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俄」建立後,為何要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

「蘇俄」建立後,為何要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

1703年起,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匯入波羅的海的河口處開始建設一座新城,這就是聖彼得堡。自1712年起,這座新興的海濱城市取代舊都莫斯科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新首都。

而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也正是在聖彼得堡開啟了俄國乃至世界歷史全新的篇章。然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卻在短短數月之後的1918年3月12日,就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了莫斯科。從此莫斯科重新作為俄羅斯的首都一直延續至今。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得當時百廢待興的蘇俄要急於遷都呢?

上圖_ 1744年的聖彼得堡地圖

  • 從地緣政治因素來說,定都莫斯科比聖彼得堡更有安全保障

一般來說,古往今來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出於安全因素的考量,都很少有定都沿海城市的(即使強大如美國也將首都定為華盛頓還非沿海城市紐約)。不過當年的彼得一世似乎是例外,為了便於對外擴張以及更好向西歐先進國家學習,加強經貿往來,這位「大帝」(羅曼諾夫王朝時期只有兩位沙皇有「大帝」稱號,另一位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毅然另闢蹊徑,在聖彼得堡定都,頗有些俄版「天子守國門」的味道。

在隨後的歷史時期里,俄國的國力與日俱增,實力空前強大,尤其是波羅的海沿岸的芬蘭以及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等眾多國家都被俄國吞併,使得這座濱海首都有了較為可靠的戰略緩衝和縱深,也並未受到實質上的威脅。

上圖_ 一戰中的俄軍

然而一戰爆發後,俄國作為「帝國主義國家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敗仗不斷,損失越來越大。「十月革命」後,為了儘快退出戰爭,為革命全面勝利贏得時間,蘇俄與德國單方面簽訂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約》,不少波羅的海沿岸土地一度被德國佔領,而芬蘭也於1917年12月宣布獨立。這樣聖彼得堡就失去了以往的屏障和緩衝,直接暴露在邊境線上,而且面臨著陸海兩個方面的直接威脅,因此根本無法得到安全保障。

而相比之下,深居俄羅斯歐洲部分內陸中心,距離聖彼得堡700公里之久的莫斯科,因其深遠廣闊的戰略縱深,安全性大大得到保障和加強,因此從地緣因素角度來說,蘇俄遷都莫斯科也是順理成章之舉。

上圖_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1818年4月29日-1881年3月13日)

  • 定都莫斯科可以讓新生的蘇俄政權更好加強對其內陸領土的控制力

對於俄羅斯這樣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龐然大物來說(曾經一度北美洲阿拉斯加也是其領土,不過被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無比「短視」的賣給了美國人),即使是其傳統核心東歐區域也有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國土,而聖彼得堡作為首都來說,未免顯得偏安一隅,對全國的掌控性不足。

尤其蘇俄政權剛剛誕生之際,統治基礎薄弱,還存在著相當大的脆弱性。相比之下,遷都莫斯科可以使政治中心與地理中心相吻合(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來說,莫斯科處於中心位置),有利於蘇俄加強對其廣闊國土尤其是歐洲部分的掌控與管理力度,從而強化政權的穩定性。

上圖_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

  • 有助於蘇俄政權加強內陸地區的開發建設和經濟發展

十月革命後,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與西方緊密聯繫的西部領土處於德國的軍事威脅之下。而一戰結束後,對新生蘇俄社會主義政權百般敵視的美、英、法等西方列強又勾連俄羅斯境內的反動勢力,組織干涉軍進行軍事侵略和經濟封鎖。因此,作為「面向西方的窗口」的聖彼得堡迅速成為國防前沿,「窗口」作用更是無從談起。

在一度與西方聯繫發展無望的情況下,蘇俄政權另起爐灶,以新都莫斯科為核心,積極在內陸地區進行經濟、交通建設。以莫斯科為核心的大首都圈建設很快就取得了巨大成效,不僅建設成為有多條鐵路和運河為動脈的交通樞紐,更是成為全俄最大的工業基地之一。

上圖_ 俄羅斯帝國,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

  • 有效的避開「多事之地」,樹立新生政權的「正統性」

雖然羅曼諾夫王朝已被推翻,但其長達300餘年的統治影響力依然存在,作為曾經的首都,聖彼得堡的保皇勢力更是蠢蠢欲動,一心想在西方列強的支持下進行復辟。除此以外,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等等反對派組織也是聞風欲動。可以說,聖彼得堡當時的形勢極為複雜嚴峻,處於典型的「多事之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定都莫斯科,無疑將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隱患,這對於新生的蘇俄政權是極其不利的。而莫斯科遠在千里之外,且局勢較為穩定,確實比聖彼得堡要可靠得多。

而莫斯科作為俄國首都的歷史要遠早於聖彼得堡,可以追溯至15世紀中期(當時羅曼諾夫王朝還遠未建立)。即使在遷都聖彼得堡之後,莫斯科依然一直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拿破崙遠征俄國的主要目標就是莫斯科而非聖彼得堡),蘇俄政權遷都莫斯科,其實也是向全國乃至世界宣告其政權正式回歸了俄國傳統,也是樹立了新政權的「正統性」。

上圖_ 1812年拿破崙侵俄戰爭

  • 遷都影響,百年猶在

遷都莫斯科後的新生蘇俄政權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政治、軍事、經濟鬥爭,終於在外有列強入侵、內有叛亂頻出的不利局面下自立更生,並逐漸恢復元氣並發展強大,重新回歸歐洲乃至世界強國之列,到了1937年,蘇聯(於1922年12月底正式成立)已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大國,而這距離「十月革命」才不過20年時間。

1941年12月偉大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猖獗一時的德國法西斯軍隊長驅直入,很快就包圍了已改名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1924年為紀念列寧易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恢復原名),在長達近3年之久的圍城期間(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有超過100萬以上的蘇聯軍民犧牲,其中很多是飢餓而亡。而莫斯科卻由於廣闊的戰略縱深,使得德國軍隊推進至莫斯科郊外已成強弩之末,再加上蘇聯軍隊的頑強抵抗,德軍很快就慘敗撤軍,其佔領蘇聯首都的計劃也宣告破產。兩座城市,在二戰中的不同處境也印證著當年列寧等領導人遷都的正確性和前瞻性。

上圖_ 列寧格勒戰役形勢圖

而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原屬於蘇聯的波羅的海三國紛紛獨立並倒向西方,聖彼得堡再次失去了屏障,尤其是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之後,美西方國家加強了對俄的軍事部署,使得聖彼得堡再次成為國防前沿而面臨著嚴重的威脅。而莫斯科相對安全穩定的環境,也使得總統普京可以繼續從容不迫的在5月9日舉行一年一度的「衛國戰爭勝利日閱兵」。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千年俄羅斯的世紀輪迴》 智仁著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衛公兵法》?為何李靖能成為,堪比霍去病岳飛的戰術大師
金門炮戰時期,為何解放軍空軍,能打敗裝備美國飛機的國軍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