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太極:人狠心黑會治國,一個被嚴重低估的文武全才,絕代帝王

皇太極:人狠心黑會治國,一個被嚴重低估的文武全才,絕代帝王

(崇禎皇帝)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

這一天,力主抗擊後金軍隊,並且卓有成效的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的罪名凌遲處死,一幹家屬流放三千里,並抄沒其家產。

不過即便是抄家,也沒什麼好抄的,因為袁崇煥素來清貧,家無餘財,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袁崇煥其實是被冤枉的,是被敵方的反間計給害死的。

誘使崇禎皇帝中計然後錯殺袁崇煥的,是一個叫做皇太極的人。

皇太極,全名叫做愛新覺羅·皇太極。

皇太極的父親,是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並且席捲大明遼東戰場的不世梟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從天啟到崇禎年間,明王朝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一共有三個。

其一,是朝廷內亂。

東林黨和閹黨好像兩波文縐縐的黑社會,在朝堂上以紙為刀,以筆為劍,相互爭鬥,把朝堂上搞得烏煙瘴氣。

(李自成)

其二,是匪患。

由於明王朝日趨沉重的勞役和賦稅,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組織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由西北地區點燃了星星之火,並且大有燎原之勢。

其三,就是我們的努爾哈赤同志了。

遼東女真原分三部,建州,海西,東海,三部之間並不團結,反而時常爭鬥,彼此內耗,在這樣的情況下,女真人很難積聚力量和明朝對抗,誰知道建州女真部橫空出世了一個努爾哈赤,征服建州,拳打海西,腳踢東海,統一了女真各部,並且建立了勢力強勁的後金政權,開始擄掠遼東。

努爾哈赤沒讀過書,也沒上過軍校,但他卻是個天賦異稟的軍事奇才,從起兵以來,未嘗一敗,帶領後金軍隊席捲遼東,明軍丟盔棄甲,努爾哈赤如入無人之境,簡直跟逛自己家後花園一樣。

不過天才也怕高科技,驕傲自滿的努爾哈赤在遼東寧遠城(遼寧興城)被袁崇煥從外國引進的紅夷大炮轟了個底朝天,全軍潰逃,死傷慘重。

這是努爾哈赤人生中的第一次失敗,也將會成為最後一次。

因為寧遠之戰的失利,努爾哈赤鬱憤難平,竟然因此害了極為厲害的毒疽,很快於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逝世了。

英雄氣短,人生落幕,縱有萬般不舍,也只能揮手說再見,讓我們祝願,天堂,沒有紅夷大炮。

(努爾哈赤)

而明朝由於寧遠之戰的勝利,不僅一掃之前戰場上萎靡不振的陰霾,更鼓舞了士氣,開始變得強硬起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位的後金第二任領導人皇太極,壓力是十分巨大的。

並且,袁崇煥的出現,使得皇太極發現,曾經縱橫天下,不可阻擋的後金軍隊,似乎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阻力。

明朝的京師,是在北京,而後金的京師,是在瀋陽。

瀋陽和北京之間,橫亘著一個山海關。

想要覆滅明政權,就需要突破山海關,直搗北京城。

而如果想要突破山海關,就必須衝破從山海關經寧遠到錦州的明軍防線。

這條防線的負責人,正是袁崇煥。

事實證明,皇太極已經儘力了。

不是他不善於進攻,而是袁崇煥實在太善於防守了。

他曾經沒日沒夜地帶著後金軍隊衝鋒,也曾經出其不意的帶兵偷襲,他斗過智,耍過心眼,拼過命,甚至搞過外交手段,但不管他怎麼折騰,卻始終突破不了袁崇煥這一關。

在戰場上,隔著千軍萬馬,人潮洶湧,皇太極曾經在戰馬上望向城頭上的袁崇煥,袁崇煥也曾經低頭向皇太極望去。

這一對亂世中的梟雄人物四目相接,但他們卻無法搞懂對方究竟在想什麼。

其實吧,不用猜也知道這倆人腦子裡在想什麼。

皇太極想的一定是:袁哥,求求你開門讓我過去吧!

而袁崇煥的潛台詞大概是:小樣,有我在,你進不了山海關!

