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複雜而冷門的雙面帝王馬希范,誕生於詭譎多變的五代十國

複雜而冷門的雙面帝王馬希范,誕生於詭譎多變的五代十國

(楚武穆王馬殷 形象)

長興三年,公元932年。

南楚王朝的第二任國君,衡陽王馬希聲重病不治,領了便當。

南楚政權,源於五代十國時期的梟雄馬殷。

馬希聲,則是馬殷的兒子。

南楚轄一府一監二十七州,勢力範圍大概在今天的湖南全境,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

開國國君馬殷勉強算是個和平主義者,相較於五代十國時期其它割據政權的梟雄們通過發動戰爭的方式來擄掠資源,他執掌南楚期間,休養生息,耕田免戰,大搞地方經濟和農業發展,很快將南楚的國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道德經》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很顯然,馬殷是個深諳料理之道的好廚子。

老國君臨死之前,傳位給了兒子馬希聲,並且還留下了一條極為古怪的繼承製度,即,兄終弟及。

(楚衡陽王馬希聲 形象)

他賓天之前曾經對馬希聲千叮嚀萬囑咐,今天我把王位傳給了你,到時候你領了便當,不要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要傳給自己的弟弟。


《新五代史·卷六十六》:長興三年,希聲卒,追封衡陽王。

第二任國君馬希聲其人資質平平,只在王位上幹了兩年就領了便當。

皇帝在位時沒有什麼建樹,臨死前對父親馬殷的話踐行得倒是十分到位,果斷把手中的權力交到了其弟馬希范的手上。

馬希范,字寶規,楚武穆王馬殷的第四個兒子。

想要了解這位仁兄,我們必須先來提一下他的妻子,楚國順賢夫人彭氏。


《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一》:彭夫人貌陋而治家有法,楚王希范憚之。

彭氏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貌丑皇后,長得實在是有些寒磣,但為人聰慧,在治家之道上很有一套,馬希范雖然是一國之君,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妻管嚴,十分懼怕彭氏。

而妻子彭氏對丈夫馬希范的要求也很嚴苛,時常勉勵他勤政治國,督促他培養正直的人格,所以在馬希范初登王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有妻子彭氏的加持,他執政的表現即便不能算亮眼,也還算中規中矩,可圈可點。

(順賢夫人彭氏 形象)

南楚國中有一州郡,名叫溪州,是唐時所置州縣,五代時徙治於今天的湖南永順縣,當地的刺史,是一個叫做彭士愁的人。

馬希范在位時,溪州苛捐雜稅甚多,當地人民的生活壓力陡然劇增,這使得刺史彭士愁十分不滿。

不滿歸不滿,但彭士愁的堂妹正是馬希范的妻子彭氏,所以自己這個妹夫的面子,彭士愁總還是要給的。

然而這種情況,隨著彭氏在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故去後,開始不復存在。

彭氏在世時,大舅子和妹夫的矛盾還能得以調和,彭氏一故去,彭士愁對馬希范如此苛政,可就實在無法忍受了。

溪州當地都是土家族人,天生悍勇,自小就都習得槍棒,於是彭士愁便帶著不滿馬希范統治的土家族人民揭竿而起,舉起了反抗南楚政權的大旗。

不過很顯然,彭士愁有些高估自己的戰鬥力了。

他不是百年後那個只有北平一城之地也能掀翻建文朝廷的朱棣,所以在以一州之地面對一國之力時,彭士愁很快就敗下陣來。

(溪州之亂)

《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二》:遣其子師暠帥諸酋長納溪、錦、獎三州印,請降於楚。

既然打不過,那就沒有必要再打了,彭士愁造反造的快,投降投的更快,立刻帶著兵符印信,痛痛快快地找到了馬希范請降。

朋友們,請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而是一件技術活。

運氣好的,投降之後,混個有名無實的一官半職,流放窮鄉僻壤,了此殘生,運氣不好的,前腳投降,後腳就給你咔嚓了。

當然了,以上情況,只針對於那些一般的投降者,而彭士愁敢這麼二話不說就造反,又敢如此大搖大擺地投降,可見他並不是一般人。

不僅不是一般人,而且很有可能是個狂人。

作者認為,我們平時能經常在社會上見到的狂人,應該都是有些本事的,因為只有本事過硬,才能支撐著他猖狂下去。

那些沒有本事的人,我們必然不能經常見到他們,因為他們通常狂一次就掛了。

而彭士愁之所以很狂,是因為他雖然只不過是個小小的溪州刺史,但卻是個廣施仁政,頗有作為的官僚,深得當地百姓擁戴,而這樣的人,輕易不能斬殺,不然就很容易引發眾怒。

引發眾怒,搞得民怨衝天已經很不容樂觀,那些喜歡舞文弄墨的史官們搞不好還會在史書上給自己記上一筆殘害忠良的爛賬,實在是划不來。

所以,儘管在兩軍交戰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面對敗者彭士愁的投降,馬希范還是選擇了相互議和的方式來結束兩者之間的對立局面。

