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成祖朱棣:一個可憐巴巴,膽小懦弱,敏感不安的曠世雄主

明成祖朱棣:一個可憐巴巴,膽小懦弱,敏感不安的曠世雄主

(明成祖朱棣 畫像)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前一年。

在這一年,他為他的第四個兒子取名:朱棣。

而這一年,朱棣已經七歲了。

七年前,即至正二十年,朱棣剛剛出生的那個夜晚,坐鎮應天的朱元璋突然收到了來自前線的緊急軍情,勁敵陳友諒進犯池州,並且意圖侵佔太平縣。

從前線風塵僕僕而來的士兵不僅送來了戰報,還捎帶著拿來了一封陳友諒寫給朱元璋的文書,文書上陳友諒的態度十分囂張,簡直有些不可一世,他讓朱元璋放棄抵抗,洗乾淨脖子來等著自己。

朱元璋看罷文書,當然怒不可遏,他立刻披上甲胄,奔赴前線指揮戰鬥,乃至於自己這個呱呱墜地的兒子,他也來不及看上一眼,就更別提起名字了。

不過今日不同往日,此時的朱元璋基本消滅了絕大部分對手,如陳友諒,張士誠都已經成了手下敗將,冢中枯骨,宏圖霸業彈指可定,所以他終於抽出時間來給自己的兒子們起名。

他給四兒子取名為「棣」,並且還為朱棣這一支子孫擬定了二十字的輩分,即「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對朱元璋來說,無論是「朱棣」這個名字,還是朱棣這一支子孫的輩分,朱元璋的安排都是極為隨意的,在他的心裡,他很難把朱棣擺放到什麼重要的位置上,他不是自己的嫡長子,也不是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更不會成為自己的繼承人,何況物以稀為貴,兒子雖然不是物品,但在帝王的眼中卻也和尋常的物什差不了太多,朱元璋的兒子數量增加的很快,到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時,算上薨逝,夭折去世的子嗣,朱元璋的兒子數量居然驚人的達到了二十七個。

而在人滿為患的朱氏皇族中,朱棣很顯然算不了什麼。

不過,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他輕描淡寫,隨隨便便擬定的二十字輩分,將會成為大明王朝未來每一個時代的主人的名字。

(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是成祖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稱帝的日子。

四年艱苦卓絕的靖難之役,換來了如今的江山在握,天下在手,可朱棣卻並沒有覺得十分喜悅或者是激動。

相反,他沮喪的望著跪伏在地,山呼萬歲的百官,十分消極的認為,自己從這一刻開始,成為了一個萬古不易的賊。

明成祖朱棣在之後締造過永樂盛世,並且在盛世中達成了諸如五征漠北,六下西洋,遷都北京等壯舉,這樣的帝王,無疑是強大且有能力的。

但對皇帝本人來說,無論他有過多少豐功偉績,他仍然會畏懼一點,那就是他害怕天下人不肯承認他皇位的合理性和正統性。

多少次的午夜夢回,他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父親,即太祖高皇帝的身影就在眼前,朱元璋還是那麼怒不可遏,嚴厲的訓斥他為什麼要奪走皇長孫朱允炆的皇位。

而朱棣則在夢中向朱元璋一次次的保證:我會是一個好皇帝,我會比朱允炆做得更好。

父親,你看著吧!

其實,朱元璋在駕崩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就已經明白了朱棣在自己眾多兒子中的優越性和重要性。

(明太祖朱元璋 畫像)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薨逝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朱元璋的二子朱樉,病逝於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

朱元璋的三子朱棡,病逝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

到洪武三十一年,太子,次子,三子接連病逝之後,這個原本不顯山不露水的四子朱棣,居然一躍成為了諸子中的長子。

在晉王朱棡病逝後的一個月後,朱元璋幡然醒悟,他發現自己所能依靠的最為年長,最有能力的兒子居然變成了燕王朱棣,於是朱元璋親自給朱棣寫下了一道敕諭:


《明史紀事本末》:……秦、晉已薨,系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

這句話的意思是,朱元璋表示,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已經相繼去世,你現在是諸子中的長子,平定邊患,穩定內政,全都要靠你來努力。

很顯然,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把朱棣當成了朱氏皇族中極為重要的一根支柱,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問題是朱元璋的幡然醒悟似乎並不夠徹底,他雖然明白了朱棣十分優秀,十分重要,但他不明白的是,如果想要放心的使用一個既優秀又重要的人,有一個十分必要的前提,那就是這個人必須擁有一顆虔誠而又忠誠的心。

(明惠帝朱允炆 畫像)

朱棣對朱氏皇族是忠誠的,但他對父親朱元璋選定的帝國接班人朱允炆卻並不忠誠。

他既不討厭朱允炆,也不喜歡朱允炆,他對朱允炆的感情大致是沒有感情,因為朱棣所有的疑惑,憤怒和不滿,都來自於朱元璋這看似十分蹩腳的安排。

既然父親本人都承認自己才是諸子中最優秀的,那麼父親何以把皇位越級遞交到朱允炆的手上?

