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惠帝朱允炆:不蠢笨,不淺薄,不懦弱,不魯鈍,更不是個書獃子

明惠帝朱允炆:不蠢笨,不淺薄,不懦弱,不魯鈍,更不是個書獃子

(明太祖朱元璋 畫像)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了。

老皇帝臨死之前,把皇位留給了他的長孫,朱允炆。

朱允炆的性格,和朱元璋是極為不同的。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泥腿子出身,同時擁有極強的民粹主義精神,所以他十分關愛百姓,尤以農民為甚。

對農民的關切,即代表了對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的嚴苛。

這位大明開國皇帝的眼裡揉不得沙子,為了切實地保護農民朋友們的利益,他親自製造了許多起駭人聽聞的大案和要案,當然,這其中,也免不了對官員們一刀切而造成的冤假錯案,所以總體來說,太祖時期的大明,是「嚴政苛刑」的。

朱元璋沒有讀過書,或者說,他至少在當皇帝之前,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教育,他一生中唯一和受教育沾邊的經歷,就是他曾經短暫的在安徽鳳陽的皇覺寺做過和尚,在這段時間裡,他有可能受到過東方佛學的教育和熏陶。

不過,根據當時的史料來看,似乎朱元璋對宗教一類的東西也並不是很感興趣。

(皇覺寺)

因為與其說他是在皇覺寺里做和尚,倒不如說他是在寺廟裡打苦工。

燭火他要負責更換,地板他要負責清洗,神佛的金身也需要他來擦拭。

有一次,大雄寶殿中伽藍菩薩像前的供果和點心被老鼠偷吃,寺中的老和尚們因朱元璋看管不力而狠狠地斥責了他一番,朱元璋氣不打一處來,他認為伽藍既然能保護一方土地,卻為什麼偏偏不能保護自己桌前的供果呢?這一定是伽藍誠心捉弄自己,於是,朱元璋找來墨筆,在伽藍金身的背後橫七豎八地寫下了五個大字:流放三千里。

年幼的他當然沒有讓伽藍流放三千里的本事,但在他成為帝王之後,卻動輒就會把無數的大臣流放三千里。

不過,朱元璋雖然沒有文化,但他對子孫的教育工作是極為上心的,無論是已薨的太子朱標,還是如今已經成為帝王的朱允炆,他們都自小生活在極其濃重的儒學氛圍中,經由明王朝最一流的儒學大師傳授學問,這種封建帝制時代下的正統教育雖然不能使他們從內心裡變成一個仁慈善良的人,但卻無疑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成為帝王之後的治國方式,不過,朱氏皇族所接受的儒學教育,其實是被閹割過的。

朱元璋在成為皇帝之後,最愛研讀《孟子》,但朱元璋發現,《孟子》中的很多思想,其實並不利於他統治明王朝的百姓。

(孟子 雕像)

比如,《孟子》中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一句話,朱元璋認為,這無疑是對帝王等級的一種降級和挑戰,所以,老朱同志索性把這句話刪去了。

而在這種改頭換面的儒學教育下,皇長孫朱允炆只習得了儒學之表,但卻並沒有習得其里。

比如,朱允炆在即位後,銳意進取,很快進行了一波內容十分廣泛的革新,一改祖父朱元璋嚴刑峻法的傾向,積極平反冤假錯案,改變了自大明開國以來動輒殺戮的政治環境,同時,年輕的小皇帝十分注重以仁政治國,減輕賦稅,減免徭役,贏得了百姓們的一片呼聲。

不過,即便如此,在固有的觀念里,建文帝朱允炆在大明十六帝中的存在感仍然是極低的,甚至低到彷彿朱允炆登上帝位的目的,就是為了被他那野心勃勃的叔叔來推翻的。

造成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永樂年間的官方史料為了掩埋掉建文時期的歷史,將朱允炆的年號刪除,而將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延長了四年。

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段活生生的歷史,就這麼憑空消失了。

然而,事實上朱允炆在不過四年的執政生涯里的所作所為,恐怕能比之後的著名宅男嘉靖和萬曆皇帝加起來做的事情還要多。

朱元璋曾經驚為天人的刪改過《孟子》,而他大概想不到,在他眼裡恭讓謙遜的皇長孫朱允炆在登基後不久就開始大幅度的刪改自己的《大明律》和《御制大誥》。

《御制大誥》局部

朱允炆認為,祖父所制定下的法律太過可怖,譬如一人犯罪,全家連坐,又比如官員只要貪污六十兩以上即遭處斬,這樣的法律條文在朱允炆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實在不利於自己和廣大的百姓群體以及朝堂上的官員們搞好關係,所以他很快取消了絕大部分洪武時期的法律制度。

