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獻王高從誨:一個人人鄙夷的無賴君王,一個人人稱頌的絕代明君

文獻王高從誨:一個人人鄙夷的無賴君王,一個人人稱頌的絕代明君

(南平王高季興 形象)

天成三年,公元928年。

這一年,南平王朝的開國國君,南平王高季興去世了。

南平,是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中的一個政權,又叫做荊南,其勢力範圍,在今天的湖北江陵和公安一帶。

南平政權的締造者高季興,在晚唐時節原本是汴州富戶府上的一名家奴。

家奴,就是奴才,下人,打雜的。

他們處在封建社會中的底層,往往和主人家簽了賣身契,要一輩子當牛做馬。

而這樣的人能成為割據一方,建立政權的梟雄,其奮鬥過程可以說是尤為不易的。

我們知道,晚唐末期藩鎮割據,節度使紛紛自立,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其實在那個時節已經初見雛形,而在這幫梟雄中,因為實力過於強勁而率先走上歷史舞台的,有兩位仁兄,第一位,是河東李克用,第二位,是河南朱溫。

朱溫,曾任大唐朝廷的宣武軍節度使,其治所恰好就在汴州。

(後梁太祖朱溫 形象)

軍隊駐紮在汴州,就算不打仗,沒有軍械磨損,但士卒們總是要吃飯的。

而大唐朝廷在經歷了武將變節,權臣擅權,宦官作亂,以及農民起義之後,已經失去了一個封建政府的管理權和統轄權,連皇帝都要每天擔驚受怕的過日子,就更別提給朝廷發工資了。

軍隊得不到既定的糧餉,所以只能在各處的州府城池裡打劫富戶。

而朱溫同志在汴州城裡打劫富戶的時候,正好遇到了在富戶家裡幹活的高季興。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從此以後就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


《舊五代史·高季興傳》:梁祖嘗見季興於仆隸中,其耳面稍異...梁祖以季興為牙將...

由於高季興同志長相奇特,相貌不凡,所以很快被朱溫選中,在軍中效力,而高季興抓住機會,在戰場上屢建奇功,為朱溫所賞識,並被朱溫封為了荊南節度使,正式成為了割據一方的梟雄人物。

從這個時候起,荊南,也可以說是南平,就算是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不過,雖然高季興已經在亂世中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地盤,但他所面對的現狀,其實是不容樂觀的。

朱溫之奸詐,不亞於曹操。

(百廢待興的荊南大地)

這位志在天下的梟雄從來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所打下的任何一塊土地,但卻能輕而易舉地把南平交給高季興打理,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南平在當時實在算不上什麼好地方。


《資治通鑒》:...乾符以來,寇亂相繼,諸州皆為鄰道所據...季昌到官,城邑殘毀,戶口雕耗...

從黃巢起義以來,荊襄大地亂匪橫行,民不聊生,城池多被毀壞,當地人口更是急劇下降。

總而言之,高季興治下的南平,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不過,和同時期割據一方的梟雄們,不停通過發動戰爭的方式來進行擴張的行為,高季興反倒是個喜歡深耕民生的溫和派。

他不喜歡打仗,也從來不剝削老百姓,割據南平,當家做主之後,積極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招撫百姓,很快使得荊襄之地開始重新煥發生機。

事實證明,不要抱怨命運不公,更不要抱怨人生多舛,無論多難的境地,只要肯踏踏實實的努力,總會有枯木逢春的一天。

高季興兢兢業業地把南賓士理了將近二十多年,一朝故去,傳位給了長子高從誨。

高季興的謚號是楚武信王,而高從誨的謚號,則是文獻王。

(文獻王高從誨 形象)

文獻王高從誨即南平王朝的王位時,整個華夏大地的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恢弘無比的盛唐變成了摧枯拉朽的殘唐,之後被朱溫建立的後梁所取代,而後梁曇花一現,又很快在劇烈的皇室內鬥中被後唐覆滅。

五代,即為梁唐晉漢周。

而十國,即為前後蜀,南北漢,南吳,南唐,南楚,南平,吳越,閩國。

當然了,像武平,平海軍,盧龍劉氏這樣朝聞道,夕可死,早登基,晚亡國的割據政權其實多如牛毛,如果都算上的話,其實不止十五個。

不過如果只從學術意義上出發的話,這十五個政權中領土面積最小的,正是高氏的南平。

面積小也就算了,南平所在的湖北江陵以及公安一帶,還處在中原腹地,更是中原南北的交通樞紐,上有後唐,下有南楚,左有前後蜀,右有南吳南唐,可以說是虎狼環伺,強敵林立。

並且,由於政體太小,就算創始人高季興當年也曾經和中原王朝搞過一些摩擦,和當時的其它政權的領導人表達了自己雖然國小,但也是一方諸侯,我也不好惹,但實際上,南平雖然在十國之中,以國相稱,但南平的歷代國君其實從始至終都沒有稱過帝,政體一直也是處於藩鎮級別。

(紛亂的五代十國時期)

當然了,高氏不是不想當皇帝,而是不敢當皇帝。

唐時,藩鎮割據,朝廷對這種情況只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如果哪個藩鎮敢公然稱帝,那麼朝廷就算再窮,也要砸鍋賣鐵的收拾你。

而之後的王朝正朔,梁唐晉漢周五代,同樣繼承了這種管理辦法。

十國中的割據政權,只要面子上過得去,肯俯首稱臣,定期能派人過來送點錢送錢禮,那咱們大可相安無事,但如果你敢以皇帝自居,想要搞什麼平起平坐,那不好意思,不把你收拾廢了,我五代政權的臉往哪兒放?

