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攻克「卡脖子」技術應重視戰略和策略

攻克「卡脖子」技術應重視戰略和策略

近年來,隨著中美博弈日趨複雜,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加之疫情全球蔓延,使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遭遇了晶元斷供之類的諸多「卡脖子」問題,嚴重影響了產業鏈安全。著力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維護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已成為科技界、產業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在堅定創新自信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晰地認識到,「卡脖子」問題牽涉領域紛繁、背景成因複雜、形成年深日久,其攻克非一日之功。應高度重視破解問題的戰略和策略,採取差異化、多元化的解決思路,從而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案。

攻克「卡脖子」技術應心懷「國之大者」

確定「卡脖子」技術主攻方向,應立足全球視野,站在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和角度,對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即「四個面向」的目標方針,在事關國計民生、國防安全等真問題上,在事關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大問題上,在一旦突破即可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價值的實問題上,在已然被「卡」影響我國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急問題上,真下功夫、下真功夫。同時,應立足科技而不限於科技,從經濟、外交等多角度加強綜合研判,不應把經過長時間沉澱形成的較為合理的全球產業鏈分工,當作受制於人的「卡脖子」技術急於攻克,應科學界定攻克「卡脖子」技術的優先順序,從而合理的配置科技資源,以真正解決最為急切迫切的問題。

攻克「卡脖子」技術切莫浮誇浮躁

近年來,各種著力攻克「卡脖子」技術的新聞、觀點時見網路、報端。一方面反映出科技界和全社會對攻克「卡脖子」技術高度關心關注,一方面也應保持冷靜和清醒。文章的發表不能完全等同於實現「重大突破」,基礎研究、底層技術的突破,與實現成果轉化還有較為遙遠的距離,不應把技術、產品正常的更新換代通稱為突破「卡脖子」瓶頸……誇大其實的宣傳報道,有可能干擾決策部門的正確判斷,影響國家戰略的科學制定和實施。同時,應力戒以個體、分散、低效、重複的科研戰役去貫徹攻克「卡脖子」技術的科研戰略,應把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重任交給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廣大科研人員應提高戰略站位,鉚定已有科研方向、保持科研定力,不可以攻克「卡脖子」之名盲目的跟蹤模仿和跟風逐熱。

攻克「卡脖子」技術應充分發揮戰略科技力量合力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無疑是攻克「卡脖子」技術的主力軍,不僅要發揮其個體的排頭兵作用,還要集結形成各種戰略科技力量的兵團優勢。可通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發揮合力效應提供物理空間、創新要素的硬連接,還可通過以共同創新理念凝聚的柔性學術組織為發揮合力效應提供軟連接。應充分發揮柔性學術組織人才濟濟優勢,將各有所屬的科技人才、創新資源有序組織起來、充分調動起來,破除行業壁壘、信息壁壘,共享科學裝置、科研儀器、行業數據,營造開源創新生態,助力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戰略科技力量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開放協同中集中攻克「卡脖子」技術瓶頸。同時,應進一步推進柔性學術組織學科交叉、融合、滲透,推動更深層次、更大範圍的協同創新,圍繞制約「卡脖子」瓶頸的基礎原材料、基礎軟體和核心零部件、核心工藝等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凝練科學問題、加強基礎研究、加大源頭供給,形成「一子落而全盤活」的良好發展態勢,為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切實有效的支撐。

攻克「卡脖子」技術應探索多策並舉

攻克「卡脖子」技術,從研發能力培育到原理突破、形成產品,再到規模化、產業化轉化並成熟推向市場,往往需要數十年磨一劍。在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同時,可探索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為破解「卡脖子」技術瓶頸打開另一扇窗。全球產業鏈體系歷經數十年不斷擴展並深度交織,世界各國已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鏈命運共同體,可依託部分獨創獨有技術、領跑科技成果形成反「卡」反制能力,進而形成合作兩利、互「卡」兩敗的戰略制衡;可通過前瞻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著力在引領創造新產業新業態的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上系統布局,吸引有關國家著眼共同搶佔全球科技制高點的長遠戰略,積極與我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從而放棄一時一隅的「卡脖子」戰役;還可通過推動國際科技組織總部或重要分支機構落戶中國,推動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擔任重要職務,深度參與或主動構建國際產業、專業聯盟,以影響力和話語權打破技術標準、規則體系上的壟斷,進而有利於打破「卡脖子」技術的壟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技經觀察|海洋防務裝備之美英法俄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