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於2025年前後開始重構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於2025年前後開始重構

2022年5月,韓國知名智庫韓國產業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Trade,簡稱KIET)發布題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構動向及政策影響》報告。

韓國產業研究院(KIET)被韓國政府定位為協助相關政府部門規劃產業技術發展策略的專責趨勢分析機構,同時也是韓國目前主要的產業、經濟、貿易與市場趨勢相關政府研究機構,並且是隸屬於韓國總統府下「經濟、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會」的政府預算補助研究機構。因此,該機構發布的報告及建議對韓國政府制定戰略、政策和措施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就在該報告發布的半個多月後,美國總統拜登於5月20日訪問韓國,首站就是參訪韓國三星電子位於平澤市的超大晶圓廠,並表示「希望嘗試設計兩國聯盟的未來新願景」。

報告的主要觀點是:未來在美國、歐洲及日本的半導體產量可能將大幅增加,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更加多樣化,而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或將於2025年前後開始大幅重構。儘管由於存儲半導體的不可替代性,韓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在中美之間維持模糊的「中立」立場,但基於美國擁有半導體源頭技術、日本擁有半導體生產不可或缺的材料和設備優勢,因此報告認為重整後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韓國應對參與美國領導的半導體產業聯盟進行「正面」評價,對於中國需求的依賴則可以找到「替代」。

中美半導體霸權的長期競爭

報告稱,自2011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導致貿易逆差急劇增加,另一方面,政策扶持令半導體產業逐漸培育壯大。

從近年來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來看,儘管原油進口大增,但半導體於2013年超過原油成為第一大進口品類。截至2020年,中國的半導體消費達1430億美元,約佔全球半導體市場的33%(4404億美元),但國內產值僅227億美元,自給率較低。而且,在2020年中國227億美元的半導體產值中,本土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值約為83億美元。為解決半導體自給率低的問題,中國政府將半導體產業確定為國家重點產業,並陸續制定和推進扶持政策。2014年出台《國家半導體產業發展促進方針》,2015年在「中國製造2025」中強調促進半導體產業發展。儘管全球半導體產業增長乏力,但在2018年,中國政府宣布將2019年定為「半導體產業增長元年」,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遏制正在從貿易擴展到技術層面。報告認為,因半導體已成為發展先進武器和確保網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出於國家安全等原因正在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進行全面遏制。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遏制引發兩國的貿易爭端,且爭端正在從稅收問題擴大至技術領域。2019年5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簽署「確保信息通信技術和服務供應鏈」的行政命令,要求禁止使用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外國通信設備;上述行政命令簽署之後,美國商務部立即將華為及其68家關聯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未經美國政府許可,這些企業不得與美國公司開展業務。2020年12月,美國商務部將中國半導體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列入實體名單,阻止美國企業向其銷售半導體製造設備和材料,美國國防部也將該公司納入黑名單,控制美國資本對中芯國際的投資。報告稱,美國政府對華為和中芯國際的制裁被視為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和半導體進步的措施組合拳之一。此外,美國商務部的實體名單不僅僅要求美國企業禁止對名單內企業的出口,也包括外國公司對其出口。2021年7月,美國政府要求荷蘭政府限制向中國出口極紫外(EUV)光刻設備,該設備對於先進半導體的生產至關重要。2022年3月,美國政府分別向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提出組建「晶元四方聯盟」(Chip 4),以推動建立除中國大陸以外的半導體供應鏈。

半導體短缺以及美國重建半導體供應鏈

未能預測需求驟增,導致全球半導體出現短缺。報告認為,在2017~2018年全球半導體景氣期過後,各界普遍認為半導體行業面臨衰退,而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愈演愈烈,多數半導體企業擔心全球經濟放緩,因此決定減產或延期投資。在2020年上半年之前,全球汽車整車銷量下滑,汽車製造商決定減產,汽車半導體供應商逐漸轉向伺服器和PC等其他領域的需求,最終導致汽車半導體出現短缺。此外,中國台灣地區乾旱缺水、美國德州寒潮缺電、日本地震及事故後遺症等極端天氣事件更加劇了半導體的長期短缺。

繼美國政府為加強半導體生產而對供應鏈進行審查後,歐洲和日本等主要國家(地區)也相繼對半導體供應鏈進行審查。由於新冠疫情蔓延之初發生的汽車半導體短缺持續並影響整個汽車行業,美國審查了本國的半導體供應鏈,以改善供應並增強半導體的製造基礎。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和各大半導體企業早在拜登執政前就已指出,美國半導體生態系統不穩定,要求拜登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半導體供應鏈審查結果為: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影響力較強,市場佔有率較高,但半導體製造業最弱,遠遜於中國台灣地區和韓國等亞洲國家(地區)。為此,美國政府提出建設彈性的半導體供應鏈的七項政策建議。

