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次感天動地的愛心接力,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歷史奇蹟

一次感天動地的愛心接力,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歷史奇蹟

(峽谷)

明時,廣西潯州一帶,地勢陡峭,萬山盤繞,潯州附近,又橫亘著一條潯江,可謂依山傍水,易守難攻之地。

潯江之畔,有一片十分陡峭的懸崖,其中地勢最為衝要險峻之地,是一處叫做大藤峽的谷口。


《明史紀事本末》:峽中有大藤如斗,延亘兩崖,諸蠻蟻度,故曰大藤峽。

大藤峽上,冥巖?谷,懸崖峭壁,又有一線天之險,常人輕易所不能至也。

外地人認為這裡是天險所在,但本地人卻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大藤峽附近的人口基數眾多,又以僮族和瑤族居多。

明朝素來講究「以夷制夷」,統治者雖然是漢族人,但他們認為無論僮瑤,都為華夏子民,所以在當地的管理事宜上,朝廷一貫採用選拔當地德高望重之人擔任「土司」,代為管理當地居民。

潯州歷代受朝廷敕封的土司,都十分安分守己,恪守本分,唯獨成化年間的一位土司,不感懷上天好生之德,更不圖報效君恩之意,反而野心昭昭,依仗大藤峽之天險,聚眾作亂,一時和朝廷相持。

不過土司畢竟不是封疆大吏,兵力不濟,所以很快被朝廷派出的軍隊所剿滅。

(大藤峽叛亂)

叛亂即遭平定,明軍隊伍打完仗,班師途中偶然在路上俘獲了一些因為戰爭而失去家園的土著居民,有男有女,都收歸軍營,隨軍北返,送到京師紫禁城中供皇室貴胄役使。

這些被偶然俘獲的土著居民中,有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子,姓紀,我們暫時管她叫做紀姑娘。

紀姑娘沒有參加過造反,也沒有參與過叛亂,她只不過是一個飽嘗戰亂之苦的普通人。

現在,她失去親人,遠離故鄉,家園不復,人生渺茫,只能跟隨著徐徐前進的大軍,昏昏沉沉地走向北方。

長途跋涉,終於來到紫禁城的紀姑娘很快被分入後宮,成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宮女。

紫禁城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宏偉壯麗,明朗開闊,有鍾阜龍蟠之格局,更有萬千帝王之氣象,

對喜好牽強附會的統治者和官僚階級來說,這裡是天子的宮室,壯麗巍峨,盛極一時,但在初來乍到的紀姑娘眼裡,紫禁城只不過一棟無比龐大的房子罷了。

(紫禁城)

這房子層層疊疊,紅牆白瓦,一眼看不到盡頭。

紫禁城什麼都有,最不缺的,就是太監和宮女。

作為一個普通宮女,紀姑娘實在是沒有什麼特殊的。

她和那些無依無靠,各自因為凄慘命運而來到深宮中的宮女一樣,開始參加繁重而辛勞的工作。

所謂工作,無非是體力勞動,洗衣浣衣,劈柴煮飯,秋日掃落葉,冬日掃大雪。

紫禁城的絕大部分宮女,她們的一生基本上都是這麼度過的。

但好在,命運似乎對紀姑娘多有偏愛。

這個來自廣西的瑤族少女在流亡之前,或是富家的官宦子女,所以粗通文字,知書達理,因此不必承擔過於繁重的工作,而是被調任為了一名皇家內苑的倉庫管理員。


《明史》:成化中征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

大明國庫茲事體大,自然輪不到一個小小的宮女看管,所以紀姑娘所掌倉庫,乃是皇帝自己的內務庫,庫中所藏,不過是帝王的日常用品,雅樂書籍,諸如此類。

如無意外,紀姑娘將會守著這一方小小的倉庫,了此殘生。

「了此殘生」這個詞聽起來,似乎總有些悲涼的味道,但面對這樣的生活,紀姑娘早已心滿意足了。

她平生所求,不過是安穩度日,能有一處容身之所,能每天有口活命的飯吃,就夠了。

普通人的夢想在權貴之流的眼中是那麼簡單而可笑,但這的確是紀姑娘一生所願。

時間來到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的某一天。

(明憲宗朱見深 畫像)

