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為何難以征服?這場戰役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俄羅斯為何難以征服?這場戰役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作者:乃大有容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它地跨歐亞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東西長為9000公里,橫跨11個時區,南北寬為4000公里,跨越4個氣候帶。


它廣袤無垠的領土,縱橫流淌的大江大河,令人生畏的凍土冰原,幾個世紀以來都是歐陸征服者們的噩夢與墳墓。時間、空間、寒冷、飢餓以及戰鬥民族不屈的精神是對抗入侵者的不二法寶。


不世出的青年才俊

瑞典的查理十二世,不到十六歲就繼承王位的年輕人,是十七、八世紀稱雄歐陸的瑞典瓦薩王朝的第十位君主。在西方軍事史上,他是一位個性特殊,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將。他是一個為戰鬥而生的人,對於戰爭的困難和冒險具有特殊癖好,他對自己擁有著驚人的自信,沒有目標是他不能實現的。


查理十二

始於十七初的瑞典軍事改革,也為查理十二的東征西討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古斯塔夫二世的創新性軍事革命,徵兵制替代了傭兵制,軍隊的編製變得小型化,後勤制度第一次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炮兵第一次成為獨立兵種,並與步兵、騎兵和後勤兵密切配合共同作戰。


1700年11月,查理乘著雪夜率領8000瑞軍奇襲被近四萬俄軍圍困的納爾瓦要塞,大敗俄軍,一戰成名。之後他又在波蘭、薩克森多次擊敗數量處於絕對優勢的敵軍。查理在歐陸颳起了一陣黃色旋風,所到之處無不臣服於他。1707年9月,在經過兩年的周密準備之後,查理十二開啟了他長達三年之久的俄羅斯遠征。


古斯塔夫二世



彼得的野望

查理的敵人,就是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一世是俄羅斯精神的象徵,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的集體性格,無論好與壞,會如此集中這樣一個君王身上,他的血與肉,他的脾氣和天才,他的美德和罪惡,都註定他會成為一個民族的象徵。


彼得大帝在精神方面是一個強弱互見的混合體,他衝動、粗魯、野蠻、缺乏自制力;他易怒多變,有時勇敢、有時怯懦;他信心堅定,不畏懼險阻,完全憑著意志力和殘忍的雷霆手腕,迫使他的臣民勉強接受他的改革。在當政的數十年里,他一直在拓展俄羅斯的疆土和鞏固他的獨裁統治。


十八世紀初,彼得在穩定了和土耳其的關係之後,開始了他的歐陸攻略之旅。他首先擁立薩克斯選侯奧古斯特為波蘭國王,並藉機攫取了大片領土。隨後又借瑞典國王新喪,聯合丹麥、薩克森等強國一起共謀瓜分瑞典帝國。在他眼裡,新即位的查理十二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而已。不過很快,查理十二就用大炮和刺刀讓彼得嘗到了失敗的苦果。


彼得大帝

短短數年,俄羅斯在歐洲的苦心孤詣的成果便付諸東流,彼得和他的俄軍也染上查理恐懼症,在英明神武的瑞典國王面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進軍烏克蘭

1707年秋,查理率領5萬人的部隊,其中步兵2萬、騎兵2.4萬,炮兵及輔助人員7000餘人,自西里西亞出發,向遼闊廣袤的俄羅斯進軍。這是查理一生中所統領的兵力最強大、裝備最精良、後勤補給最充足的部隊。此時查理的威望已經達到了最高峰,除了極個別有戰略智慧的明眼人,全歐洲都預測他可以擊敗沙皇,並在克里姆林宮接受彼得的投降。


由於前期昏招頻出,彼得此時已經變得孤立無援。他曾經提出與查理媾和,並主動給查理去信表降,但是被查理果斷拒絕了。彼得遂只好使用整個俄羅斯來對抗強大的瑞典人。他一面派出騎兵部隊逐次襲擾查理的後方交通線,一面實施堅壁清野策略,將西里西亞至莫斯科道路上的許多村鎮均付諸一炬,同時還著手加強莫斯科的防禦以及克里姆林宮的要塞工事。


查理本人也做好了長久作戰的準備,他深知俄羅斯廣袤無垠的土地會對他本就不多的軍力造成不可避免的消磨。他進入俄羅斯不久,就停止了前進,並在明斯克以北的拉多斯科維奇度過了整個冬天。隨後他制定了兩條戰略,一是經明斯克北上收復波羅的海的失地,並攻佔聖彼得堡;二是南下烏克蘭,並以其為穩固戰略後方,尋機攻擊莫斯科。


最終,烏克蘭豐富物產以及當地土著首領的友善態度起了決定作用,查理選擇了後者。1708年夏,查理率軍經鮑利索夫強渡別列津納河向烏克蘭進軍,一路上與俄軍發生了多次遭遇戰,戰鬥雖均以俄軍的慘敗告終,但俄軍從初期的一觸即潰,慢慢逐漸變得堅強起來,有些戰鬥打的相當精彩。




查理的致命抉擇

1708年6月,查理越過了第聶伯河,並於夏末秋初與彼得的主力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會戰。會戰依然是瑞典軍大獲全勝,但此次會戰讓查理產生了一個錯誤的判斷,即迅速進軍烏克蘭並攻打莫斯科,就可以結束戰爭。


