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2246-柬埔寨洞里薩湖

作者:真果少年糕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


6月以來,我國南方多地遭遇洪水,多地提升防汛等級,開展救援工作。但是,發生洪水的不止我國,還有中南半島上的柬埔寨。

6月10日至11日,柬埔寨首都金邊多地發生洪水。強降雨和強風導致多處道路淹水,車輛熄火,廣告牌損毀,並造成人員受傷。柬埔寨國家災害管理委員會發言人表示,此次降水導致金邊部分街道水位達111毫米,創歷史新高。


大暴雨加上不太完善的城市下水系統

導致大水漫灌,倒灌商鋪,阻礙交通

(圖:Facebook)▼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除了強降雨外,造成此次洪災的「兇手」,還有位於金邊西北部的東南亞第一大淡水湖——洞里薩湖。這個大湖的水量,具有分明的季節性變化,雨季時水位迅速上漲,淹沒周邊地區。洞里薩湖對於湄公河流域的水資源循環調控,具有重要作用,是當之無愧的「柬埔寨之心」


洞里薩湖位於柬埔寨西北部,毗鄰吳哥窯

上千年來,不斷的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定居者▼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湄公河上的蓄水庫


提到湄公河,人們的腦海中便不由充斥著暴力、毒品、非法犯罪等令人聞風喪膽的場景。然而,拋開影視作品給它渲染的死亡印象,湄公河本身,卻給東南亞這片土地帶來了無盡生機。


金三角不止有兇悍的毒梟,也有逐水而居的樸實漁民

一年之中,他們會隨著雨季和旱季的交替遷移5-6次

(鱗次櫛比的漁排與高腳屋 圖: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發源於我國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湄公河,全長4350千米,流經中、老、緬、泰、柬、越六國,最終於越南胡志明市南端的湄公河三角洲,匯入南海。這條跨國河流,養育著流域6000多萬人,是東南亞多國的主動脈


湄公河是東南亞第一長河且彎道較多

流經面積廣,但支流大多短小▼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湄公河的河道交錯,支流眾多,沿岸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湖泊。而被譽為「柬埔寨心臟」的洞里薩湖,就是其中最顯眼的那個。


洞里薩湖(Tonlé Sap)位於柬埔寨西部的湄公河下游盆地,由湄公河的一級支流洞里薩河形成。湖泊下游經洞里薩河,在金邊匯入湄公河幹流。在洞里薩湖流域,圍繞著馬德望、暹粒、菩薩、磅通等多座柬埔寨主要城市


城市臨水而建,民眾臨水而居

既為水源,又有漁獲,還能嬉水尋樂(圖2: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湄公河各月的流量差異較大,造成洞里薩湖的水量也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分布


每年6月至10月的雨季,降水增加,湄公河上游來水量暴漲,佔全年水量的約70%。擁有較大勢能的河水,經洞里薩河倒灌至洞里薩湖中。屆時,洞里薩湖的水位可達10米深,表面積也由旱季的2500到3000平方公里,增加至約1.6萬平方公里,和北京市的面積差不多。


充滿律動的洞里薩湖,無愧於「柬埔寨心臟」之名,對地區水資源起到了循環調控作用。雨季時,洞里薩湖能儲蓄水量,讓下游金邊免遭洪水侵擾;旱季時,又能對湄公河三角洲進行水量補充。而流域的動態變化,也為魚類的洄遊提供了有利條件。


「旱的時候旱死,澇的時候澇死」的典型案例

旱時能接納湄公河的水入湖,水多時也能反轉補充湄公河的水量▼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每年雨季初期,湄公河中的魚卵和小魚,會隨洪水倒灌入洞里薩湖中。而隨著雨季末期洪水位的下降,在洞里薩湖中吃飽喝足的魚兒們,又會洄遊到湄公河之中。在高峰期,洞里薩湖流域的洄遊規模可達到一小時200萬條。


因此,洞里薩湖也有「東南亞最豐富的內陸漁場」之美稱。而湖中的魚類資源,也成為維持周圍人們生存的基本來源。


從小就掌握「靠水吃水」的基本技能

(圖: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豐富的漁業資源


洞里薩湖是柬埔寨最大,世界第四的內陸淡水漁業高產區,年捕撈量達76.7萬噸,約佔該國總漁業產量的60%。洞里薩湖內有197種魚類,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湄公河巨型鯰魚。這種大魚體長可達2.4到3米,重量能更是有110到230公斤,既可食用也可煉油。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鯰魚是奔波兒灞的原型?