法律維度的降低,果然使黎民百姓和朝廷百官對皇帝感恩戴德,但朱允炆不知道的是,祖父朱元璋當年制定出這樣的嚴刑峻法不是沒有理由的,明初時國家雖然統一,但內部環境仍然十分惡劣,隨時都有陷入危機的趨勢,法度的嚴明,則會讓動亂的社會趨於穩定,而朱允炆的行為恰好和朱元璋的意願背道而馳,致使他在更改了那些看似嚴格的法律條文後,建文朝廷的大環境很快又陷入到了一種動蕩的境地之中。

在政治制度上,朱允炆較祖父朱元璋,也有著不小的改動。

皇帝雖然敏銳地意識到了明初以來朝廷官員冗沉的問題,並且積極取消那些沒有實際作用的部門,如取消巡檢司七十三處,河伯所四十九處,水馬驛四十八處,但朱允炆並沒有在徹底的改革官僚制度上花心思,至少沒有像朱元璋那樣,為了廢黜千百年傳承下來的丞相制度而製造出牽連甚廣的「胡惟庸案」。

相比之裁撤冗官,朱允炆似乎更喜歡把心思花在一些華而不實的事情上。

他曾經多次修改明朝官僚部門和官職的名稱,如將大理寺改名為大理司,將通政司改名為通政寺,太常寺卿改為太常卿,光祿寺卿改稱光祿卿...

將部門和官職的名稱來了一波大修改之後,皇帝意猶未盡,對自己所居的宮殿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更名,午門改為端門,承天門改為皋門,謹身殿改為正心殿等等。

(南京故宮宮城復原模型)

而之所以朱允炆要進行這樣的更改,則是因為年少時期的儒學教育深深地影響了他,他所更改之後的名稱,大部分都是《周禮》之中的制度,而《周禮》在儒學經典中的大名,幾乎是如雷貫耳,無人不知的。

對於這樣的表面改革,作者的評價是:流於形式,銳意復古,不切實際。

我想朱允炆同志應該沒有讀過《漢書》,不然,他應當會知道上一個如此追求復古潮流的新朝皇帝王莽,其政權不過維持了十四年便轟然倒塌了。

朱允炆另外一個十分嚴重的失誤是,他和他的臣僚們堅持由文官治國,而輕視武將,並且放棄了和明帝國境內的藩王們和平相處的基本方針,繼而很快和受藩於北平的燕王朱棣產生了衝突。

朱棣的權力系統,是建立在北方邊境上的,那裡聚集著大量的軍官和士卒,他們支持朱棣而對建文朝廷持冷淡態度,而朱允炆的建文朝廷則不同,那時節大明的京師是在南京,小皇帝所依靠的,是長江下游的階層。

這個階層有農民,有地主,有讀書人,甚至還有能量極小的門閥士族,他們的成分雖然複雜,但他們的想法卻十分統一,那就是他們都認為只有不斷的提高儒學文化的價值觀和文官集團的權威,徹底消滅掉處於半自治形態的藩王們,才能讓建文政權坐穩江山。

然而,「靖難之役」的失敗,給了他們一次迎頭痛擊,使他們明白了他們所處的時代遠遠沒有達到「以文治天下」的境界,而仍舊停留在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年代裡。

(靖難之役)

不過,雖然在當皇帝的問題上,朱允炆並不算是一個多麼引人注目的帝王,但這位命運多舛的大明天子國滅之後而留下的大量的傳奇的故事,卻讓人們對他倍感懷念。

或許是人們同情於他的苦難人生,抑或是被他具有高度神秘色彩的命運所折服,使得很多人十分天真的相信,在公元一四零二年七月十三日那個烈火滔天的夜晚,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死於宮中,而是通過一番喬裝打扮,逃離了南京皇宮,並且不斷在未來幾百年的歲月里偶然出現一些有關他的蛛絲馬跡。

由於建文時期的史料記載幾乎都被明成祖朱棣付之一炬,所以人們對於朱允炆的評價,其實多半都基於想像之中。

壬午殉難時的大臣們成為了追隨朱允炆的悲劇式人物,而有這麼多大臣甘願為之赴死的朱允炆,自然在人們的想像中,就變成了一個仁慈,溫和,聰明的君王,而他之所以會被拉下馬,更純屬是因為時運不濟罷了。

人們同情朱允炆,作者十分可以理解,但這種將殘酷的歷史的審美化的研究方法,作者卻並不提倡。

(明惠帝朱允炆 畫像)

誠然,朱允炆的遭遇十分值得人們唏噓,但說到底,他不過是一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

這位理想主義者用並不堅固的理想主義碎片堆砌他的堡壘,結果被實用主義者朱棣用大炮轟了個粉碎,這就是朱允炆的一生。

逐漸幻滅的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南漢高祖劉?:五代十國皇帝很多,但這麼複雜難懂的帝王可不太多
這位冷門皇帝的一生,完美的演繹了一句話-屠龍勇士,終成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