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英宗朱祁鎮:也先騙我低保,我必須教育一下他,給他點顏色看看

明英宗朱祁鎮:也先騙我低保,我必須教育一下他,給他點顏色看看

(瓦剌人)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

從明朝邊境傳來消息,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集結大軍,揮師南下,頻頻滋擾大明邊境。

有明以來,無論是太祖朱元璋多次深入漠北驅逐北元,還是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目的無非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把蒙古人趕得遠遠的。

天子能不能守國門這事兒還有待商榷,但天子如果連蒙古人也防範不住,那這皇帝當的八成是有點問題。

殘元敗退漠北之後,並沒有選擇消消停停的在沙漠里吃沙子,而是本著「內鬥就會消亡,消亡也要內鬥」的理念,逐漸分裂為了韃靼部和瓦剌部。

韃靼部比較消極,無心進取,所以他們又逐漸開始向西亞和中亞遷徙,而瓦剌部則胸懷壯志,一直想要復興元帝國的榮光,尤其是當時的瓦剌太師也先,更是個野心勃勃的陰謀家,一直在計劃反攻明朝,成就大業。

我們的這位也先同志,還不是普通意義上那種只會操起馬刀,對著大明王朝喊打喊殺的莽漢,他是一個十分狡黠的政治家和生意人。

在和大明朝撕破臉之前,也先其實和明朝有過一段蜜月期,那時節,也先對明朝俯首稱臣,表示自己鐵了心地跟著明朝混,赤膽忠心,絕對不搞小動作。

(綽羅斯·也先)

當然了,也先這樣的舉動,並非是他真的對明王朝的統治心悅誠服,而是因為他要通過這種俯首稱臣的方式來騙取朝貢。

明朝自詡天朝上邦,四方之主,如果鄰邦小國願意臣服,明朝皇帝們為了表示大國風範,往往在各國遣使入貢時賞賜厚禮,珍珠翡翠,玉石瑪瑙,糧草馬匹,絲綢鹽巴,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物產豐饒的大明對這些前來朝貢的使者們的賞賜可謂是手筆極大,從不吝嗇,並且這種賞賜的方式,沒有上限,而是按照人頭數量派發的,你來多少人,我們就賞你多少份。

一開始,也先千里迢迢來大明朝貢,只不過帶三五個人,後來他逐漸摸清了這個規矩,今天多帶點,明天多帶點,後天再多帶一點,到最後,瓦剌也先的使團數量,居然達到了三千多人。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三千多人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從草原出發,到了大明京師,只不過用隨身攜帶的一些牛羊肉就換取了明王朝大量的賞賜,實在大撈特撈,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明王朝的皇帝和官僚們也不是傻子,他們很快發現了也先這種為了誆騙賞賜而強行湊人頭的行為,於是立刻調整策略,對也先使團的賞賜金額進行大幅度的縮水調整。

(朝貢)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斗米恩,升米仇」,意思是說你在他人危難之際,只要給他一點點的幫助和恩惠,他都會十分感謝,對你感恩戴德,而如果這種幫助太多,或者持續時間過長,那麼就會形成依賴,一旦停止幫助,或者幫助減少,那麼被幫助的對象反而會心生怨懟,對你充滿仇恨。

很顯然,天天白拿大明錢花的也先惱羞成怒,他認為,既然要錢你不給,那我就只好用搶的了。

正統十四年,瓦剌舉兵進犯山西大同府,消息傳回京師,情況一度十分緊急。

雖然戰場上的情況十分緊急,但對明王朝的大臣們來說,這並不算什麼大事兒。

韃靼瓦剌滋擾明朝邊境不是頭一回了,他們常年在塞外生活,那裡風沙苦寒,缺衣少食,蒙古人的生產力又十分低下,實在過不下去了,總要來內地搶點東西,他們通常搶完就走,所以其實不必理會他們。

並且,就算他們這回不是來搶東西的,是來搞侵略的,那也不用大驚小怪,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瓦剌入侵大同,那咱們駐防在大同的明軍也不是吃素的,還不是分分鐘就給他們拿下?

所以在一番分析之後,大臣們得出了一個統一的結論,那就是:無需理會,靜觀其變。

(宦官王振)

不過,此時的大明朝堂,無論是六部還是內閣,權力都已經大大被削弱,他們的意見已經不再重要,他們說話也已經不好使了。

朝堂上手握大權,黨羽密布,又極得皇帝寵信的人,是一個叫做王振的宦官。

王振,河北蔚縣人,早間是個屢試不中的教書先生,永樂年間在社會上實在混不下去了,只好自閹進宮,成為了一名太監同志。

王太監在永樂,洪熙,宣德三朝默默耕耘,到正統年間,已經成為了宦官中的殲十一,太監中的戰鬥機,極得當時的英宗皇帝朱祁鎮的信任。

皇帝對王振信任到什麼程度呢?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明,那就是: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娘親爹親,王振最親。

這位王振同志不知道是腦袋被門給夾了,還是犯病抽風了,聽說瓦剌來犯,居然十分興奮,並且很快開始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遠征瓦剌。

沒想到,王振不懂事兒,皇帝比他還不懂事兒,王振的想法一經說出,立刻和皇帝不謀而合,朱祁鎮當即決定,收拾收拾行李,立刻出發,讓這個天天來明朝騙低保的也先吃不了兜著走。

(明英宗朱祁鎮)

王振促使皇帝親征的理由十分好理解,雖然他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太監,並且人們在稱呼他時還會在前邊加上一個「死」字,但這並不妨礙他曾經是一個滿腹經綸,擁有豪情壯志,想要在國家發展上實現抱負的人。

現在自己權力有了,地位也有了,但唯一缺少的,就是拿得出手的成就。

只要自己能幫助皇帝打敗也先,那麼就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使朝堂上那些一直對自己很有意見的大臣們閉嘴。

而明英宗朱祁鎮想要御駕親征的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作為一個年輕的,政治基礎並不雄厚的帝王,他想要震懾住這群幾朝為官,資歷甚厚的大臣們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在北方建立軍功。

他的太爺爺成祖朱棣五征漠北,父親宣宗朱瞻基也曾巡視北邊,他們能做到,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到?