這一天,從來沒有到訪過內務庫的明憲宗朱見深酒氣熏天,獨自前往內務府翻找自己珍藏的一件物什,偶然撞見了負責看守府庫的紀姑娘。

酒醉之人,其性不安。

朱見深看著眼前穿著樸素,容顏素雅的紀姑娘,胸中倏然升起了一股十分濃烈的慾望。

皇帝二話不說,「臨幸」了紀姑娘。

說是「臨幸」,其實對紀姑娘來說,就是一場毫無準備的強暴。

她不認識眼前的男人,和他也從來沒有半分感情,但有一點她還是知道的,那就是能大搖大擺走到內務庫中的人,只有皇帝。

是的,他是皇帝,是紫禁城的主人,是這天底下獨一無二的王,而自己是宮女,是他的奴僕,自己沒有反抗和拒絕的權利。

所以,面對朱見深對自己如此蠻橫粗暴的行為,紀姑娘只能選擇默默承受。

這件事兒沒有前因,自然也沒有後果,皇帝臨幸已畢,很快拍拍屁股,離開了現場。

作為宮女,紀姑娘沒有權利拒絕,但身為帝王,朱見深卻有理由這麼做。

紫禁城裡的嬪妃很多,宮女也很多,皇帝喜歡哪一個,就可以臨幸哪一個,並且,皇帝只需臨幸,而不用負責。

對自己眼前的這個宮女,朱見深認為,這不是喜歡,更不是愛,只不過是自己酒醉之後的失態,所以當他酒醒過後,他很快逃離了現場。

看著剛剛奪走自己少女貞潔的男人匆忙離去的背影,紀姑娘沒有說什麼,她整理好自己的衣衫,開始安靜地打掃這凌亂不堪的現場。

這之後的每一天,她依然老實本分地當著她的倉庫管理員,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年輕的紀姑娘有著一種不屬於她這個年齡段的成熟,她知道,皇帝的女人很多,恐怕比天上的星星都要多,皇帝無需記住每一個和自己發生過魚水之歡的女人,皇帝也不會對每一個女人負責。

(府庫)

所以,紀姑娘選擇了將這一切遺忘。

紀姑娘想要把這件事兒當成生命里的一段插曲,但命運似乎很有興緻推動她生活的漣漪。

不久之後,紀姑娘驚奇地發現,自己懷孕了。

按理說,懷了皇帝的孩子,這實在是一件極為幸運的事兒。

封建帝制時代,在後宮之中,母憑子貴的事情屢見不鮮,紀姑娘既然懷了龍種,那就無需再做倉庫管理員,而是很快就會被封為嬪妃,過上非富即貴的日子。

幸運兒,這是活脫脫的幸運兒。


《明史》:悅,幸之,遂有身。

但此刻,身懷龍種的紀姑娘卻實在談不上幸運,不僅不幸運,反而十分危險。

一來,紀姑娘聯繫不上皇帝,皇帝也不知道紀姑娘是否懷有龍嗣。

他們沒有互相留下電話號碼,紀姑娘也不可能發一封電子郵件到皇帝的郵箱,略帶嬌嗔的控訴皇帝是個負心人,然後轉而告訴他已經要當爸爸的消息。

二來,此時的後宮,正處在萬貴妃的管轄之下。

萬貴妃,又叫做萬貞兒,這是憲宗皇帝朱見深最為寵愛的嬪妃,也是帝王生命中最為珍愛的女人。

皇帝對她恩威齊天,使她寵冠六宮,所以整個後宮,都是萬貴妃說了算的。

關於皇帝和萬貴妃的愛情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這一篇文章,這裡不再贅述。

明憲宗朱見深:我不是御姐控,我不病態,我的愛也不變態

(萬貴妃 形象)

