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義大利科技人才培養的經驗與教訓

義大利科技人才培養的經驗與教訓

義大利高度重視科技人才培養,通過採取政策引導、定向培養、科教融合、項目資助、設立獎項、科普宣傳等系列措施,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並依託建立先進科研設施、資助國際科技組織等方式吸引國外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當前也面臨著人才流失壓力和挑戰。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義大利通過在國家科技發展的頂層設計中明確人才的核心地位,以科教融合方式拓寬專業緊缺型人才的培養渠道,在科研計劃中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等多種舉措,持續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力度,人才總量不斷增長。但由於經濟形勢欠佳和體制機制障礙等原因,義大利人才外流非常嚴重。本文通過介紹義大利培養和引進人才的相關做法,以及人才流失的現狀與原因,希望為我國科技人才工作提供參考。

1

人才總量不斷增長

1.1 受高等教育人口數量呈上升趨勢

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數據,義大利25~34歲年輕人口中,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人口比例為29%,在歐盟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僅高於羅馬尼亞的25%。雖然佔比不高,但因義大利人口基數大,人口數量在歐盟國家排名第三(與德、法體量相當),因此高學歷人口的絕對數量依然龐大,而且近年來這一佔比和絕對數量在持續增加。據義大利統計局數據(見表1),2011—2019年,義大利25~34歲年輕人口中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人數增長了21.3%,除2019年出現波動外,整體呈上升趨勢;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口占該年齡段總人口的比重增加了7.7個百分點,表明新增就業人口的整體受教育程度正在提升。

1.2 研發人員數量持續增長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義大利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以來,義大利研發人員數量持續增長(見表2),2019年研發人員數量比2011年增長了56.8%,年均增長5.9%。

2

人才培養和吸引人才的做法

2.1 在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中,明確人才的核心地位

義大利國家研究計劃(PNR)是科技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自1989年義大利政府重組成立大學與科研部以來就開始制定,主要內容包括:確定各階段發展戰略、目標、優先領域和相關政策措施,以及確保本國政策與歐盟戰略相協調等。面對近些年來人才流失的挑戰,最近兩期國家研究計劃都對人才工作做出重要部署。

國家研究計劃(2015—2020)確定了六大戰略領域,其中人力資本是核心,提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加研發人員數量、為優秀人才創造環境和機會、充分發揮人才在知識生產和轉移中的作用等目標;在資金分配方面向人力資本領域重點傾斜,分配給人力資本領域的預算佔總預算的42%,達10.2億歐元;措施包括新招聘6000名青年科研人員、為獲得歐盟資助的項目負責人提供配套資金、為未獲得歐盟資助但在評審中表現良好的「科研啟動項目」(Starting Grant)提供支持、實施頂尖人才計劃等。

國家研究計劃(2021—2027)提出了九個優先領域,其中三個與人才培養有關:促進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國際化,從而培養出能夠參與國際項目的新一代研究者,並吸引國際人才;在大變革時代,伴隨著培養新一代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充分利用國家科研系統的獨特優勢,創新技能並探索新的發展路徑;確保人才在轉型發展和創新中的核心地位。本期計劃雖沒有涉及各領域的預算分配,但再次明確了人才的核心地位。

2.2 適應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新增博士培養項目

義大利大學與科研部於2013年發布了關於博士培養的第45號部長令,旨在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提高博士生技能,推動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合作,鼓勵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等。此規定增加了新的博士項目——工業博士學位,並明確了認證規則和課程設立標準。大學可與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簽訂協議,啟動博士培養課程;大學也可以根據與企業的協議,將工業博士培養名額分配給從事高水平研發活動的企業員工。這些員工通過相關的選拔考試和培訓課程後,可被授予工業博士學位。2019年大學與科研部對參與工業博士聯合培養企業的資質進行了規定,即成功參加過國家或國際科研項目;企業有專門從事研發活動的部門。工業博士項目的實施,促進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有助於解決企業和產業發展的實際問題。