除美國外,歐洲和日本也開始審查各自的半導體供應鏈。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歐洲和日本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形成競爭格局,但90年代之後,歐洲和日本在半導體市場上落後於中國台灣地區和韓國,並且存在感持續下降。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和歐洲都將重點放在高附加值領域的無晶圓廠(設計),而非低附加值的半導體製造,低附加值的代工(製造)部門則依賴包括中國台灣地區在內的亞洲國家(地區)。日本則通過向新興製造業國家提供具有傳統優勢的核心半導體材料和設備來鞏固其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地位。

大國競爭加劇,須確保韓國國內半導體製造基地

報告稱,主要國家正在積極推動半導體產業政策和出台相關法律,這預示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會發生改變。

美國

2020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一項資金支持和稅收法案,重組以美國為中心的偏向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等亞洲的半導體供應鏈。提議的「美國晶元法案」(CHIPS for America)包括對半導體製造設備採購成本實行約40%的減稅,包括(直接)的財政支持以及稅收支持在內的資金總額達到250億美元。該法案於2020年12月被廢止,但250億美元的支持資金於2021年1月被納入國防授權法案並獲得通過。根據2021年4月美國參議院提出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未來五年將為半導體行業出台四項支持計劃,預算為520億美元。根據2021年6月出台的「促進美國製造的半導體(FABS)法案」,美國政府對半導體製造設施和設備的投資將實行高達25%的稅收抵免,並對外國企業(不包括中國)和國內企業在美國本土設立半導體生產設施給予同等優惠,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正在制定一貫的半導體產業扶持政策,培育本國企業,以實現半導體「自主」,同時吸引外國企業投資。同時,中國企業試圖戰略性地併購全球半導體公司,但由於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而加大審查力度,大部分併購都以失敗告終。

中國台灣地區

為維持目前的半導體製造業競爭力,中國台灣地區正在推動以高科技產業為重點的迴流支持政策,並制定加強本土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如半導體補貼和研發計劃。2020年7月,台灣地區行政部門原計划到2021年向半導體領域注入總計逾2億美元的補貼;2021年4月,基於「AI半導體製程與晶元系統研發計劃」出台政策,以維持台灣地區目前的半導體製造優勢,如放寬監管、培育人力資源、支持科技園擴建等。

日本

報告認為,日本的目標是振興半導體產業,但重點是吸引台積電等海外半導體公司在日建廠,而非支持本土企業。日本經濟產業省於2021年6月公布「半導體與數字產業戰略」,強調吸引先進的半導體代工廠和振興日本國內的製造基地。2021年11月,作為包括支持韓國半導體工廠選址在內的經濟措施,日本政府宣布「半導體產業基金緊急強化方案」。日本政府計劃支持熊本縣晶圓廠建設項目成本的8000億日元中的50%,以吸引台積電在日本建廠,並於2021年11月開始制定基本規則。2022年1月,日本政府向國會提交了為半導體、醫藥品、大容量電池、稀土材料等基本供應鏈提供財政支持的《經濟安全保障促進法案》,計劃設立5000億日元的安全基金。

歐洲

報告稱,歐盟出台多項擴大該地區半導體生產的政策措施,並突出其在全球供應鏈重構過程中的作用。在2021年3月公布的「2030數字羅盤」中,歐盟委員會強調提高區域信息處理和先進半導體的製造能力,提出到2030年將歐洲在全球半導體生產中的份額提升至20%的目標;2021年5月,歐盟新產業政策宣布支持和擴大對半導體等六大戰略領域的投資,以加強開放的戰略自主權;2022年2月,歐盟出台《歐洲晶元法案》,以加強在半導體研究和技術方面的領導地位,擴大開發尖端半導體的可持續生產能力,使歐洲尖端半導體生產能力翻兩番,以及制定專業化的人力資源與培養目標等。為此,到2030年,將通過公共和私人投資籌集超過430億歐元的資金,並將歐盟在全球尖端半導體生產中的比例(基於銷售額)至少提升至20%(目前約為9%)。

印度

近年來,印度政府出台多項扶持措施,以培育和穩定其電子產業的發展。2014年9月,印度政府宣布實施「印度製造」運動,以轉變其經濟和工業結構,將印度培育為全球的製造中心;2019年公布《2019年國家電子政策》,旨在到2025年將印度電子系統設計和製造(ESDM)部門的收入增加至4000億美元,並促進本地生產和出口;2021年12月,印度政府批准了一項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以吸引半導體和顯示器製造公司投資,並正在與富士康、台積電和以色列鐵塔半導體(TSEM)等半導體巨頭進行談判,在印度國內建立半導體製造工廠。