(議和)

天福元年,公元940年,馬希范在溪州設「溪州銅柱」,正月開鑄,七月完工,八月銘刻鐫文,十二月立柱於溪州會溪坪。

一年時間,在南楚的土地上,一根龐大而制式精美的銅柱在風中拔地而起,就此矗立。

在銅柱之下,馬希范和彭士愁約定,兩人劃酉水(酉水河,沅江的一條支流)而治,酉水之南歸馬希范,酉水之北歸彭士愁,友好團結,之後更要血脈相連,互為親族。

朋友們,五代十國相較於其他朝代來說,是比較冷門的,而在十國中的南楚,又是相較於其它割據政權中不太為人所熟悉的。

但就在這樣一個冷門而生僻的割據王朝中,卻誕生了一件十分值得紀念的大事兒。

溪州銅柱的確立,不僅結束了南楚境內將近兩年的內亂,更開創了民族自治的先河,事實證明,從古至今,華夏五十六個民族,一直是手拉手,心連心的。

這一點,不容置疑,更不會改變。

這根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銅柱沒有在歷史更迭中損毀,而是歷經宋,元,明,清四代,歷久彌新,得以完整地展示在人們面前。

(溪州銅柱)

作者曾經有幸到湖南永順遊玩,更在永順縣王村湘西民俗風光館親眼得見此柱。

銅柱下為圓形,上為八方,每一方大概有十五厘米,直徑大概有四十厘米。

我用肉眼觀察,溪州銅柱的造型別緻,質地清淳,其上篆刻的楷書蒼勁有力,十分講究。

一千多年前的風早已經止息,但溪州銅柱昂首而立,仍然保持著它在風中的樣子。

銅柱不會變,但完成此等壯舉的馬希范卻很快志得意滿,開始快速墮落。

南楚的主要勢力範圍,是在今天的湖南大部。

而當時的湖南府,人口基數少,糧食儲備少,軍隊步卒更少,所以考量其綜合國力,只能守成,而不能進取。

尤其是軍隊,南楚軍中步卒的數量佔了五分之四,而騎兵寥寥,因此在平原開闊地帶,根本沒有實力和中原騎兵較量,想要通過湖南一隅之地進取中原,圖謀天下,也實在是不太可能,所以馬希范就算再有雄心壯志,也只能做個守成之主。

(楚文昭王馬希范 形象)

並且,他有沒有雄心壯志,還得兩說。

而在後來的歷史記載中,我們往往可以翻到這樣的內容:


《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三》:楚王希范作天策府......戶牖欄檻皆飾以金玉,塗壁用丹砂數十萬斤。

馬希范建造宮室時,用黃金和翠玉裝飾門窗,用數十萬斤的名貴砂粉來塗刷牆壁,房子建得蓬蓽生輝,極土木之盛。

南楚就算經濟發達,但馬希范在生活上窮奢極欲,也很快把老爺子馬殷辛辛苦苦攢下的家底兒造了個精光。

經濟狀況出現問題,導致國庫空虛,皇帝沒有錢花,轉而開始剝削百姓。

《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三》:用度不足,重為賦斂。

史書把馬希范的惡行記錄得明明白白,因為吃穿用度不足,皇帝為了斂財,很快加征重賦,拚命地搜刮老百姓的血汗錢。

看來,當年銳意進取,勵精圖治的楚文昭王馬希范已經完全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腦滿腸肥,庸常暴虐的南楚昏君。

回首往事,馬希范越來越覺得,自己困在這方寸之地實在是難以施展手腳,他認為,人的主觀努力能施展的範圍其實相當狹小,客觀上的環境和機會,遠遠比自己的努力要重要。

(南楚政權)

誠然,馬希范的這種想法無疑是十分悲觀的。

人之一生,如同果實成熟,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置之不理。

人的努力加上諸多因素的培養,會讓樹木長高,結出果實,也會讓人逐漸實現自我認同,確立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毋揠毋助,方可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並且,那些能成就大事的人,就算你把他變成金魚,他也同樣也能在魚缸里乘風破浪,從而摘取勝利的果實。

開運四年,公元947年,楚文昭王馬希范去世,時年四十九歲。

而他逝世後僅四年時間,南楚就走向了滅亡。

看來,像馬希范這樣的人,雖有鴻鵠之志,雄鷹之才,但其鴻鵠之志不能存高遠,其雄鷹之才不能盡仁道,終不能治天下,只能是自食惡果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楚恭孝王馬希萼:這位不恭不孝的南楚國君,你到底在搞什麼鬼啊?
南漢烈宗劉隱:演繹了風雲亂世的神話,也締造了獨樹一幟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