為了應對當前各種挑戰,實現數字化和生態轉型,2021年義大利大學與科研部新啟動了「人工智慧」和「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兩個國家級博士項目,明確規定國家和培養單位各出資50%。「人工智慧」博士項目由國家研究委員會和比薩大學協調,56所大學和3個公共研究機構參與,啟動資金1500萬歐元,首批提供170個博士生獎學金名額,分五個領域:健康、工業4.0、農業與環境、安全、社會。該項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雄心勃勃的人工智慧博士培養項目。「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博士項目由帕維亞高等研究院協調,30所大學和6個公共研究機構參與,啟動資金800萬歐元,首批提供105個博士生獎學金名額。這是歐洲首個基於國家網路的,採用多學科、跨學科和學科交叉方法的博士培養項目。

2.3 依託科研基礎設施,科教融合培養人才並吸引國外人才

義大利在物理、天文等領域擁有一批國際領先的科研基礎設施。高校依託這些設施培養了大批高質量人才,還吸引了許多國外人才來義大利開展合作研究,對提升義大利科研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有四大國家實驗室,擁有世界最大最靈敏的暗物質探測器、先進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極高功率激光器等各類科研設施。在培養國內人才方面,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與高校合作,在全義大利20所高校設立了分部,建立了科教融合培養人才模式,有利於人才的個性化發展,科教互補、科教實質性合作也促進了科研成果產出。據統計(見表3),在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的所有研究人員中,來自高校的人員數是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自有人員數的兩倍多。從人員構成看,科研團隊中的年輕人比重大,博士生和博士後佔總人數的35%,先進的科研設施為青年科研人員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義大利還依託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創辦新型教育機構,開拓了培養人才的新渠道。在OECD支持下,義大利依託國家核物理研究院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全球最大的地下實驗室),於2012年創辦了新型博士培養機構——格蘭薩索科學研究所(GSSI),並於2016年起面向全球招生。目前在天體物理、計算機、數學和社會學四個領域招收博士生,每年40名,並全部提供獎學金。格蘭薩索科學研究所的畢業生受到全球頂尖科研機構的青睞。

在吸引國外人才方面,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每年吸引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1100多名科研人員來此開展天體物理領域的世界前沿科學研究,國外團隊的數量超過本國團隊數量;的里亞斯特同步輻射國際實驗室(ELETTRA)面向全球開放,每年有40多個國家的1000多名科研人員來此開展科學研究和研發試驗,國外人員約佔總使用人數的63%。面向國外科研團隊開放本國科研基礎設施,不僅利用外部科技人力資源提升了本國科研實力,而且通過國際合作,為本國科研人員參與世界前沿科學研究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培養本國人才。

2.4 加大對青年人才的科研項目資助,培養獨立科研能力

義大利重視對青年科技人才科研能力的培養,專門設立或在重大計劃中布局面向青年的科研項目。

2008年起,義大利大學與科研部設立了基礎研究投資基金(FIRB),資助對象是40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特別是在科研起步階段的、無固定職位的人員,以培養科研人員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2008年總資助額度為5000萬歐元,資助方向包括:具有高科技含量、國際水平的基礎研究項目,開發滲透性和共性技術的戰略性項目,加強公共和公私科研基礎設施的項目,創建國際和國內高水平研究中心網路的項目。2014年起,大學與科研部對基礎研究投資基金項目進行了調整,新設青年科研人員獨立科研計劃(SIR),對申請人的要求除40歲以下外,還增加了獲得博士學位6年之內的時間限制。2014年項目總預算4700萬歐元。研究領域與歐盟研究理事會(ERC)的分類保持一致:生命科學,物理學、化學與工程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只要符合以上三個領域均可申請,不設重點方向,鼓勵自由探索式研究。單個項目額度不超過100萬歐元,最長執行期為3年。

國家重大利益計劃(PRIN)中也單列了面向40歲以下科研人員的「青年專項」。國家重大利益計劃是資助基礎科學研究的綜合性科研計劃,項目期為3年。2017年青年專項的資助總額占國家重大利益計劃總經費的5%,2020年這一比例提高至10%,總經費達到1800萬歐元。

