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仁宗朱高熾:一個忤逆父親,沉迷女色,極好享樂的絕代仁君

明仁宗朱高熾:一個忤逆父親,沉迷女色,極好享樂的絕代仁君

(榆木川)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

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遠征蒙古,凱旋而歸,途中死於內蒙古多倫西北的榆木川,時年六十四歲。

天地蒼茫,四野遼闊,遠處的庫里爾山巍然矗立,近處的額爾古納河奔流不息。

對於這樣一位帝王來說,生於戰火,死於征途無異於是他最好的結局。

朱棣一死,新接班的明仁宗朱高熾立刻開始著手改革。

和他那野心勃勃,冷酷無情,手段又十分強硬的父親不同,仁宗皇帝似乎是個很溫和的人。

他雖然是朱棣的長子,又當了多年的太子,但綜合其多年來在明王朝政治環境中的遭遇,朱高熾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弱者。

他天生體胖,行動十分遲緩,腿部有疾,走路一瘸一拐,並且還患有十分嚴重的呼吸道疾病,病發時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更需要專人照料,由此來看,這個大明太子其實不過是一個披著皇族血裔外衣的殘廢罷了。

朱高熾能明顯地感覺到周圍環境中的人,雖然礙於自己是皇族,是太子,表面上對自己總是畢恭畢敬,但實則在背地裡一直輕蔑自己,他同時又敏銳的感覺到這個世界對他存在著一種不太明朗但有一直持續的歧視,不過,這種歧視和他之後面臨的儲位鬥爭相比,反而又算不了什麼了。

他的兩位弟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根本沒有把對兄長的禮節放在眼裡,時常出言不遜,對自己行欺辱之事,並且好幾次通過政治攻擊的方式來動搖自己的儲位。

(明仁宗朱高熾 畫像)

而面對這一切,性格懦弱的朱高熾只能選擇默默忍受。

那些長期遭受欺凌的人往往會發展成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他會像一根被用力按壓住的彈簧一樣,他曾經承受了多少的欺辱,遭受到了多少不公正的待遇,那麼他就會把自己曾經所經歷的這一切成倍的奉還給這個世界,正如被鬆開的彈簧一樣,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而另外一種,則會因為這些凄苦的,讓人難過的遭遇而逐漸理解這個世界,使他們開始懂得幸福生活,待人平等的不易之處,他們越是被欺凌,被折磨,被打壓,就會越來越積聚愛心,使得他們變成一個極富憐憫之心的人,這不是作者胡說八道,而是基於一個深刻而又簡單的人性基本法則:

沒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七日,朱高熾正式登基,成為了明王朝的第四任領導人。

由於常年暴病和身體機能的原因,明仁宗朱高熾只不過短短在位十個月就龍馭上賓,領了便當。

不過,皇帝的在位時間雖然短暫,但他在扭轉其父的治國政策的問題上,卻採取了一種十分激烈的措施。

我們知道,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通過暴力兵變的方式篡奪而來的,這位野心勃勃,能力出眾的優秀帝王或許什麼都不會畏懼,但總有一點會讓他感到心悸,那就是,他十分擔心後世的史書中把他記載成一個窮凶極惡的亂臣賊子,抑或是天下人指責他得位不正。

多少次午夜夢回,朱棣會一次次地從噩夢中醒來,夢境中是父親朱元璋的嚴厲斥責,逼問他為什麼要篡奪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抑或是蓬頭垢面,一臉血污的明惠帝朱允炆來找他來索命。

(靖難)

對於朱允炆,朱棣和朱高熾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對朱棣來說,朱允炆是他的心病,如果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那麼自己的皇位在某種程度上就永遠是不合理的。

對於朱允炆的離奇失蹤,朱棣的內心是充滿怨懟的,而這樣的情緒無從發泄,他只能用十分殘酷地對待建文舊臣的方式來排遣這份心情,而朱高熾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兒就是積極緩和君臣矛盾,赦免了大量建文舊臣。

並且,在朱高熾看來,父親興師動眾的派遣三寶太監鄭和六下西洋,目的並非是為了將華夏文明的火種遠播,順便讓大明朝在世界範圍內露露臉,其中真正的目的,不過是希望鄭和可以四處尋訪,替他打探到朱允炆的消息。

所以,在赦免建文舊臣的同時,朱高熾旋即終止了鄭和早就計劃好的海上遠航。

並且,對於父親朱棣幾乎窮盡一生時間完成的遷都計劃,以及給後代子孫留下的紫禁城,朱高熾也並不是很感興趣。

他對朱棣那種盛況空前,次數頻繁的北征頗有微詞,大概在第二,三次北征的時候,蒙古的韃靼部,兀良哈部,瓦剌部就已經被打服了,打怕了,之後的北征,大部分是朱棣對四處逃竄的蒙古人窮追猛打,在朱高熾看來,這不是開疆拓土,而是一種被粉飾過度的窮兵黷武。

明仁宗朱高熾不喜歡北征,當然也不喜歡父親為他選定的北平城,原因是因為,他曾經在留都南京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監國太子,相比之北平,他對南京的官場結構和人事系統更加熟悉,在那裡執政,他可以更加得心應手,所以他很快開始實施還都於南京的想法。

(鄭和下西洋)

不過,朱高熾沒有想到,他將會成一個天不假年的人。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龍馭上賓,大行而去,時年只有四十八歲,在位時間更是只有短短的十個月。