萬貴妃曾經和皇帝育有一子,但不幸夭折,自此便再不能生育,以至於成了這個恩澤獨享的女人,一生的遺憾。

這位冠絕後宮的女人自己不能生育,所以她唯恐宮中的嬪妃為皇帝誕下龍子,以此來搶奪皇帝對自己的寵愛。

所以,那原本清澈而響亮的嬰兒啼哭聲,在萬貴妃的耳中,無異於是宣告自己失寵的喪鐘。

萬貴妃絕對不允許有嬪妃為皇帝生育兒女,所以一直以來,宮中女子但凡有孕,必然都要被扼殺在萬貴妃的手裡。

出於母親的本能,紀姑娘很想守護住自己肚子中的孩子,然而不幸的是,這件事兒很快被萬貴妃知道了。

這個冷酷無情女人沒有猶豫,她很快派出了自己手下的一名親信宮女,要求她馬上找到紀姑娘,然後墮掉她肚子里的孩子。


《明史》: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

不過,萬貴妃雖然很沒有人性,但她手下的親信卻並非都是心狠手辣之人。

同為女子,這名宮女十分可憐紀姑娘的遭遇,所以在親眼看到紀姑娘那已經逐漸隆起的小腹時,她居然生出了惻隱之心。

這圓潤的肚皮之下,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她實在是做不到痛下殺手。

在良心的譴責之下,這位宮女很快做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選擇。

她決定,自己要瞞而不報,幫助紀姑娘留下這個孩子。

(宮女 形象)

於是,在回稟萬貴妃時,她言之鑿鑿地報告道:

紀姑娘之所以小腹隆起,並非是有孕在身,而是患了怪病。


《明史》:令婢鉤治之,婢謬報曰病痞。

萬貴妃兇殘且歹毒,膽敢忤逆或欺騙她的人,只有死路一條。

可這個小小的宮女,卻用生命作為賭注,保護住了這個尚未出生的孩子。

翻遍史書,作者沒能找到她的名字,她給後世的人們留下的所有的印象,就是十分簡單的兩個字:

宮女。

我們無從得知她此前的經歷,也不能了解她之後的命運,但我們能清楚地知道,她是一個好人。

這,就足夠了。

時間來到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

按公曆來看,是一個平年,按干支紀年法,是一個庚寅年,屬虎。

這一年的七月己卯,在無比痛苦的分娩過程中,紀姑娘誕下了這個孩子。

上天保佑,這是一個健康的男孩。

四肢健全,皮膚白皙,偶爾發出一聲響亮的啼哭,並不時用兩隻黑溜溜的小眼睛觀察著這個世界。

紀姑娘很開心,她的心中涌動著為人母的喜悅,更為自己能誕育健康的生命而自豪。

當年的大藤峽叛亂,自己在叛亂中已經失去了所有,她本來已經打算孤身一人,在這世上苟且生活,但現在,她有了一個孩子,在這個冰冷無情的世界上,這是她唯一的親人。

孤單寂寥的生活有了寄託,黑暗晦澀的日子有了色彩。

這一聲嬰兒的啼哭,讓紀姑娘重新獲得了對生活的希望,但卻也激起了另外一個女人滿腔的憤怒和嫉妒。

萬貴妃知道紀姑娘生子的消息後,怒不可遏,她再次派出手下,要求立刻趕往紀姑娘的住處,殺掉這個孩子。

這次,萬貴妃派出的親信,是一個叫做張敏的太監。

(宦官 形象)

張敏,子太德,明朝宦官,福建省同安縣人。

張敏辦事兒十分幹練,他攜帶各式毒藥,長刀短棒,快步來到紀姑娘的住處,打算乾淨利落地了結這個小孽種的性命。

但在看到這個孩子的那一刻,張敏卻猶豫了。

眼前的孩子明眸閃動,手腳稚嫩,衣不遮體,被紀姑娘緊緊地抱在懷裡。

人心都是肉長的,而對張敏來說,頃刻之間殺掉這麼一個幼小又可愛的生命,實在是太過殘忍了。

於是,和不久前的那位宮女一樣,張敏沒有任何理由地轉變了心意。

他抱起這個孩子,將他安置到了深宮之中一處極為隱秘的柴房裡。

而在回稟萬貴妃時,張敏同樣編造了一個精妙的謊言,他告訴萬貴妃:

孩子已經被自己溺死了,你不用再擔心了。

然而事實卻是,張敏妥善地安置了這個孩子,並且主動承擔起了照顧這個孩子的責任。


《明史》:稍哺粉餌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

他和這個可憐的母親站到了一起,每日給這個孩子帶來食物,用以延續他的生命。

而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的宮女和太監們,自告奮勇的加入了撫養這個孩子的行列之中。

