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難投晶元:估值超40億的企業,不會再下手了
來源:內容由由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轉載自公眾號投中網,作者:黎曼,謝謝。
"晶元市場泡沫期一過,就會有大量低端產能過剩,出現破產潮。"
文丨黎曼
來源丨投中網
「現在,大部分低端晶元過剩,少數高端晶元緊缺。」一位國內投半導體較為知名的機構投資人魏俊對我說,他已經不再看中低端晶元了,尤其是消費類。
「這些企業已經被投爛了,在這兩年拿到的錢遠高於自身價值,早已不適合再投了。另一方面,消費市場已經變差,他們的晶元過剩了。」魏俊直言。
無獨有偶,另一個VC投資人也告訴我,近期有一位中低端晶元創業者找到他,希望幫忙牽線一位上遊客戶,價格方面好商量。帶著委託找到這位客戶後告知,已經有三家這樣的晶元企業找該客戶簽合作,並且願意比市場最低價還低一些來供貨。
相伴晶元「國產替代」浪潮崛起,國內掀起了一場晶元投資熱。此前,大家歷歷在目的是各路晶元價格都在水漲船高。在投融資上,是「無VC不投晶元」的盛況,以及大部分晶元企業都能快速融資,估值翻番。
如今,兩年時間過去,「晶元慌」還沒有結束,但晶元市場已然發生分化。
過剩與緊缺
晶元市場溫度發生變化,最先傳導到手機晶元廠商。
2022年5月,天風國際證券最新研報顯示,安卓系5聯發科和高通已經削減了下半年的5G晶元訂單。其中,聯發科中低階產品第四季度訂單調整幅度達30%-35%;高通則將高階Snapdragon 8系列訂單下調約10%-15%。而既有的驍龍8系列將降價30%-40%,以清庫存。
不光是手機晶元,GPU晶元同樣如此,受GPU晶元價格影響,目前顯卡價格回落,已經跌到了首發價格。
魏俊表示,降價是因為當前市場供過於求,需求發生了錯配。造成這一結果的背後有兩個顯著因素。
一是晶元產能過剩,庫存大量囤積。
「在2021年缺芯的背景下,基本上所有的下游終端廠商都在拚命囤貨,又因為晶元銷售好,價格升高,導致終端廠商增加產能。如今,上游商家需求基本被滿足,許多終端廠商產能過剩,現在只能降價銷售了,一些廠商可能會到成本都覆蓋不了的境況。」魏俊表示。
魏俊認為,產能過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前幾年晶元投資熱的時候,有大量的人湧入晶元創業。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在基本到產能釋放的時候了」。
另一方面是,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國內外的手機、PC等電子產品的需求均下降。
根據IDC發布的數據,2021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3.62 億台,同比下降3.2%;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8340萬台,同比下降11%。進入2022 年,手機廠商出貨量的減少更為明顯。
目前,中國主流安卓手機廠商已經削減了約1.7億部手機訂單,約佔2022年出貨計劃的20%。比如,三星2022年的目標出貨量也將減少約10%,為2.75億部。小米、OPPO和vivo更是下調了20%。
2022年,PC市場同樣在下滑。IDC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滑5.1%,PC頭部企業聯想、惠普的出貨量分別下降9.2%、17.8%。針對2022年PC全年出貨量情況,TrendForce給出了負增長預期。
需求下降,產能卻在集中釋放,「接下來,晶元過剩的消息將會甚囂塵上。」魏俊預判。
消費電子晶元市場正日漸飽和,而一些高端晶元的價格卻不斷走高。