(圖: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除了湄公河巨型鯰魚,湖中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魚類,被腌製成魚乾、製作成魚醬或是直接鮮食,佔到柬埔寨全國人口蛋白質總攝入量的40%到70%,讓洞里薩湖成為哺育1672萬柬埔寨人民當之無愧的「母親湖」。


柬埔寨貨幣的名稱是瑞爾,就是一種常見的小鰱魚的名字

由此可看出魚類在當地經濟中的重要性 (圖: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對於生活在洞里薩湖周圍的200多萬漁民來說,這座大湖更是他們的生計保障。而對於一些沒有土地資源,無法進行農業種植,世代生活在水上木屋中的漁民來說,洞里薩湖中的漁業資源更是他們的命根。然而,就是這個魚類資源的富集之地,如今也面臨過度捕撈、環境退化、氣候變化等多重壓力。


洞里薩湖每年水產產量年際變化,過度捕撈現狀

魚越抓越小,也越抓越少 ▼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20世紀90年代中期,洞里薩湖的日捕魚量能超過500噸。而如今,洞里薩湖的捕撈量卻逐年減少,這讓從前靠湖吃飯的人民手足無措。除了數量外,魚的種類也不斷減少。在洞里薩湖記錄的197種魚類中,已有16種生存受到威脅


根據IUCN的定義,這16種物種囊括了3類

(頭像旁為拉丁學名)▼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為了維持洞里薩湖魚類多樣性和豐富度,柬埔寨在洞里薩湖漁業生態上下了諸多功夫。2000年,柬埔寨開始推行漁業政策改革,將56%的漁場轉換為社區漁業。2012年,柬埔寨政府廢除了百年以來的私人漁場系統,並正式將商業捕魚場從洞里薩湖全部移除,以保育區和社區漁場的形式進行管理和保護。


作為湄公河另一重要意義上的發源地

洞里薩湖的生態意義重大(圖:shutterstock)▼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目前,洞里薩湖上的漁業分為三種類型:小規模、自給自足的漁業、中型有執照的漁業以及大型漁場漁業。其中,小型漁場可全年捕撈,而大中型漁場則只能在捕魚期內捕撈。


不同規模的漁場由於捕獲力不同、要按需分配捕魚期

(圖:shutterstock)▼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如今,以平等入漁、漁業配額、統一漁業執照、漁業資源保護和減船計劃為五大原則的共同漁業政策(CFP)可持續生計方式(SLA),被認為是小型漁業管理的主流方法。柬埔寨政府也在努力向該方法靠攏,讓洞里薩湖及其流域中的淡水漁業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


使用木棹結網的人工捕魚方式,既傳統又頗具匠人精神

(圖: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除了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手工捕魚,近年來,以人類為主導的水產養殖業,也讓部分因捕撈量下降面臨生存危機的漁民,找到了新出路。在過去20年間,柬埔寨的水產養殖業翻了20多倍。僅從2014年到2019年,柬埔寨水產養殖產品總量就增長了兩倍,首次突破30萬噸。


不光養魚、近年來柬埔寨還發現鱷魚養殖這一新財路

鱷魚農場除了能提供皮革以外,也為當地旅遊業做出貢獻

(圖:shutterstock)▼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洞里薩湖流域的很多漁民逐漸向漁業養殖轉型。然而,由於養殖魚的市場價格是淡水魚的一半,加上柬埔寨相對落後的水產養殖設備和技術,也讓很多想要轉型的漁民畏首畏尾。可見,在商業化水產養殖體系的建設上,柬埔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漁業,圍繞洞里薩湖種植的水稻,也是柬埔寨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來源。


隨著稻香河流盡情奔跑(圖: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日益缺水的農業


根據地形條件,柬埔寨農業可被劃分為四個主要區域,即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海岸和洞里薩湖區。得益於適宜的條件,水稻是柬埔寨重要的農作物,被譽為這片土地上的「白色黃金」。


從產品質量方面,柬埔寨優質的茉莉香米(jasminerice)

連續多年榮獲The Rice Trader評選的「世界最佳大米獎」

(圖:shutterstock)▼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在洞里薩湖區,水稻種植類型分為深水稻、低洼水稻和旱季水稻。其中,低洼水稻主要種植在城市和國道附近靠雨水灌溉的洪泛平原地區。旱季水稻是該區域產量最高的水稻品種。然而,這種稻穀卻只佔到洞里薩湖水稻種植的很小一部分,主要受益者也是有足夠灌溉資源的富農。