他們有時會給這個孩子帶來半個乾癟的饅頭,有時會帶來半片已經煮爛的菜葉,有時,他們會拿出一個殘破不堪的撥浪鼓來逗這個孩子開心,閑暇時,他們會三五成群的圍坐在孩子的身邊,給孩子講一個來自於自己家鄉的小故事。

他們從自己本不富裕的薪水中擠出銀錢,給這個孩子買糖吃,買衣服穿,似乎撫養這個孩子長大,成為了他們在這悠悠深宮裡最有意思的事兒。

但隨著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他們很快發現,僅憑他們的努力,是沒有辦法將這個孩子撫養成人的。

他們是紫禁城群體中的最底層,平日里養活自己都十分夠嗆,談何再去養育孩子?

(吳皇后 形象)

然而聰明的太監張敏很快找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憲宗皇帝的前任皇后,吳氏。

所謂前任,即為廢后。

這個出身尊貴的吳皇后因為得罪了萬貴妃而遭到了皇帝的廢黜,此時雖然已經失去了尊崇,但卻從來都不缺錢花。

吳氏的加入,讓這個孩子的生活開始變得不那麼凄苦。

於是,從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到成化十一年,即公元1475年,整整五年時間,在這間密不透風,終年不見陽光的柴房裡,一個孩子在極為隱秘的情況下,逐漸長大了。

紫禁城裡幾乎所有的太監,宮女,廚子,使喚婆子,教習姑姑,他們聯合起來,守護住了這個孩子的生命,也守護住了這個驚天的秘密。

唯一被蒙在鼓裡的人,只有萬貴妃自己。

是的,這些普通普通,似乎命賤如草芥的宮女和太監們,聯起手來,締造了一個奇蹟。

這故事似乎很溫馨,很圓滿,但所有人都意識到,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那就是:

這個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柴房裡,他總要走出去。

可是,他要怎麼走出去呢?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五月。

這一年,明憲宗朱見深已經二十八歲。

二十八歲,對普通人來說,似乎並不算老,但對大明天子來說,這個年紀,卻已經不能算做年輕。

更為關鍵的一個因素是,皇帝已經年近三十,但膝下卻並無男丁。


《明史》:帝召張敏櫛發,照鏡嘆曰:「老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死罪,萬歲已有子也。」

這一天,已經調入皇帝內侍隊伍中太監張敏正在替皇帝梳理那他繁雜而稠密的頭髮,卻望見皇帝在一方銅鏡面前望著眼角已經生出皺紋的臉龐,不住的感嘆道:

我如今已經到了這般年紀,但卻仍然還沒有兒子。

皇帝話音未落,張敏拿著梳子的手,卻突然停住了。

他知道,這一天終於來了。

只不過,這一天來的好快,來的好突然。

此刻,張敏的心裡正在經歷著十分複雜的思想鬥爭。

是告訴皇帝這五年來的一切,還是繼續隱瞞,過一天算一天?

最後,良知再一次戰勝了膽怯,張敏放下梳子,誠惶誠恐地跪在皇帝的面前,說了這麼一句話:

皇帝,你已經有兒子了,被我們養在深宮之中,整整五年了。

(皇宮)

此刻,紫禁城御書房外煙波浩蕩,落日熔金,一派安詳和寧靜。

一切的一切,終於在這個平淡無奇的日暮時分水落石出了。

憲宗皇帝朱見深喜不自勝,立刻就要遣人將後宮中的孩子接出來,而仍然跪伏在地上的張敏,卻發出了一聲愴然的慘笑。

他明白,這個孩子重見天日的那一刻,就代表著自己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

欺瞞萬貴妃的行徑一旦被得知,自己必然會招致萬貴妃瘋狂的打擊報復,死,不過是旦夕之間的事兒。

但隨著皇帝的離去,張敏很快又站起身來,他望著皇帝遠去的身影,臉上又浮現出一絲喜悅,他告訴自己,自己做了一件無比正確的事兒,自己終將無怨無悔。

此時,皇帝要來接走這個孩子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個後宮,大家都很開心,因為他們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一個結果。

