饒過馬希萼的性命,正如善良過了頭的宋襄公,而他最後身死兵敗,則正如三國時期袁家兄弟爭雄時,袁譚落敗而死的結局。

看來,雖說做人要生而善良,但人的善良,總要帶一些鋒芒。

馬希廣的善良沒有鋒芒,並且嚴重過了頭,他的善良是一種愚善,可憐而悲壯,最終把自己,送上了絕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南漢烈宗劉隱:演繹了風雲亂世的神話,也締造了獨樹一幟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