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瞻基:斗蛐蛐純屬子虛烏有,但卻創立了一項幾乎毀滅明朝的制度

朱瞻基:斗蛐蛐純屬子虛烏有,但卻創立了一項幾乎毀滅明朝的制度

(明成祖朱棣)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初九日。

還是大明燕王的朱棣做了一個十分奇特的夢。


《明史》: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夢裡,朱棣處在一片混沌之中,他那已經駕崩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身形高大地站在他面前,伸手交給他一個大圭,並對他肅穆的說了這麼一句話:

把皇位傳給你的孫子,就能讓大明王朝萬世昌盛。

夢醒之後,燕王府便傳出消息,燕王世子朱高熾的世子妃張氏誕下了一名男嬰,得名朱瞻基。

弗洛伊德認為,人在清醒的狀態之下是很難意識到更深層次的心理信息的,所以他覺得做夢是一種潛意識的真實表達。

而如果朱棣不是自己胡說八道,而是真真實實地做過這個夢,那麼就說明他在潛意識裡,對皇位是渴求的。

圭是古代皇帝的專用物品,朱元璋把圭交給朱棣,即代表著一種皇位上的傳承,而朱元璋授意朱棣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這個皇孫,豈不就是剛剛出生的朱瞻基?

後來的事情發展告訴我們,朱棣的人生軌跡十分遵從他今天所做過的這個夢。

他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把侄子惠帝朱允炆拉下了馬,成為了明朝的新帝,又在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駕崩之際,把皇位傳給了長子,即明仁宗朱高熾,而朱高熾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駕崩時,果然把皇位留給了兒子朱瞻基,即明宣宗。

朱瞻基在登基後,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就是明王朝的藩王問題。

(明惠帝朱允炆)

有的讀者朋友們可能有疑問,明朝的藩王如同消消樂,惠帝朱允炆也削,成祖朱棣也削,仁宗朱高熾也削,怎麼削來削去還沒削完?

其實,在明惠帝消消樂,明成祖一刀切的政策之下,大明的藩王們已經是「死走逃亡傷」,宣宗朱瞻基所謂的面臨到的藩王的威脅,其實只來自於他的叔叔,漢王朱高煦。

我們知道,仁宗皇帝當年在儲君的位置上並不安穩,他體態肥胖,行動極為不便,腳部有疾,走路一瘸一拐,並且患有十分嚴重的呼吸道疾病,這樣一個近乎於殘廢的人當上太子,實在是讓朱棣的另外幾個兒子很不滿意。

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核心是立長不立賢,朱高熾雖然並不一定不賢,而朱高煦並不一定是賢才,但讓這樣一個行動上的殘疾人獲得大明的天下,朱高煦實在是太不服氣了。

然而,明成祖朱棣不是唐高祖李淵,他掌握著明王朝絕對的話語權和管理權,這樣的雙重霸權就意味著:

老子想立誰當太子就立誰當太子,誰敢反對,或者是忤逆我的意志,誰就沒有好下場。

正如在朱元璋在位時,野心勃勃的朱棣就算有心爭取帝位,但迫於父親的威懾,也只能老老實實地到北平就藩一樣,朱高煦同樣對父親朱棣充滿了深深的畏懼感,所以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明仁宗朱高熾登基,成為王朝的新主人。

不過,這位新主人在皇位上只待了十個月就龍馭上賓,而到其子朱瞻基即位時,朱高煦終於按捺不住,開始秘密地實施兵變奪權的計劃。

(靖難之役)

明王朝的藩王叛亂和皇室內鬥,無疑是朱棣所發動的「靖難之役」導致的惡果。

在靖難之役之前,歷朝歷代的藩王們也曾經有過作亂的舉動,但無論是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還是西晉時的「八王之亂」,到最後都沒有取得什麼好的結果。

這樣的前車之鑒讓人們認為,盲目地挑戰封建帝制的權威,是一件自取滅亡的舉動,但朱棣的成功,不僅激起了人們的自信心,更給這些蠢蠢欲動藩王們打造了一個成功的範本。

人們意識到,天子的權威和地位並非不可動搖,像朱棣那樣只有一城之地,幾萬兵力的藩王,同樣可以一鼓作氣,將皇帝老子拉下馬,然後自己取而代之。

現在,朱高煦已經鼓足了勇氣,打算對自己的這個小侄子來一場轟轟烈烈的「靖難2.0」,復刻父親朱棣當年的成功經歷。

但朱高煦沒有想明白的一個道理是,像朱棣那樣雄才大略的偉大帝王只有一個,像朱允炆那樣軟弱無能的皇帝在明朝的歷史上也並不多見。

所以,朱高煦的造反行動很快在朱瞻基的從容應對下宣告破滅,具體過程十分滑稽,朱高煦集結了很多人馬,並且夥同了很多陰謀家結成勢力,開始反抗朱瞻基的統治,而朱瞻基在勸阻無效後,旋即開始御駕親征,春秋鼎盛的年輕帝王親臨戰場,再加上明帝國精兵強將的加持,使得朝廷的政府軍不怒自威,朱高煦的幾路兵馬尚未開戰,就已經生出了怯戰之心,很快選擇了投降,而被盟友背叛的朱高煦獨木難支,很快被俘,旋即被殺害。