他們不圖名,不圖利,他們只希望這個孩子能平安快樂地活下去。

現在,他們做到了。

人群歡呼雀躍,只有孩子的母親紀姑娘,卻早已經淚眼婆娑。

她最後一次來到柴房,去看望自己的兒子。

這間柴房不大,踱步只有四五個來回。

這裡沒有窗子,終年沒有陽光,這裡沒有床榻,只有一個鋪滿稻草的木板。

因為長期營養不良,這個五歲的孩子面容枯槁,頭髮雜亂,又因為從出生以來一直沒有洗過澡,孩子的身上已經可以聞得到一股十分濃烈的餿臭味道。

但紀姑娘並不嫌棄,她緊緊地抱住了自己的孩子。

這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這是自己在這人世間唯一的親人。

(柴房)

當年的大藤峽叛亂,殘酷無情的戰爭摧毀了她在這世間的一切,她遠離故鄉,來到陌生的紫禁城,承受著沉重的工作,遭遇過皇帝肆無忌憚的強暴,又在孤注一擲的境地中,惴惴不安的生下了這個孩子。

五年的辛勞養育,五年的險象環生,這個偉大的母親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她仔細撫摸著這個孩子的臉龐,想要說什麼,但卻欲言又止,最終還是選擇了沉默。

也許這個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愛,都是為了相聚,但唯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紀姑娘明白,一旦這個孩子公之於眾,那麼即代表這五年來自己欺騙,忤逆萬貴妃的行徑,將會被她所知悉。

萬貴妃是什麼人?她掌握著後宮的生死,她是絕對不會讓自己活下來的。

不過,紀姑娘並沒有把這些事情告訴她的孩子,在孩子被皇帝派來的人手領走的時候,她的嘴唇只不過是微微抖動,也許是在說:

我永遠愛你。

這個孩子最終離開了他的母親,走入了他那個陌生的父親的懷抱。

作為皇帝唯一的孩子,他很快被冊立為太子,成為了明王朝的繼承人。

而誕下皇嗣的紀姑娘,也從宮女被提升為貴妃,過上了讓人羨艷的富貴生活。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結束。


《明史》:其年六月,妃暴薨...敏懼,亦吞金死。

孩子重見天日後的一個月,紀姑娘橫死於寢殿之中,死因不明。

而那個曾經拯救了這個孩子生命的太監張敏,則在一個寒冷的早晨被發現自殺於自己的卧房之中。

作者以為,他們無一例外,都遭到了萬貴妃十分殘酷的打擊報復。

但他們死得其所,已經無牽無掛了。

再讓我十分啰嗦地介紹一下這個老太監吧,他叫做張敏,字太德,福建人,為宦官一任,終其一生,不過是個小小的內侍,除此,再無其他。

這是一個宦海不順,沒有什麼傳奇故事,更沒有什麼豐功偉績的人。

但作者以為,就是這樣一個老太監,卻是那個時代中,無與倫比的存在。

南宋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文天祥曾說: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絕命詞》

張敏沒有讀過聖賢書,但他做到了一個聖賢,該做的一切。

(紀姑娘 形象)

而這個含辛茹苦,將孩子撫養長大的紀姑娘,翻遍史書,竟然連一個全名都沒有留下。

儘管在史書上如此寂寂無名,但作者仍然認為,這位偉大的母親在歷史上的身影,是龐大的。

蓋過所謂帝王將相,蓋過所謂名臣雅士,儘管她的名字殘缺不全,但她將會永遠在歷史的星空之下,熠熠生輝,永垂不朽。

多年前在深宮中和皇帝的偶然邂逅,改變了這個花季少女的一生。

而如今這感人肺腑,幾乎可以稱之為一段傳奇的經歷,則書寫了這位母親偉大的往事。

而這,就是作者喜歡歷史的原因。

因為作者相信,在那些爾虞我詐的朝堂權謀中,在那些金戈鐵馬的戰場上,在那些王朝興衰交替的殘酷時代下,在那些刀光劍影的征戰殺伐里,人性的善良和光輝,將會永遠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一個只會燉魚的廚子,如何縱橫五代十國,並且最終成為開國皇帝?
這位冷門皇帝的一生,完美的演繹了一句話-屠龍勇士,終成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