2022年初,在上海黃浦區的賽格電子市場,一款由意法半導體生產的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核心晶元L9369,原價僅為20元左右,已經被炒到上千元。
華為智能汽車BU CEO余承東對外稱,一台車上需要用到9顆這樣得晶元,他表示不能接受用這一高昂的價格去購買被炒高的晶元,「寧願少賣一些車輛,也不能縱容這些故意抬高晶元售價的人。」
除了有人囤貨炒作推高價格外,掌握這些產能的,是市面上為數不多的幾家晶元廠商,它們依舊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2022年一季度,中國累計進口晶元個數為1403.1億個,同比下降9.6%。進口晶元數量少了,但進口金額變多了,一季度累計晶元進口金額為1403.1百萬美元,同比增長14.6%。這意味著進口晶元的價格更高了。
「部分中低端晶元已處於惡性競爭的紅海,一些高端晶元依舊一顆難求。」魏俊稱,這樣的情況,已經出現在當前的晶元市場上。
中低端晶元與高端晶元如何界定?眾為資本合伙人於曉璐認為,高端晶元意味著研發和量產難度大,這類產品往往掌握核心IP,供應商的准入門檻較高;而在價格戰中容易淘汰的中低端晶元,對品質和性能要求不高,廠商容易「跨界」擴產能。
於曉璐表示,目前晶元市場出現分化是一種正常現象。掌握高端晶元設計和製造能力的本來就是少數廠家,半導體行業有比較明顯的周期,成熟廠商在需求萎縮時,不會在周期頂點或泡沫期盲目擴產,反而是門檻較低的晶元容易擴張;而且泡沫期一過,就會有大量低端產能過剩,出現破產潮。
「晶元行業在某種程度上很像曾經的LED行業。隨著行業需求快速增長,LED企業開始大規模擴產,尤其是中低端的廠商,價格戰愈演愈烈,大量企業負毛利經營最終破產清算,造成大量產能浪費。」於曉璐說。
投資分化
在晶元市場發生分化的同時,整個行業在投融資領域也發生了分化趨勢,中低端晶元投爛了,而高端晶元依然是投資人眼裡的香餑餑。
中低端晶元市場遇冷,在一級市場上,也基本沒人再投了。一方面在於,2019年後的晶元投資熱潮下,有太多人湧入這裡創業,這些企業都通過快速融資獲得了偏高估值。
一位投資機構人士與我分享,一家GPU晶元企業創始人在他們的投資交流會上說,近幾年的晶元企業分化明顯。他說,晶元投資熱的時候,大量的人湧入晶元創業,但其實他們基本上都是朝著市場熱銷的中低端晶元市場走,敢於坐冷板凳的企業一雙手數的過來。
中國晶元企業相對國外來說,數量並不在少數。但真正在攻艱的晶元企業其實屈指可數。
「之前,大部分半導體公司在成立一年就有好幾億的估值了,經過幾輪快速融資後,估值火速來到了幾十億。」國科嘉和投資副總裁馬文婷介紹,「一些企業已經不是踏踏實實做產品的心態,市場把這些企業的估值推得太高。」
馬文婷表示,如今,估值超過40億元的企業,基本不會再下手了。
另外,一些晶元並沒有那麼「高門檻」。
「之前,很多不懂晶元的人轉身投晶元,認為晶元都是很高端的東西。其實,半導體晶元並不完全如此。」魏俊表示,經過幾年學習和深入市場後,那些機構發現,不是所有晶元都有那麼高的價值,尤其是消費類電子晶元。
看硬科技的北京投資人王茂,也向我聊起了近期聯繫的一家晶元公司。
公司位於西安,做消費晶元。經中間人介紹,這家公司找到王茂希望尋求融資,「估值好商量」。一番了解,這家公司日子其實過得還不錯。前幾年因為市場紅火賺了一些錢,但就此止步,產品沒有過硬的護城河,企業也沒想要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這樣的公司其實沒有太長的生命力,最終應該逃不過被收購的結局。」最終,王茂婉拒了後續見面事宜,「還是希望挖掘有野心有潛力的企業」。
但那些稀缺的高端晶元廠商,卻依舊是投資人眼裡的搶手貨。「好的企業就那幾家,想投,一般機構也不一定進得了」王茂說。
比如一自動駕駛晶元獨角獸,一眾頭部VC、國資及產業龍頭搶著進場投它,融資輪次也擠到了罕見的C7輪。因此也有人說,到這個輪次已不是靠搶就能進,除了資金還需鏈接更多能力,「能投進去就贏了」。