文獻王高從誨當然能想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不僅不會稱帝,反而十分積極地對周邊政權曲意逢迎,勸他們應該積極進取,成就帝王大業。

後唐強盛的時候,高從誨三天兩頭就跑到後唐去拜見,順帶著從後唐皇帝的手裡討點賞賜。


《資治通鑒》:高從誨遣使奉箋於徐知誥,勸即帝位。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高從誨給南吳國主徐知誥寫信,誇他英明神武,是男人中的戰鬥機,應該趕緊登基稱帝,徐知誥沒挺住高從誨一頓誇,一年後就登基了。

(南吳烈祖徐知誥 形象)

結果聽說徐知誥登基為帝,高從誨立刻遣使祝賀,俯首稱臣,討要了一大筆豐厚的賞賜。

之後後唐覆滅,後晉建立,高從誨又趕緊跑到後晉高祖石敬瑭那裡聊表忠心,表示我以後就跟你石敬瑭混了,哄得石敬瑭大為開心,高從誨又結結實實的從後晉賺了一大筆封賞。

後晉折騰了沒幾天,又被北方草原上的契丹所滅,原後晉節度使劉知遠引兵自立,勢力逐漸壯大,高從誨一看風向有變,又積極勸說劉知遠稱帝,吹捧劉知遠是戰鬥機中的殲十一,讓他速登帝位,成就帝王大業。

話都是那麼一套話,錢卻不止那麼一點錢。

反正一招鮮吃遍天,俯首稱臣就完事兒了。

《資治通鑒》:從誨亦遣使詣河東勸進。

劉知遠當時雖然沒有答應稱帝,但高從誨話說得體面,劉知遠伸手不打笑臉人,只好奉送厚禮,將高從誨打發走了。

非但是五代政權,十國中的南漢,閩國,後蜀稱帝時,高從誨更是從不落下,紛紛遣使稱臣,割據政權們對高從誨這種伸手要錢的行為不厭其煩,但問題在於,人家是來祝賀的,是來稱臣的,是來承認自己皇位的合理性的,所以就算再煩再討厭,也得乖乖給錢以表撫恤。

光是俯首稱臣也就算了,高從誨還是個十分懂得佔道經營的人。

(後漢高祖劉知遠 形象)

南平處在各個勢力交接的地段,十國政權為了明哲保身,要經常向五代政權,如後唐,後晉,後漢這樣的正朔遣送錢糧和禮品,十國中的小國們,平時也要相互遣使往來,饋贈兵馬錢糧,而它們相互來往,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經過高從誨的南平地面兒。


《新五代史》:從誨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

可這幫使者們往往前腳到了南平,後腳身上帶的禮品就會被高從誨搶個一乾二淨。

四處稱臣,佔道打劫,這樣的行為和手法實在不算光明磊落,也算不上是什麼雄主。

但就是這樣看似不入流的治國方針,卻使得南平政權的發展一天強過一天,一天勝過一天。

當其它割據勢力還在為了一小塊地盤而打得頭破血流,導致國力虛耗之時,南平政權已經通過這種要錢和搶錢的方式,人均小康了。

時人常說,亂世稱雄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實際上,在紛亂的時代中,治國的方式並不一定只有金戈鐵馬,因為發展經濟,斡旋縱橫,同樣是一種生存之道。

哪怕,這種方式並不是那麼體面,導致時人都笑稱高從誨為「高賴子」。

不過,時人的鄙夷有時候往往也缺乏公正,因為文獻王高從誨治國的二十年時間裡,勤勉,節約,仁善,沒有任何傳統意義上的昏君之暴行,實在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優秀的帝王。

司馬光說他「性明達,親禮賢士」,意思是說高從誨為人賢明,開明,能禮賢下士,善用人才,而清代文學家吳任臣則評價他「為人明敏,多權計」,意思是說高從誨人很聰明,智謀很高。

(南平王朝)

高從誨當然不知道後世人會對他留下這樣的評價,因為他身為南平國君的歲月里,遭到的都是周圍人的白眼和謾罵,不過,我想高從誨應該也不會在乎這些。

因為他是一個只求結果的實幹家,而不是一個夸夸其談的理論派。

如果能讓國家強盛,能讓自己治下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自己擔下這些惡名,又有什麼所謂呢?

話說回來,其實五代十國相較於唐宋元明,是比較冷門的。

而十國和五代相比,又冷門許多。

所以在南平這樣生僻,不太為人所知的政權里,高從誨這樣的國君,恐怕知道的人,就更寥寥無幾了。

不為人知也許是帝王的一種遺憾,但遺憾同樣是一種帝王的美德。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十月,文獻王高從誨病逝,時年五十八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