為了加快疫後復甦,義大利於2021年出台了《國家復甦和韌性計劃》。該計劃中設立了支持青年科研人員的項目,計劃資助2100名年輕研究人員。義大利總理德拉吉近期宣布的「第二救助法案」提出將設立「義大利科學基金」。這是義大利首次單獨設立面向基礎研究的科學基金,2021年投入5千萬歐元,後續將每年投入1.5億歐元,目標是吸引流失到國外的青年和中年人才。

2.5 重視青少年科普工作,為科技發展儲備後備人才

義大利將科學視為一種文化,重視科學文化傳播,通過組織重大科普活動、面向公眾開放科研院所等,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走上科研之路。

義大利各級政府、行業協會、民間組織等每年舉辦30多個大型科普宣傳活動。中央政府每年舉辦的全國科技文化周,通過展覽展示、研討會、講座、論壇、影視節目、科技館參觀等多種形式向公眾宣傳科學文化和科學技術遺產。其他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科普活動,有的以地方命名,如熱那亞科學節、貝爾加莫科學節、維羅納科學節;有的以科學家名字命名,如伽利略科學與創新周、愛因斯坦島科學節;有的以專題或領域命名,如國家地理科學節、食品科學節、醫學科學節、天文科學節、可持續發展節等。這些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動一般為公益性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給予支持和指導,但也有些已完全實現商業化運作。科普活動架起了科研工作者、科學愛好者和公眾特別是青少年之間的橋樑,起到了良好的科學文化傳播效果。

義大利教育大學科研部2000年發布第6號部長令,鼓勵各方合作開展科學文化傳播工作,並對科研機構開展科學傳播的資質進行認證,要求為學生參加課外科學實踐活動和科技教師進修培訓提供便利。科研機構積極履行科學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向公眾介紹科研設施,宣傳實驗室的研究計劃和最新科研成果,主要對象是青少年和學生,重點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幫助其發現自身潛力,鼓勵他們立志投身科學事業。弗拉斯卡蒂國家實驗室每年接待各類參觀學習和培訓人員約9000人,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每年接待到訪的學生和公眾8000餘人。中小學生通過近距離接觸科學、與科研人員對話交流,增強了投身科研的熱情,這為科技發展儲備了人才。

2.6 政府設立海外青年科研人才獎,凝聚義大利籍海外人才

為了加強全球義大利科技人才的合作,特別是海外人才與義大利本土機構的合作,激發海外人才的家國情懷,促進他們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義大利外交部設立了相關科技人才獎項。

「義大利雙邊科技合作獎」於2016年設立,旨在獎勵為科技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推動義大利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科技合作方面表現突出的義大利籍科學家,獎品為刻名的獎章和外交部頒發的證書。獲獎人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博士畢業3~7年。評選指標包括:科研工作的影響力;義大利與申請人所在國家科技合作優先方向的相關性;重大、長期合作的潛力;對創新合作模式的貢獻;對科研基礎設施的高效和創新性使用;與義大利科研界保持聯繫的能力。該獎項在義大利年度科技外交工作會上頒發,2020年有2人獲獎。

「北美地區意籍青年科學家獎」(ISSNAF)於2007年在義大利駐美使館資助下由36位旅美義大利科學家創立,包括可持續發展、工程研究、計算機科學、醫學和文化創新等五個領域的獎項。獲獎人需是意籍,在過去2~7年內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評選標準是對所在領域科技發展的創新性貢獻。2020年,共有5名青年科學家獲獎,獎勵為3000美元獎金和獲獎證書。

2.7 通過資助國際科技組織,吸引並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

義大利東北部城市的里亞斯特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合作,先後成立了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和國際遺傳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ICGEB)三個國際科技組織。義大利是這幾家機構的主要出資方,多年來持續投入。根據上述機構發布的年度報告,對其資金來源進行統計分析,近幾年義大利政府每年向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和國際遺傳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出資2059萬歐元、195萬美元、1000萬歐元,分別占機構年度運行經費的80%、39%和43%。

