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為何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了?

為何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了?

作者:季風

國際關係史上有個十分經典的現象,大危機讓世界走向戰爭。


誠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它的爆發具有著某種必然性。對此,曾經擔任過協約國軍隊總司令的法國元帥福煦早有論斷:「這不是和平!這只是二十年的休戰!」在歐美國家在為《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彈冠相慶的時候,作為軍人的他已經認識到這個條約留下的巨大隱患,並預言下一次世界大戰的必然性。


巴黎和會 ,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

如果不是1929年發源於美國的經濟大蕭條,也許他的預言就會落空,戰爭的爆發會被推遲。但是歷史不容假設,即便沒有維也納的美術落榜生,也會有其他人挑起法西斯的大旗。就像聖胡爾霍死後,佛朗哥成為西班牙法西斯的頭領一樣。


這場大危機確實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所以當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有些人就在擔心世界會不會爆發大戰。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雖然引發了歐債危機等金融災難。但時至今日,世界大戰依然只是人們的擔心而不是現實。


次貸危機中雷曼兄弟破產

世界第一經濟體的美國和作為第二經濟體的中國儘管在近幾年中貿易摩擦不斷,但學界普遍擔心的是新冷戰的爆發,而不是世界大戰的來臨。


世界大戰短期內打不起來,總設計師的論斷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可為什麼打不起來?原因很多。即便是各國的頂級學者也難以給出明確的原因,筆者只能在自己理解的範圍內,大致概括出幾點原因,權當拋磚引玉之論。


首先戰爭形態的改變。以工業革命為分水嶺,戰爭的形態發生了巨大改變。在古代,捲入戰爭的階層與群體十分有限。戰國以前的中國,戰爭只是貴族和所謂國人的事情,與普通人的關係不大。在歐洲,類似的情況從古希臘羅馬延續到中世紀,時間長達數千年。戰爭只是城邦公民、騎士以及貴族領主階層的事情,與廣大的普通民眾沒有什麼關係。


中世紀騎士

工業革命後的世界則完全不同,隨著新型交通的普及,國家的力量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戰爭再也不是特定階層的事情,而是全體居民必須面對的事情。特別是民族主義的盛行,戰爭已然成為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事情。這使得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也更加慘烈。


這些因素在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南北戰爭就有所體現。這場迄今為止,美國本土規模最大的戰爭中,南北雙方的動員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只有1850萬人的北方,動員軍隊260萬,相當於每七個人中就有一人蔘軍。而南方更誇張,總人口550萬的南方白人動員了120萬人蔘軍,相當於每9個人中就有兩個人蔘軍。


到了第一次世界,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一戰後,曾經擔任過東線德軍參謀長的魯登道夫所編著的《總體戰》就高度概括了這一變化:戰爭不再是過去軍人和政府的事情,而是整個國家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是所有人的戰爭。


隨之而來的就是高動員率和對完善工業體系的支持。尤其是後者,現在世界上能夠相對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越來越少。這無疑降低了戰爭爆發的危險。


其次現代戰爭在經濟變得不怎麼合算了。這實際上是戰爭形態演變的結果。古代戰爭可以佔領土地、掠奪資源,最不濟也可以向戰敗國索要高額的賠款。現代社會這些生財之道大多不可取,尤其是賠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對德國的瘋狂壓榨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成為納粹黨能夠上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戰中的法國騎兵

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利用工業品、高精尖產品相對於初級產品的剪刀差可以獲得極高的利潤。與戰爭相比,這種方式在經濟層面上更加高效、成本更低。尤其是掌握科技優勢的大國,採用經濟手段比戰爭手段下過更好。既然如此,戰爭就不再是必選項了。


再就是武器技術的進步。19世紀後期,自動武器等新技術的發展讓戰爭的慘烈程度提升了N個量級。以馬克沁機槍為例,1916年索姆河戰役中,馬克沁機槍和鐵絲網構築的防禦體系讓進攻的協約國軍隊損失慘重。戰役的第一天,英軍為主的進攻部隊傷亡人數就達到了6萬餘人。除了機槍,重型火炮、坦克、化學武器等新武器都讓戰爭傷亡數字直線飆升。


一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法國做了一項統計,當時法國的青壯年男性陣亡率接近25%。到了二戰,坦克技術的進步,飛機的成熟使得戰爭不再有明顯的前方與後方。由此造成的平民傷亡也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

一戰中的德軍士兵,他們圍繞著一挺馬克沁機槍


被毒氣傷到眼睛的英軍士兵撤離戰場

核武器的發明更令戰爭開始具有毀天滅地的巨大威力。冷戰高峰時期,蘇聯和美國擁有的核武器數量足以毀滅地球數次。武器技術的進步讓戰爭的破壞力呈指數式增加,一旦核戰爭爆發,將不會再有任何意義上的贏家。因此,各方勢力竭力避免核戰爭的爆發。只要擁有核武器的幾個大國不捲入,戰爭只能是中小國家的小打小鬧,亦或是大國之間的代理人戰爭。世界大戰爆發的概率因此變得極低極低。


除了上面三個原因外,筆者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歷史的教訓。尤其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和後起之秀德國之間兩次戰爭的慘烈教訓讓之後的大國在發起戰爭前不得不慎重考慮。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英帝國儘管在科技和工業實力上已經落後於德國,但憑藉著遼闊的殖民地,在綜合國力上依然是世界第一的存在。英國的金融霸權、海上霸權依然是其他國家難以撼動的存在。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指揮棒,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科技實力更是碾壓群雄的存在。


彼時的美國雖然擁有著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名號,在科技、軍事等領域上依然是一個小透明的存在。西奧多·羅斯福全力打造的大白艦隊在不列顛的眼中完全就是笑話。大不列顛的眼中只有德意志這個對手。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為首的協約國和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迎頭相撞。結果是兩敗俱傷。


索姆河戰役中的英軍

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變成債務國,幾百年殖民掠奪的財富化為烏有。好在自治領依然是不列顛的蓄水池,金融霸權在自治領和殖民地的雙重背書下依然穩健。


德國人自從統一以來積累的財富也是煙消雲散,本就不多的殖民地全部失去,許多歷史悠久的普魯士軍團被迫解散。不過義務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還在,德國依舊有希望。


接下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輸掉了最後的體面,逐漸淪為昔日小弟美國的小跟班。德國人的科技精英也被美蘇等國洗劫一空,回形針計劃就是在其中最成功的。

身穿美軍制服的錢學森,他曾經參與過回形針計劃

這些慘痛的教訓讓當今世界的大國不得不注意,誰也不想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好事。畢竟戰爭中得到利益的是某些利益團體,而普通人只會失去很多,甚至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蘇聯國土防空軍是啥特殊軍種?為何又被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