旱稻的耕種需要勤打理、人力成本一高產量自然高

(圖:wiki)▼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對於貧困的農戶來說,能廣泛種植的深水稻才是他們的生存命脈。受湄公河季節性洪水的侵擾,洞里薩湖每年都有幾個月的時間被淹沒,為深水稻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


與種植普通稻穀需要關注灌溉、日照、肥料等因素不同,深水稻能在洞里薩湖區周圍自由生長,靠天吃飯。水位上漲的時間和速度,是影響深水稻作物密度和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深水稻中有一種浮水稻,在雨季時,喜水的它們生長迅速,在半米到3米的水深中每天可生長20厘米。不出一個月,便能長到5米高。


種深水稻只需秧子一插,大水一淹,剩下的就不用管了

(圖: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除了湖區周圍,從洞里薩湖中流出的桑克河(Sangke River)等支流,為鄰湖馬德望省農戶的農業種植提供了灌溉來源。然而,由於上游水壩修建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洞里薩湖水量不斷減少,現有的運河和灌溉溝渠中已沒有充足的水流用來澆灌水稻。農戶們只得自費購買沖水泵進行灌溉,農作物的產量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淹沒上游許多當地村莊的同時還使下游面臨用水短缺

水壩工程不是總能受到民眾歡迎的(圖:Flickr)▼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如今,湄公河上游不斷修建的水壩,讓洞里薩湖流域逐漸失去了湄公河季節性洪水脈衝,也讓越來越多稻田喪失了活力。


居住在臨湖馬德望省的農戶稱,以前洞里薩湖流域水量充沛,即使是每年10月到來年4月的旱季,水稻也能正常產收。如今,由於水量減少,在旱季只能種植芒果等需水量較少的作物,賣不上價錢不說,產量也逐年走低。


柬埔寨在湄公河流域中就處於偏下游

上游的大壩越來越多,奈何無計可施

(寮國沙耶武里水電站 圖: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農業的不景氣,讓洞里薩湖流域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很多之前從事農業、漁業生產的人,被迫離開洞里薩湖,到首都金邊、鄰國泰國等地另謀出路。勞動力的減少,給洞里薩湖流域的農業發展,蒙上了越來越沉重的陰影。


比如去當修大壩的農民工,矛盾與解決方案閉環了

(圖:壹圖網)▼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1990年代初期,柬埔寨全國大約有80%的勞動力從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活動。據世界銀行統計,在過去近30年里,儘管柬埔寨農業GDP總量不斷增長,但農業在總GDP中的佔比已從約50%下降至30%左右,逐漸被日益增長的旅遊業、服裝業、建築業等二三產業所替代。


城鎮化終於也把它野蠻的觸手伸到了洞里薩湖漁民的家園

(圖:Flickr)▼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幾個世紀以來,稻田、河流、湖泊、森林支撐著一代代柬埔寨人的繁衍生息。時至今日,傳統的漁業和農業,仍是大多數柬埔寨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對柬埔寨人來說,有豐富自然資源的洞里薩湖,既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也是制約其緊靠資源發展,不進行技術創新的癥結所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坐享其成的資源陷阱中,有多少人能安逸求存呢?

(圖:shutterstock)▼

這裡,每年都要被淹 | 地球知識局


要想改變洞里薩湖的現狀,就得改變柬埔寨農業、漁業「靠天吃飯」的現狀。只有在科學發展和多方合作下,才能讓洞里薩湖這顆「柬埔寨之心」,不停止跳動。




參考文獻: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nlé_Sap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kong

3. https://www.thethirdpole.net/en/livelihoods/cambodian-farmers-can-no-longer-rely-on-tonle-sap-lake/

4. Seng, R. (2017). Livelihoods in the changing Tonle Sap: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é Paul Sabatier-Toulouse III).

5. https://www.voacambodia.com/a/cambodia-s-fish-catch-numbers-don-t-add-up-for-fishers/6354788.html

6. Varis, O., Kummu, M., Keskinen, M., Sarkkula, J., Koponen, J., Heinonen, U., & Makkonen, K. (2006). Tonle Sap Lake, Cambodia: Nature』s affluence meets human povert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又一個!扎波羅熱也要併入俄羅斯|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