第聶伯河

在此觀念的引導下,查理改變了既定的穩紮穩打戰略,他分兵三路,一路主力由他親自率領即刻深入烏克蘭腹地,繼續尋找彼得迫使其接受決定性的會戰,擊敗之並繼而攻佔莫斯科,一路偏師以基輔、斯摩棱斯克為目標向東北方向進攻,再以留在波蘭的預備部隊為基幹組成一路偏師,進攻聖彼得堡,攻佔沙皇的新首都。


這一戰略看似多路出擊,多點開花,實則違背所有戰爭原則,查理原本不多的兵力更加分散了,原本的增援力量也被透支了。查理對自己過分自信,而對彼得過分輕視了。分兵之後不久,查理就遭到第一個打擊,原本歸順他的烏克蘭當地土著遭遇了彼得的突襲,大量為查理準備補給物資落入俄軍之手,在烏克蘭建立補給基地的計劃也落空了。緊接著他的補給支隊,也遭遇了俄軍的襲擊,部隊和物資均折損大半。


更可怕的是,俄羅斯特有的「冬」將軍如期而至。1710年的冬天,歐洲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寒潮(歷史驚人的重複),這一年波羅的海凍結了,法國的塞納河結了冰,甚至連威尼斯的運河也塞滿了冰塊。由於輕敵,查理的兩個重要過冬基地羅姆內和加迪亞茲還遭受了俄軍騎兵的突襲,大量房屋和過冬物資被燒毀,瑞軍衣食兩缺,凍死凍傷者達5000人之多。


冒著風雪進攻的瑞典士兵



波爾塔瓦的圍攻

1709年2月,在歷經了一個可怕冬天的折磨之後,查理終於等來了春暖花開。嚴寒和俄軍的襲擾,使他損失慘重,補給也快全部消耗完了。查理的首相皮普爾伯爵在寫給自己妻子的信中寫道:「軍隊所處的情況糟糕透頂,可憐程度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但這些在查理看來,根本不值一提,他決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底。


1709年初夏,查理拒絕了麾下將領退回波蘭的勸阻,他決定先發制人,進攻波爾塔瓦。這是一個橫亘在查理進軍道路上的設防要塞。彼得此時也一反常態,他很快將主力集中在波爾塔瓦周邊,準備與查理算總賬。


1709年6月17日,會戰打響。雙方兵力對比是1.25萬對4.5萬,俄軍數量優勢明顯,但瑞典軍早已習慣了以少打多,戰役勝負難料。查理一如既往仍是瑞典軍的取勝之匙,作為一名突擊將軍,他在戰場上獨具慧眼,總能很快找到敵人戰線或陣地上的弱點,並立即以雷霆之力打擊上去。正是由於總能在會戰開始就做出決定性的攻擊,查理總是無往不勝。但在波爾塔瓦,查理失算了。


波爾塔瓦會戰

失算的原因也十分簡單,會戰還未開始,查理腿部就在一次戰前偵查中受了重傷,無法像往常一樣騎馬指揮作戰,在擔架上的他「慧眼」不再。缺少了查理的臨場指揮,瑞典軍失敗的命運就註定了,戰役進程也充分印證了這一觀點。瑞典軍先勝後敗,左右兩翼的騎兵突擊均大獲成功,彼得幾乎要逃離戰場了,但是瑞典中路的步兵突擊毫無章法,徹底失敗了。


歷時五個小時的戰鬥,雙方主將均身先士卒,甘冒矢石,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彼得三次為槍彈擦身而過,查理在擔架上堅持指揮,他的24名隨從和擔架兵,死傷了21個,他自己乘坐的擔架也被炮彈擊碎。經此一役,瑞典侵俄主力幾乎全軍覆滅,查理對俄羅斯的遠征遂成南柯一夢。


波爾塔瓦戰役中俄軍的反擊

波爾塔瓦之後,瑞典和俄羅斯的戰爭又持續了十餘年。到了1721年8月,兩國終於簽訂了《尼斯塔德合約》,結束了第二次大北方戰爭,《尼斯塔德合約》使瑞典喪失了它歐陸霸主的地位,甚至連北歐的統一權都失去了。彼得的帝國版圖從波羅的海延展到了太平洋西北海岸的鄂霍次克海,從北極圈擴展到了裏海上的阿斯塔巴德。歐洲面臨著一個來自東方的巨大威脅。


最後提一下查理的結局,在波爾塔瓦之後他依然輾轉各地展示著他的戰鬥才華。1713年他在土耳其指揮一個不到40人的隊伍向1.2萬敵軍挑戰,居然堅持了八小時之久;1715年他在德意志指揮了著名的施特拉爾松德防禦戰,抵抗俄、丹、普等多國聯軍的圍攻整整一年。


查理十二之死

1716年他回到瑞典,又重整旗鼓組織一支軍隊,幾乎重新奪回整個斯堪的納維亞。直到1718年12月12日,他的戎馬生涯才在挪威的腓特烈斯塔要塞畫上句號,一顆致命的槍彈命中了他的頭部。這就是西方戰史上最為奇怪的青年才俊最後的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武器向來不靠譜的韓國怎樣成為軍售大國的?
怎樣才能突破塹壕防禦?看看一戰中這位沙俄將軍的全新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