乳臭未乾的朱允炆憑什麼?就憑他是大哥朱標的兒子?

如果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說,朱棣將永遠無法理解父親的安排,但從感性思維的角度出發,我們就很能理解朱元璋究竟意欲何為。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帝王之一,又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但他的一生,包括在成為皇帝之後,都是在一種情緒上的凄苦中度過的。

他出生於安徽濠州太平鄉孤庄村,祖上是八輩子的貧農,所以從他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沒有接受過一絲一毫的文化教育,此所謂幼年無師。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在元政府腐朽黑暗的統治之下,因黃河泛濫和濠州旱災而的不到妥善安置和救濟的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和母親陳氏均被餓死,此所謂少年失去父母。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從朱元璋艱難困苦的創業期就開始陪伴朱元璋的髮妻,孝慈高皇后馬氏病逝,此所謂中年喪妻。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偶感風寒,之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此所謂晚年喪子。

幼年無師,少年喪父(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人生四大苦痛,朱元璋經歷了個遍。

(孝慈高皇后馬氏 畫像)

馬皇后的死使朱元璋出現了一定的決策失誤,並且極大地改變了他的性情。

在馬皇后在世時,朱元璋並非一個多麼嗜好殺戮的人,即便老皇帝出於政治上的誘因想要大開殺戒,馬皇后總會及時勸諫,從而避免血流成河的慘劇發生,而在馬皇后薨逝後,朱元璋則徹底失去了底線,開始肆意屠戮臣僚,這便是「天子劍,從此再無劍鞘」。

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他對於馬皇后和朱標的情感,是極為複雜和沉重的,這種戀戀不捨和對妻兒充滿愧疚的情感,使他很多年前力排眾議,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度,從而選擇了老實但卻十分魯鈍,仁善但卻較為懦弱的朱標為太子,並且在朱標死後,行為十分失常的繞過了所有的兒子,包括自己最為得意的兒子朱棣,而選擇了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

或許,連朱元璋自己都會覺得這樣的安排實在是太過匪夷所思,但即便匪夷所思,卻真真實實地發生了。

朱元璋不是唐高宗李治,他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決定權。

不過,朱標和朱允炆這對父子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實在是太過平庸了。

(太子朱標 形象)

《明太宗實錄》:懿文太子以柔弱牽制文義,不稱太祖意。

性格仁善的朱標因為過於軟弱,在明王朝的政治交鋒中時常處於被動的局面,他大部分的政績都圍繞著「替別人求情」和「給別人說好話」這兩個點上,導致他失去了為(儲)君的管理權,總是被大臣們牽著鼻子走,因此朱元璋對他很不滿意。

而靖難之役的失敗也足可證明,惠帝朱允炆的水平比他的父親還要不如。

朱元璋對朱允炆即位後會遇到的危險很顯然是有先見之明的,所以他曾在臨死之前留下遺詔:

《明史紀事本末》: 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制。

各地的藩王沒有皇帝的命令,不允許私自到南京城中,藩王所治下的文臣武將,也要統一由朝廷節制和管理,這條命令看似針對所有的藩王,但事實上,在朱元璋病逝後,沒有得到新皇帝朱允炆的命令而試圖私反南京的,只有燕王朱棣這一位。

這位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在生命垂危之際,或許已經隱隱地預料到了事態的不妙,並且提前做了一些準備,然而這一切還是發生了。

不過,朱棣雖然取得了帝位,但惠帝朱允炆的離奇失蹤卻讓他時刻都處在一個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的境地里。

朱允炆的不知死活,不知下落,就代表著朱棣的皇位在某種程度上永遠是不合理的。

(榆木川)

他會在睡夢中遇到獰笑著來複仇的朱允炆,更有關於這位大明前帝王的風吹草動不斷地從全國各地傳來。

所以,這個看似強悍的大明帝王,實則是一個每天都活在不安和敏感中的人。

正因如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這位皇帝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發動戰爭,因為離開南京,遷都北京不能使他的內心得到安寧,然而紫禁城的宏偉和壯麗也不能使他得到安寧,最終,他想盡辦法,做了很多種的嘗試,終於在渣戰場上,在戰爭中,在金戈鐵馬的號角聲中,他得到了屬於他內心的平靜。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

明成祖朱棣在遠征蒙古的歸途上途經榆木川,即今天的內蒙古多倫西北部,染病去世,時年六十四歲。

庫里爾山在遠處莊嚴而肅穆的矗立,有雲朵緩緩飄過。

額爾古納河在榆木川下安靜地流淌,發出潺潺的悲鳴。

這一切正如朱棣在應天府出生的那個夜晚,紫金山光芒萬丈,金川河涓涓細流。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所有的起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直言天下第一疏》:一封尖銳的,辛辣的,毫不留情的絕命奏疏
一次感天動地的愛心接力,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歷史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