三個國際組織通過邀請訪問學者、聯合培養博士生等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其中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與成員國合作每年提供380個博士生獎學金、120個博士後獎學金名額;國際遺傳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每年為320名青年人才提供博士學位獎學金、博士後科研基金和短期訪問獎學金。義大利政府依託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建立了義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SISSA),自1978年成立以來,共培養了1300多名博士生畢業,其中意籍學生佔66%,外國學生34%,外籍學生中以亞、非、拉美和中東歐國家學生為主;博士後有50%來自國外。

幾十年來,義大利通過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和國際遺傳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為發展中國家培養的人才遍布全球,很多已在所在國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士,為促進對義大利科技合作、提高義大利科技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3

人才流失現狀與原因

3.1 人才外流逐年加劇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十年間,義大利人才外流嚴重,共有80多萬人選擇到海外工作,其中18.2萬人選擇定居國外。義大利國家審計法院2021年發布的報告顯示,雖然義大利高校畢業人數在逐年增長,但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到國外工作,2021年高校畢業生的流失數量比2013年增長了41.8%。

據義大利移民基金會發布的《2020年全球義大利人報告》,2019年義大利流失了13.1萬人,約30%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這個比例遠高於義大利國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約15%)。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的《世界人才排名2020》報告,在全球63個主要國家或經濟體中,義大利人才流失指標排名第46位,這也表明義大利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技能人才流失較為嚴重。

據義大利工業家聯合會統計,如果考慮國家培養人才的成本,義大利每年人才流失給國家造成的損失達140億歐元,接近每年GDP的1%。

3.2 人才外流原因分析

造成義大利人才流失,特別是高校畢業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不景氣,就業市場不斷萎縮;體制機制存在一定障礙,新增就業困難;人口老齡化嚴重,延遲退休等政策導致給年輕人的就業崗位減少;人才待遇低,2018年,在馬里·內格里藥理學研究所新入職擁有博士學位科研人員的待遇僅為1200歐元/月,遠低於德國、瑞士等鄰國。《科學》雜誌也曾對義大利科研人才流失進行了相關報道。金融危機爆發後,國家預算收緊,2008年通過的第133號預演算法案直接導致了公立科研機構的人才流失。該法案大幅削減了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財政和人力資源支持,2009—2013年削減了用於人員工資、科研項目和建築維護的經費多達15億歐元。在此期間,義大利研發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約為1.1%,本就遠低於歐盟1.84%的平均水平,此次削減更讓科研經費不足的情況「雪上加霜」。根據該法案,大學的經費削減主要是通過凍結新員工聘用和終身教職的職位晉陞來實施的,對於公共科研機構,則要求用於非管理類終身崗位人員(主要是初級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的開支降低至少10%。該政策對青年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造成重大打擊,直接造成了人才外流。

4

啟示

義大利人才流失的最大教訓是,要增加對人才的直接投入。近期我國制定了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的政策,提出了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比例最高可達60%等激勵措施,這些政策的實施必將對培養和吸引人才發揮重要作用。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合作開展的《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學家調查》顯示,獨立承擔科研項目的機會是影響青年科學家擇業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義大利重視培養青年科研人員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而且在基礎研究領域不設重點研究方向,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探索,這有利於激發青年人才的潛能。此外,義大利還根據新形勢,圍繞人才配置科技資源,新增適應發展需求的博士培養項目,依託大型科研設施建立新型博士培養機構,科教深度融合共同培養人才,這些都有力促進了科技人才成長。

義大利通過建設先進科研基礎設施、資助國際科技組織等方式吸引國外人才的做法值得借鑒。雖然我國目前已出台了很多引智政策,但相關配套措施還不完善,制約了對人才的吸引力。根據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世界人才排名2020》報告,我國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指標在全球63個國家中排名第56位,表明當前我國的引智環境比較差;從分項指標看,污染物暴露指標(第59位)、生活成本指標(第55位)和專業化服務指標(第48位)排名靠後,說明這些方面存在明顯弱勢。引進人才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建議相關部門協調配合,不斷完善配套服務措施,進一步優化引智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美前國安高官要求國會放鬆對外國高科技人才的移民限制
DARPA將在2023財年重點投資微電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