(山海關)

您還別說,有袁崇煥在的每一天,皇太極還真就進不了山海關,別說進山海關,我們可憐的皇太極同志就連山海關前的一塊牆皮也啃不下來,逼得皇太極沒有辦法,最後只能借道蒙古,繞過山海關,從而直逼京師。

不過,即便是皇太極搞長途旅行,出其不意地搞偷襲,袁崇煥也很快反應過來,迅速班師回援,並且成功抵擋住了後金軍隊的進攻。

皇太極崩潰了,或者說,他已經無奈了。

袁崇煥對他來說,已經不僅僅是對手,是敵人,簡直已經成了一張如影隨形的狗皮膏藥,成了他的夢魘。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皇太極意識到,自己可能永遠無法戰爭袁崇煥了。

打不過就是打不過,沒辦法就是沒辦法。

歷史不是電視劇,沒有那麼多出其不意的反轉,有的,只是血淋淋的現實。

(袁崇煥)

不過,不同於他那隻擅長領兵打仗的父親,皇太極是個足智多謀且十分擅長陰謀論的人,堡壘雖然堅固,在外部或許拿它沒有辦法,但卻往往容易從內部攻破,所以皇太極再次使用起了陰招,他大肆散布袁崇煥要投敵降金的消息,這使得原本就敏感多疑的崇禎皇帝立刻心生疑惑,很快擼掉了袁崇煥的一切職務,並將其凌遲處死。

原來,解決強敵的方法只不過是使用一招如此樸素的「反間計」這樣簡單。

不過即便皇太極借崇禎之手消滅掉了袁崇煥,直到他臨死之際,他還是沒有實現他定鼎中原的大願,原因十分簡單,因為皇太極並不單純是一支開疆拓土的軍隊的指揮者,他還是後金政權的領導人,作為領導人,在發動戰爭的同時,他還需要分出很多精力來治理國家。

在皇太極即位之初,後金政權所面臨的情況並不樂觀,整個後金勢力被蒙古,朝鮮,明朝所包圍,而國內的政治矛盾和民生衝突也愈演愈烈,父親努爾哈赤當年制定下的粗獷而野蠻的制度已經不適應當下環境的需要,整個後金政權急需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打仗,只要在戰場上勇敢起來,事情就成了一半,但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一件十分複雜且十分要求技術含量的事兒,所以名將常有,而明君卻不常有。

打仗講的是勇猛無前,而治國通常要斡旋在人情世故之中。

話說回來,其實皇太極在清朝皇帝序列中的地位,是比較尷尬的。

(順治皇帝)

在他之前,是打贏薩爾滸之戰,奠定了清朝基業的先驅者努爾哈赤,而在他之後,是入主中原,成為滿清入關之後第一位皇帝的福臨(順治),被夾在中間的皇太極,往往成為了一個不上不下的人物。

但即便歷史沒有給予皇太極公正的評價,我們翻閱史書,仍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位帝王的雄才大略。

在遼東戰場上扳倒袁崇煥,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之後,皇太極在國家內政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如講究滿漢一體,積極發展農業,完善朝廷機構,豐富軍事建設,整合八旗子弟,弘揚文化教育等等,而皇太極進行這一系列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在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將後金政權轉變大清政權。

從後金走向大清,這是皇太極的一小步,但卻是女真人的一大步。

當年四處游牧,無組織無紀律的女真族人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屹立在遼東地區的強大政權,清朝。

從量變走向質變,從五線小縣城走向一線大都市,看來,皇太極沒有辜負父親努爾哈赤的期望。

十分偶然的是,皇太極在華夏大地內外兼修的時候,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同樣在締造屬於他自己的時代。

(古斯塔夫二世)

這位被譽為「近代戰爭之父」的古斯塔夫,開創了義務兵役制,並且組建了訓練有素,能力出眾的國家常備軍,還統一了火炮的制式,提升了火炮的設計方式,甚至還建立了炮兵部隊和後勤系統,最後,古斯塔夫更是驚為天人的開創了炮步騎聯合作戰戰術,他的這些諸多改革,在不久之後便成為了歐洲諸國爭相效仿的改革方針,而皇太極同時期對後金政權進行的改革,正和古斯塔夫交相輝映,不遑多讓。

當年那個跟自己死磕,甚至在死磕中有點惺惺相惜的袁崇煥在臨死之前,曾經慷慨激昂地留下了一首絕命詩: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而在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在終年勵精圖治的歲月中病逝後,時人苗君稷也為皇太極留下了這樣一首詩評:


攬轡秋風聽野歌,雄圖開闢太宗多。

遙知王氣歸遼海,不戰中原自倒戈。

同為曠世梟雄,袁崇煥和皇太極的命運,竟然如此不同,卻又如此相同。

(皇太極)

袁公的忠魂沒能守護遼東,而皇太極入主中原,定鼎天下的夙願,竟也倒在了滿清入關的前一年。

未放心疑慮留清闕,不瞑目悵恨望明京。

在風中,在夢中,梟雄也罷,帝王也罷,不過一縷清風,覓不見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梃擊案:鄭貴妃心態爆炸,紫禁城變菜市場,這場懸案要如何破局?
明穆宗朱載坖:一個整日沉迷女色,狂吃春藥的雄主是如何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