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除了槍炮、坦克和飛機,蘇聯還給了志願軍哪些援助

除了槍炮、坦克和飛機,蘇聯還給了志願軍哪些援助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能取得偉大勝利,除了廣大志願軍官兵不怕困苦、勇於犧牲,並把人在戰役戰術中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外,更離不開蘇聯及整個東方陣營給予的大量且十分重要的物力支持。

但在以往的敘史過程中,談及這期間的蘇聯援助時,人們往往津津樂道於志願軍手中的「萬國造」變成了清一色的水連珠、波波沙、轉盤槍等蘇聯貨,熱衷於談論米格—15戰鬥機、T—34坦克、喀秋莎及各種大口徑火炮讓志願軍擺脫了「火力恐懼症」,但對蘇聯在其他方面給予志願軍的「戰力加成」卻所說極少,有的甚至略去不提。

這不僅不利於人們較為全面、客觀地了解當時蘇援的實際情況,也容易讓人忽視武器之外決定戰爭勝負的其餘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結合相關史料對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蘇援情況做一些補充,以饗讀者。

上圖_ 夜間發射的喀秋莎火箭炮

  • 源源不斷的蘇式卡車,構成「鋼鐵運輸線」的主力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某種程度上講,戰爭比拼的就是雙方的後勤保障能力。入朝之初,志願軍在後勤保障方面遭遇到極大的困難,特別是美軍倚仗其強大的海空優勢,對中朝軍隊補給線實施不間斷空襲與艦炮轟擊,加上敵特破壞等因素,不僅使半島北部公路、鐵路系統陷入癱瘓,更令志願軍後勤運輸部隊損失慘重。據統計,入朝第一個月,志願軍共投入運輸車輛1300餘台,然而僅僅一個星期就被擊毀、打壞217台。到當年年底,儘管經過國內多次補充,但志願軍運輸車輛的損失率仍達到了驚人的73%,僅剩553台尚能繼續使用!

對比第13、9兵團40萬餘人的規模,區區500多運輸車輛顯然太少太少了。運力的嚴重不足,致使第三次戰役時志願軍前線官兵竟到了「兵員、彈藥、糧食全無補充……(大家)只得赤腳在雪地里行軍」(《彭德懷年譜》,彭德懷致北京電,1951年1月31日),由此不但大大削弱了志願軍持續作戰的能力,更帶來了數量巨大、並且是本不應該出現的非戰鬥減員。

上圖_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1950年11月5日,總理緊急召見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大將,請蘇方允許中方調用旅順蘇軍基地的500輛舊卡車。斯大林當天便回電,表示將儘快將志願軍所需車輛調撥完畢,但不是舊車,而是新車。11月20日,首批140輛全新的嘎斯系列卡車即運抵滿洲里,25、26兩日又運抵355輛,到當月月底已達1000輛。通過蘇聯的緊急「輸血」,加上戰場繳獲及東北軍區全力拚湊庫存,志願軍迅速組建3個汽車團投入戰勤保障。

然而,在高強度的戰爭中,運輸車輛的損失始終居高不下。第四次戰役,缺乏足夠保障的志願軍被優勢敵軍反推百餘公里。為此,蘇聯全力加快援助力度。1951年第一季度,又有3000輛蘇制卡車、拖車、吊車、拖拉機等加入戰勤保障。到1953年7月,蘇聯累計提供給志願軍各類機動車7.1萬台,其中僅卡車即達1.7萬台。

上圖_ 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的汽車隊伍

在源源不斷的蘇制卡車的加持下,志願軍的後勤保障能力空前提升,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志願軍的火力水平大為改觀。第四次戰役前,志願軍的大口徑火炮的炮彈儲備平均每門僅150發,而第五次戰役後期則達到400發;高射炮彈由每門720發暴漲到1666發。

第五次戰役前後,後勤部門共向前線輸送了1.12億發子彈,201萬發迫擊炮彈,95萬發榴彈、山炮彈及反坦克炮彈,還有337萬枚地雷、手榴彈、爆破筒,志願軍一線12個軍和6個炮兵師囤積了8個基數的輕武器彈藥和14.5個基數的炮彈,分別達到第四次戰役前的4倍和12.6倍!正因為有這般相對厚實的彈藥儲備,志願軍才能在夏秋季防禦作戰中頂住優勢敵軍的瘋狂反撲,讓聯合國軍損失8萬人才拿下幾個無足輕重的小山頭。

上圖_ 志願軍某部入朝前誓師大會,台前擺放著迫擊炮、重機槍

  • 超80%的彈藥供給,確保了志願軍戰爭後期「火力充足」

現代戰爭的彈藥消耗量是巨大的,尤其是裝備水平越高、武器殺傷效能越高的軍隊,其彈藥消耗程度更是令人瞠目。入朝之初的志願軍雖然是一支僅有少量炮兵輔助的輕步兵軍隊,但其彈藥消耗水平仍然遠遠超出之前人民軍隊所經歷的任何一次戰爭。

以第二次戰役為例,負責執行縱深穿插任務的第38、42兩軍消耗掉了其儲備的步槍彈的78%,衝鋒槍彈的61%和幾乎全部的機槍彈、手榴彈、迫擊炮彈;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第3兵團三個軍(第12、15、60軍)及第40軍的槍彈、手榴彈、炮彈消耗分別達到戰前預計的151%、109%和126%。1951年第一季度,志願軍共消耗彈藥14100噸,而國內同期僅生產了1500餘噸。