看來,朱棣只有一個,他的一生,終將是一場無法復刻的奇蹟。

在解除了明王朝的外部危機後,朱瞻基很快著手內政,並且不久後就實施了他一直被後世多有批評的一項舉措,那就是在宮中設置「內書堂」,讓宦官讀書識字,學習知識。

(內書堂)

誠然,從當代的視角來看,人生而平等,教育也是一項平等的社會活動,而宦官也是人,所以宦官也有權利接受教育。

但這樣的現代思想,卻並不適合當時的封建帝制時代。

宦官之禍古來有之,秦時有趙高,漢時有十常侍,三國時有黃皓岑昏,唐時更有連皇帝都敢殺的惡宦仇士良,這些原本是皇家宮闈中身份最為卑賤的群體,卻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政治巧合而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從而身居高位,操控戰爭,乃至於架空皇權也屢見不鮮。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在宮門外懸掛了一塊鐵牌,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同時,老皇帝在《皇明祖訓》中也慎重的告誡他的子孫,不要對宦官抱有同情心,而要時時刻刻的提防他們。

惠帝,成祖,仁宗十分遵照祖制,對宦官們的態度十分冷淡,但宣宗朱瞻基很顯然並沒有聽從老祖宗的建議,他雖然沒有重用宦官,但卻在宮中開辦了得以讓宦官們讀書識字的內書堂,給了他們參與政治的基本條件和機會。

在內書堂開辦之前,就算宦官們有心提高自己的地位,但礙於不認字,不會寫字,他們也很難在充滿繁文縟節和極高文化氛圍的大明政壇有所施展,而現在他們開始讀書識字,開始擴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當時雖然並沒有很快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但在大概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一個叫做王振的宦官被皇帝送入內書堂讀書後,宦官干政的噩夢將會在不久之後照進現實。

(宦官王振)

在史料中,我們能看到有關朱瞻基的政績實在很多,例如,完善內閣制度,改革監察體制,重啟鄭和下西洋的行動,巡視北邊,驅逐蒙古勢力...

從這些舉措來看,我們不難得出朱瞻基雖然在政治工作上偶有失誤,但總體來說也算是個文治武功,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可相較於這些功績,人們更多所關注的,是皇帝的另外一些蛛絲馬跡,例如,坊間盛傳,這位大明天子喜歡斗蛐蛐,是個不折不扣的促織愛好者。


《明朝小史》: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

促織者,蟋蟀也,在民間則叫做蛐蛐。

歷來,皇帝們的愛好,總是千奇百怪的,楚靈王熊圍尤其喜好腰肢纖細的女子,漢哀帝劉欣喜好豢養男寵,南朝齊廢帝蕭寶卷喜歡組織士卒跟自己一起捉老鼠,唐僖宗李儇愛打馬球,清世宗愛新覺羅·雍正喜好cosplay,時常扮成僧人,道士,武士的模樣。

帝王之愛好,無非吃喝玩樂,小愛好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而大愛好往往會勞民傷財,影響國家的發展。

相比之下,明宣宗朱瞻基喜歡斗蛐蛐的這個愛好,實在是有些太過微不足道了。

(斗蛐蛐)

蛐蛐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兒,鄉間田野遍地都是,所以對皇帝來說,這項活動並不燒錢。

又因為蛐蛐的斗性只在秋季旺盛,而蛐蛐的壽命最長不過一百多天,每年只有兩三個月的可玩期,所以本質上就算皇帝愛玩,也耽誤不了多長時間。

但就是這樣一個無關緊要,無傷大雅的愛好,卻不知道什麼原因,被無限放大,使朱瞻基被批倒,批臭,讓這個愛好成為了他帝王生涯上的嚴重污點。

然而,呂毖所著《明朝小史》,只不過是一部名不見經傳,水平非常一般的野史罷了,諸位大可盡翻明朝正史,並沒有出現過一句有關朱瞻基喜好鬥蛐蛐的記載,所以,所謂的「蟋蟀天子」,不過是捕風捉影罷了。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時年三十六歲。

(明宣宗朱瞻基)

作者曾經在幾年前看過一部有關明朝歷史的電視劇,其中有一段演繹,是仍為太子,留守南京的朱瞻基寫給父親仁宗朱高熾一封信,雖然是編劇捏造出來的,但卻十分符合朱瞻基的心境,選取文段如下:


《大明風華》:千古王圖霸業,乃時事所造,非孜孜以求所能及耳。關內關外,俱是一家,四海天下,皆為兄弟。天若假我十年為君,必效法父親,以百姓之心為己心,以百姓之念為己念,後世人皆知我父子之兩朝為千古治世,而不知我父子為何人也。

上天若能讓我做十年皇帝,我必然效法父親對萬民施以仁政,締造盛世,深藏功名,讓後世只知盛世,卻不知我父子為何許人也。

事實證明,仁宣盛世的確流芳千古,而冥冥之中,上天也果真,只給了這位英姿颯爽的帝王,十年時間。

十年,道不盡帝王風流,千古佳話,十年,說不盡愛恨情仇,歷史離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南漢中宗劉晟:李世民如能見到這位皇帝,也得直呼內行,自愧不如
梃擊案:鄭貴妃心態爆炸,紫禁城變菜市場,這場懸案要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