中國歷史上有關皇帝的死法,實在是各不相同。

帝王雖然看似尊崇無比,一世威名,但實則當皇帝是個高危職業。

秦武王嬴盪自不量力,試圖舉起超過自己體力極限數倍的大鼎,結果反被大鼎砸死,晉景公姬獳腳底打滑,掉進茅坑裡沒能爬上來,結果被活活淹死。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被妃子用被子活活捂死,南朝梁武帝則是被餓死的。

皇帝的死法千奇百怪,而史料記載往往更會對帝王的死因抱有極大的好奇心,而留下豐富的記載。

但奇怪的是,關於明仁宗朱高熾的死,明代的絕大部分史料卻都不約而同地保持了緘默。《明仁宗實錄》,《明史》中,更是對皇帝的死諱莫如深,隻字不提。

我們能知道的關鍵信息是,朱高熾臨死前三天,還在孜孜不倦地處理政務,而他從「偶感不適」到「崩於欽安殿」,不過短短兩天時間,毫無疑問,這是暴死。

暴死,必然在其背後有著極為複雜的原因。

(李時勉 畫像)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文章開始,在朱高熾剛剛即位時,翰林侍讀李時勉曾經給皇帝上過一封奏疏,內容大概是規勸皇帝不要過分沉迷於男女情色之事,而要保重身體。

由於奏疏是在早朝時當場宣讀的,這一舉動很快惹惱了原本性情溫良的朱高熾。

你李時勉讓我保重身體,是不是就是說我極度好色,因此導致身體損傷,進而嘲諷我那方面不行?

也許李時勉正戳中了皇帝的痛處,明仁宗朱高熾暴怒,當場派武士擊打李時勉,竟然活生生打斷了他三根肋骨,乃至於皇帝臨駕崩之前,還十分憤憤不平的念叨「時勉廷辱我」,足見皇帝對此事的耿耿於懷。

而皇帝對這件事兒如此較真,是否能從一個側面反映,李時勉的奏疏所言屬實呢?

在傳統意義上,明仁宗幾乎是一個沒有任何瑕疵的仁君和聖君,但實際上,這種評價往往犯了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那就是:將殘酷的歷史審美化。

事實上,皇帝即便在封建帝制時代中的身份是特殊的,但他本質上仍然是人,而只要是人,就無法做到完美無缺。

並且,明仁宗朱高熾的絕大部分政治生涯,其實是在永樂時期度過的,也就是說,他的太子生涯佔據了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

朱棣是殘酷的,對待兒子亦然是如此,其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對他的攻擊也是頻繁。

他幾乎長期處於這種打擊和壓抑之下,在太子之位上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而為了保住自己的儲位,朱高熾不得不壓抑自己,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克制。

這樣的剋制使得朱高熾背離了作者之前提到的「人性變善基本法」,轉而使他變成了一根被按壓到了極限的彈簧,而他登上皇位後便開始迅速反彈,開始盡情的追求享樂,發泄情慾,沉迷於酒色之中。

然而,享樂縱慾和仁政治國並不衝突,即便皇帝對男女之事如此熱衷,也並不妨礙他是一個有政績,施仁政,得民心的帝王。

(明宣宗朱瞻基 畫像)

除了被酒色掏空身體而導致橫死之外,他的兒子,即宣德帝朱瞻基也曾經一度被劃入可疑名單。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明仁宗朱高熾曾經派遣太子朱瞻基前往安徽鳳陽拜謁皇陵,然而四月十四日,朱瞻基才十分拖沓的從京師出發。

然而,朱瞻基在離開京師後,並沒有按照規定,前往鳳陽,而是直奔留都南京。

五月十三日仁宗皇帝在京師已經感覺到身體不適,而在五月十三日之前,南京城中就已經傳出「仁宗上賓」的消息。

仁宗駕崩,是在五月二十九日,既然如此,那麼南京城中的人們,是何以未卜先知,提前知道皇帝的死訊呢?

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一個人,那就是太子朱瞻基。

他拖沓了很多天才離京,是因為這段期間,他要安排好人手,在京師埋好暗樁,等到自己離開京師後,這些暗樁便一齊動手,治仁宗皇帝於非命,而自己出現在南京,兩地相隔千里,正好可以洗脫自己的嫌疑。

可如此大案,難免會露出馬腳,太子一行人多有參與此等謀逆之事,所以才會在南京城泄露出消息。

當然了,這個說法,是作者的一種猜測,並無實據,僅供參考。

不過相比宋仁宗的政績,抑或是他眾說紛紜的死因,作者其實對這位皇帝最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年輕時領導過的一場戰役。


《明史》: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

建文元年,朱棣舉兵靖難,率軍出征,將北平城的防守要務託付給了朱高熾。

而朱高熾臨危不懼,在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僅用城內數萬老弱殘兵就抵擋住了建文朝廷五十萬大軍數月的攻擊,成功守護住了北平城。

而正是這一次戰役,讓朱高熾在漫長的被頻繁打壓和折辱的生涯中第一次體現出了帝王之氣,讓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個看起來一瘸一拐,說話上氣不接下氣的胖子,他的內心要比他的外表,堅強的多。

然後此時,軍中健將變做冢中枯骨,一代仁君化作一捧黃土,終究還是印證了「江山是主,帝王是客」的基本規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梃擊案:鄭貴妃心態爆炸,紫禁城變菜市場,這場懸案要如何破局?
功不如張居正、穩不如申時行、奸不如嚴惟中,李廷機到底牛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