所以,儘管滿朝文武對皇帝親征的想法都持反對意見,他還是不管不顧,拉上王振,並且臨時組織起了二十萬大軍,馬不停蹄的就出發了。

明軍隊伍從京師開拔山西大同,到了大同之後,卻並不見瓦剌軍隊的身影,只有一片狼藉,屍橫遍野,很顯然,瓦剌入侵的軍報是很多天前送入京師的,正好打了個時間差,朱祁鎮來的稍微有點晚,大同的守軍和瓦剌軍隊已經打的差不多了。

朱祁鎮十分失望,王振的心情當然也很低落,倆人來之前幻想的是到了戰場給予瓦剌人迎頭痛擊,然後凱旋而歸,但現在撲了個空,如果就這樣灰頭土臉的悻悻班師,回去之後朝堂上的那幫大臣們還不知道怎麼笑話自己呢。

(河北蔚縣王振故居)

王振不想這麼快就班師,所以他很快決定,可以臨時把御駕親征變成旅遊觀光,既然要班師回朝,可以不走原路,繞道蔚州返回。

之所以要繞道蔚州,是因為蔚州是王振的老家,王振認為,如果能把皇帝領回來家看看,那就是老光棍娶了小姑娘——揚眉吐氣了,這不比在戰場上打了勝仗還要光榮?

結果,在徵得了皇帝的同意之後,王振開始指揮大軍大費周章的繞道蔚州,然而大軍走到一半,王振突然又變了主意,他認為明軍二十多萬人,真要全到了蔚州,還不把家鄉的莊稼都給踩壞了,於是,他又一次的臨時改變主意,重新返回起點,然後按照原路返回京師。

也許王振是一個愛好農作物的人,但他在指揮軍隊方面卻並沒有什麼天分。

北方數月多雨,本來道路就十分泥濘難行,王振又來來回回這麼一頓折騰,結果搞得明軍精疲力盡,只好在一個叫做土木堡(河北懷來)的地方修整,而已經蟄伏了許久的瓦剌軍隊突然襲擊,很快把毫無防備的明軍全盤擊潰。

蒙古騎兵的威名雖然已經不復當年,可他們仍然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最為強大的騎兵部隊,因此,在瓦剌人的衝鋒之下,明軍慌亂無措,根本無法組織起行之有效的抵抗,真可謂是兵敗如山倒,你跑我也跑。

大軍覆滅,王振死於亂軍之中,而那個叫囂著要給瓦剌人一點顏色看看的明英宗朱祁鎮,更是被瓦剌人活捉,成為了階下囚。

(土木之變形勢圖)

偷襲成功的也先喜不自勝,更讓他意外的是,他居然親手俘獲了大明天子。

他看著眼前的明英宗朱祁鎮,發出一聲獰笑,然後這個商業鬼才的腦海中很快萌生出了一個有趣的想法,那就是:

他可以挾持大明天子,把他當做人質,從而向大明朝廷訛詐錢財。

也先十分開心,他那已經稍顯蒼老的臉上浮現出一絲十分值得玩味的神情,他認為,這一切都是長生天保佑,他們終於又回來了。

有長生天保佑的瓦剌人高歌猛進,繼續向大明腹地深入,而被關入軍營大牢的明英宗朱祁鎮可憐巴巴,望眼欲穿,已經全然不見帝王的體統和威儀。

直到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那就是:

自己雖然很想成為像太爺爺朱棣那樣的曠世帝王,但眼前冷酷而又狡猾的瓦剌也先,卻不是當年那個在漠北草原上倉皇逃竄的馬哈木了。

莫言老師曾經說過,一個好的鐵匠,總是盼望著一塊好鋼的出世,然後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從自己的意志,變成一把寶刀。

(紫禁城)

現在,也先手持著這一柄千錘百鍊的寶刀,切開了明朝的第一道口子。

而朱祁鎮,在打鐵的道行上,只不過是個學徒罷了。

或許當年縱橫歐亞大陸的黃金家族已經無法再散發出奪目的光芒,但五征漠北,六下西洋的永樂盛世,其實也已經過去很久了。

大家都老了,大家都不再輝煌了。

不過事實還是證明了一個道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現在好了,原本蒸蒸日上的大明,即將迎來一場,曠世浩劫。

而明英宗朱祁鎮的命運,也會隨著這一場劫難不停搖擺,不停變化,直至迎來自己的終結。

不過,那都是後話了。

歷史教會作者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經驗就是,不僅僅要從歷史中總結教訓,更要通過這些教訓,向前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楚廢王馬希廣:五代十國的仁君不多,但這位皇帝算是「仁」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