馬文婷見過最誇張的項目是,一家收入不到1個億的晶元企業,估值已經要到了200億元。儘管項目不錯,但是實在沒辦法下手。「不過,要認清楚的是,高端晶元市場其實並沒有那麼大,企業成長的速度也沒有那麼快,需要有耐心等待更長的時間。」
大部分中低端晶元價格高於價值,而少數高端晶元項目搶不到,投資圈已經從曾經的「無VC不投半導體」到如今的「VC難再投半導體」了。
於曉璐認為,國內半導體行業走到現在這個情況,與資本的過度催化有很大的關係。國際上的晶元龍頭都是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而國內則處於起步階段,無論再厲害的團隊,打磨產品都需要足夠的時間,沒有捷徑可抄。
在於曉璐看來,「半導體行業要良性發展,資本要先具備理性和耐心。」
王茂觀點一致。經過一輪大躍進,王茂認為教訓很深刻:投硬科技一定要有耐心,要給它成長的時間。王茂也表示,國內確實有一些踏踏實實做產品,技術水平各方面都不錯的企業,但確實需要迭代,需要資本給予成長的時間。
接下來投什麼?
馬文婷2021年做了一個預判:半導體行業會在2022年底開始去估值泡沫。出乎她意料的是,2022開年,半導體估值就開始火速下跌。
在二級市場上,從2021年11月開始,國內A股半導體板塊持續下挫,板塊指數跌幅超過30%。企業上市日破發現象也屢屢發生,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022年,已有14家半導體公司IPO,僅有2家企業沒有破發。
估值回調,晶元企業也開始主動砍價了。「現在企業找過來,希望機構平輪進的情況時有發生,礙於上一輪投資方的壓力,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出現比上一輪還低的情況。」馬文婷說。
更有投資人預測,接下來在晶元領域的投融資將會進入低潮,更多投資機構選擇緩一緩,不再著急出手。
「現在大家是謹慎謹慎,再謹慎。」馬文婷表示。
什麼時候出手更合適?如果要定一個時間點,馬文婷認為,市場的轉折點會出現在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那時半導體企業估值已經回調了,企業缺錢也比較厲害了」。
接下來,大家會怎麼投?
於曉璐表示,目前整體經濟形勢與投資環境下,可能會傾向於投一些在成長期、有客戶驗證的企業。但也會布局一些早期的創新行業,這些項目會偏重Venture Captial中Venture的一面。
馬文婷當前的投資邏輯基本依據兩個定律:一是,國產化率比較低。二是,盡量不要做的特別細分,最好是通用型晶元,能應用在很多領域,能撐起較大市場空間。「建議往中早期去投,雖然到了後期的企業,其產品有驗證了,但是估值已經高太多了,不是好價格了。」
此外,馬文婷認為現在大熱賽道的投資機會已經不多了,投資人需要去發掘一下還沒有熱起來的賽道。不要總是盯著「國產替代」這個邏輯,可以多看一些國內國外都還沒有起來的一些賽道。
魏俊持相同的態度。他表示,現在只看A輪以下的企業,不再投很主流的東西,可以投一些材料類、核心器件這類小一點的項目。具體而言,魏俊認為模擬類晶元還有機會,這種公司一般不太燒錢,產品基本能賣掉,實現現金流。
魏俊還關注與新能源和汽車相關的半導體,因為國內其他行業都在衰退,僅有這兩個行業還在往上走。此外,消費類晶元,魏俊也會繼續保持關注,「因為一旦有產品起來的話,消費類晶元的爆發力還是很強的」。
王茂則推崇新的技術路線。比如存儲晶元,傳統存儲晶元的技術已經到了臨界點,未來的發展將會屬於DNA生物存儲。
(應受訪者要求,魏俊、王茂為化名。)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3068內容,歡迎關注。
晶圓|集成電路|設備|汽車晶元|存儲|台積電|AI|封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