上圖_ 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用迫擊炮向敵人陣地發起攻擊,攝於1950 年末

關鍵時刻,蘇聯立即施予援手。1951年3月,首批35個師的蘇式輕武器就位,蘇聯一併將1250萬發步槍彈、660萬發衝鋒槍彈、1029萬發機槍彈送達第19、3兵團,後續又為率先入朝的第13、9兵團補充了778萬發步槍彈、550萬發衝鋒槍彈和802萬發機槍彈。而1951年通過搜羅庫存、收拾家底,國內傾全國之力也只向前線供給了750萬發步槍彈、180萬發衝鋒槍彈和980萬發機槍彈。

我們僅以步槍彈為例,就能體會到蘇援彈藥的重要性。在上甘嶺43天的激戰中,志願軍共消耗步槍彈5800萬發,平均一天要打近135萬發。也就是說,1951年國內提供給前線的750萬發步槍彈,放到上甘嶺僅僅只夠打5.6天!如果沒有蘇援彈藥,戰局會變成怎樣恐怕不用多說。

上圖_ 上甘嶺戰役中, 志願軍戰士依託坑道射擊

  • 技術培訓至關重要,實現志願軍戰力跨越式提升

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想使武器裝備發揮最大威力,離不開人的使用和操作。作為人民軍隊經歷的第一場現代化戰爭,志願軍白手起家,在短時間內成立並完善了防空、裝甲、防化、空軍、岸防等軍兵種的建設。蘇聯除提供了大量武器外,更在技術型裝備的使用操作上傾囊相授,使志願軍綜合戰力在短時間內出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早在1949年7月,為應付蔣軍殘部戰機對解放區的空襲騷擾,北京就決定以蘇援為基礎組建人民空軍。8月,中蘇雙方經協商,由蘇方協助中國建立6所航校,並提供全套的飛行、地勤、氣象、空情訓練。在蘇聯的幫助下,中方僅用了不到兩個月就建成了第一所航校,同時780名蘇方專家抵華,開始「手把手」培訓人民軍隊第一批空軍骨幹。

上圖_ 巡邏中的中國東北邊防軍士兵正向鴨綠江對岸瞭望

朝鮮戰爭爆發後,由於美機屢屢入侵我東北領空,應中方要求,蘇聯加大援助力度。從1950年11月到1951年10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蘇聯幫助中國迅速組建了10個航空殲擊機師,其中6個具備了初始作戰能力。由於當時敵我兩軍都大量使用噴氣機作戰,而噴氣機空戰經驗對志願軍來說幾乎是一片空白。

於是蘇聯教官、顧問、技術人員從噴氣機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特點入手,通過理論教學、戰例剖析、模擬飛行、上機實操、要點說明等方式,將各個知識點「掰開揉碎」細細灌輸,在短時間內使人民空軍第一批噴氣機駕駛員熟練掌握了噴氣機的性能特點、作戰需求和技術要點,並很快升空實戰取得戰果。到1954年,中方已組建了28個航空兵師,成為擁有超過3000架戰機的世界第三空軍大國。

上圖_ 蘇聯在志願軍入朝參戰後,在中國東北地區迅速組建了第64殲擊航空軍

除去空軍,裝甲部隊也是技術含量極高的軍兵種。

在1950年11月蘇聯第一批10個團的援華坦克和自行火炮到位,隨行駕駛員和工程師在移交裝備的同時,就地轉為教官訓練中方裝甲部隊官兵,同時蘇軍坦克和裝甲炮兵總局還派出顧問,指導中方組建各級裝甲部隊指揮機構,協助制定裝甲兵編製、操典、教程等全方位制度規範,在極短時間內使人民軍隊走完了從純輕步兵邁向坦克機械化重裝部隊的「第一步」。

1950年10月剛入朝時,志願軍沒有一輛坦克、一輛裝甲車、一門自行火炮,到1951年6月已經擁有了5個坦克自行火炮團,每團擁有30輛T—34中型坦克、6輛IS—2重型坦克、4輛ISU—122自行火炮,此外裝甲部隊還附屬有1個摩托化步兵營、3個工兵營、3個高炮營。中國幾乎在一瞬間就擁有了當時亞洲國家中最強大的裝甲力量,並在隨後的朝鮮戰場上大放異彩。

上圖_ 向敵人發起衝鋒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坦克部隊和步兵部隊

歷史雄辯地證明,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確實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這一點無需避諱。雖然這種援助談不上無私,但無論如何,這確實是中方在當時能夠得到的水平最高、也是唯一的大宗國際軍事援助。已經湮沒於歷史中的蘇聯儘管做過不少有損兩國友誼的事,但它給予中國革命事業的幫助與支持,是不該被遺忘的。實事求是地釐清當年蘇聯援華的具體情形,對於今天我們的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彭德懷年譜》 王焰 主編

[2]《第一次較量》 徐焰 著

[3]《在歷史巨人身邊》 師哲 著

[4]《抗美援朝時引進蘇聯武器及債務問題的真相》 徐焰 著

[5]《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沈志華 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俄烏戰爭期間,法國為何試圖調停?看俄法的歷史關係就能得出答案
從血戰長城,到死守北平殉國,建國後毛主席給其家屬簽署烈士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