此外,報告認為,隨著英特爾和台積電等半導體巨頭正在加強其在本土、印度、德國和日本的半導體製造基地,全球半導體代工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構及韓國的應對措施

報告強調,結合主要國家(地區)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各大半導體企業的投資計劃,預計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從2025年前後開始重構。

具體而言,如果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半導體產量增加,半導體需求企業對中國台灣地區和韓國等亞洲國家(地區)的依賴將下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出現重構和多元化。而如果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構,很可能會對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地位產生負面影響,威脅韓國存儲半導體的競爭優勢。報告稱,目前,主要國家(地區)半導體產業扶持政策以建立製造工廠為中心,對存儲半導體並沒有直接影響。儘管由於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對半導體的需求有望增加,但全球代工熱潮將導致供過於求,價格競爭加劇,而存儲半導體的代工生產也在預期之中。存儲半導體與邏輯半導體不同,通過量產降低單價是競爭力的源泉之一。

報告認為,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預知的不確定因素,以及美國等主要國家(地區)加強半導體製造基地的動向,直接或間接影響半導體製造企業的區位選擇和供應鏈重構。全球半導體企業的生產在過去幾年因地震和寒潮而遭遇挫折,因此尋找穩定的生產地點成為各國企業選址設廠的重要因素,也增加了供應鏈重構的可能性。2019年,日本收緊半導體材料出口限制,以及近期烏克蘭危機引發的材料供應動蕩,讓人們意識到現有的半導體供應鏈可以任意被打亂,凸顯出構建穩定供應鏈的必要性。

對於韓國而言,需要強化體制,靈活應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構,打造先發優勢半導體製造基地。

報告強調,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構過程中,為了實現本國半導體產業的持續增長,韓國需要作出謹慎而重要的決策。而由於半導體對相關產業的影響非常大,基於韓國半導體的產業結構,該智庫認為,韓國的半導體生產更需要美國的技術,而韓國的需求則更多依賴中國,因此很難制定一個明確的方向或路線。到現在為止,韓國的存儲半導體短期內無法被替代,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可以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

然而,由於美國擁有大量的半導體源頭技術,並且通過控制技術出口來遏制其他國家(地區)半導體的生產,因此如果不加入美國領導的半導體聯盟,在最壞的情況下將導致無法在本國生產半導體。此外,考慮到日本強大的半導體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因美國遏制開始衰退,並且至今仍未恢復的現狀,韓國需要對參與美國推動的半導體聯盟進行「正面」評價。在需求層面,儘管韓國依賴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但從目前全球市場的產業和技術發展趨勢來看,沒有半導體就不可能實現持續發展,因此即使停止對中國的出口,也只是暫時現象,其他國家將出現替代需求。

報告認為,韓國應通過加強目前作為強項的半導體製造基礎,並提高邏輯半導體的生產能力,進而成為綜合半導體強國。韓國要想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構後成為「中心」國家,必須構建2021年出台的加強韓國半導體產業的「K-半導體戰略」中提出的國內半導體生態系統。這需要企業進行大膽創新並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為吸引韓國企業和海外半導體各環節(材料、零部件、設備)企業到韓國投資建廠,韓國政府需要重新審視相關政策,使政府在財政或稅收支持上不落後於競爭對手。此外,根據將於2022年7月起實施的《加強和培育韓國先進戰略性產業競爭力特別措施法》,企業及私營部門需要擴大韓國本土半導體製造能力並確保核心技術,以備不時之需,尤其需要戰略性的強化邏輯半導體的生產。最後,韓國需要制定戰略,使國內半導體製造基地成為全球最佳半導體供應鏈的中心。這其中,穩定的基礎設施,如水和電力,對於半導體生產工廠的選址很重要,同時需要擴大稅收支持和基礎設施,從而不僅滿足韓國公司,同時能夠滿足領先的外國公司投資半導體生產基地的評估要求。

小 結

目前,中國是韓國半導體行業重要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對象國。韓國半導體巨頭三星電子、SK海力士均在中國大陸建有工廠。而從該報告透露出的信息來看,相比中國大陸巨大的需求市場,報告建議韓國政府應當更傾向於為獲得美國、日本的技術和設備而加入美領導的「聯盟」,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全球儲能市場新動向及趨勢分析
美國科技巨頭博通公司宣布以610億美元收購雲服務公司VM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