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倭和北虜:大漠有胡虜,江南有倭寇,這是嘉靖的「冰火兩重天」

南倭和北虜:大漠有胡虜,江南有倭寇,這是嘉靖的「冰火兩重天」

《斬明》——用人之得失,用權之道路,為你描繪大明王朝的權謀長卷(27)

上一章:黑夜與黎明:滑稽的兵變,蟄伏的敵人,以及掛機擺爛的大明皇帝

(楊廷和 畫像)

浮躁,我指的是歷史之浮躁。

從明代的史料來看的話,當時的社會風氣也難免有些浮躁。

別的不說,之前大禮儀之爭的時候,楊廷和與毛澄就公然在朝堂上放出話來:


《明史》:有異議者即姦邪,當斬!

誰敢反對我們的意見,直接斬首處理。

楊廷和當時是內閣首輔,而毛澄是禮部尚書,這樣級別的大臣,說出來的話卻跟社會人別無二致。

而當朱厚熜的支持者張璁和桂萼站出來的時候,這幫素來講究仁義禮智信的大臣們居然「眾洶洶,欲撲殺之」,意思是既然張璁和桂萼不懂事兒,非要跟咱們對著干,那咱們直接把他倆給殺了不就得了。

身為大臣,身為六卿之一,身為首輔,他們的這些言行,可以說是斯文掃地了。

大臣們尚且這麼心浮氣躁,普通百姓的心態恐怕也好不到哪兒去。

普通百姓們的心態不好,邊關士卒們的心態則更暴躁了。

在整個明代社會浮躁的大環境下,一旦有任何的風吹草動能影響到利益人的利益,他們就會立刻結成一體,伺機而動。

(蒙古諸部)

蒙古人的多次南下,已經對明朝邊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張文錦那樣的地方領導花樣作死,嘩變就是遲早的事兒了。

高手過招,最忌心浮氣躁,然而,就算不是高手,在過招的時候,最好也要有一個寧靜的心。

我聽說那時節駐防北疆的士卒們時常唱起一首思念家鄉的歌謠。

儘管他們的家鄉在不同的地方,但他們卻能在同一首歌中找到自己想要回去的地方。

那歌謠的曲調是古老的,節拍是悠長的,歌聲聽起來悲愴滄桑,在漫天風沙的大漠上,這歌聲好像垂暮之年的老人,緩緩地在地上爬行,黃沙因歌聲而起伏,空氣因歌聲而凝固。

當然了,除了心理因素,影響兵變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問題。

我們知道,明王朝施行屯田制,也就是朝廷允許百姓自由開墾荒地,土地歸個人所有,農民只需要根據擁有土地的數量上繳相應的賦稅就可以了。

當然了,一般如果施行屯田制度,那就是把農民和士卒都囊括在內,邊關如果沒有戰事,每一個士兵也要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積極開墾荒地,甚至以此為謀生手段和生存的基本保障。

制度是好制度,但問題在於,從古至今,人們對於土地財富的渴求實在是強烈的。

屯田制的基礎是耕地,沒有耕地,一切就無從談起。

然而,無論是現有的耕地,還是開墾出來的荒地,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被分配到農民和士卒的手裡,而是會被朝廷里的權貴所搶佔,要麼就是劃入皇莊,歸到皇帝的私產當中。

(屯田制)

《明史》中曾經記載,宣德六年,公元1432年,山西巡按御史張勖向朝廷上疏:大同屯田多為豪右佔據,意思是我到山西大同府去視察,發現當地的民田軍田基本上都被富戶搶佔了,普通人根本沒有地可以種,而到嘉靖初年,這種情況已經愈演愈烈,均田制在當地已經被破壞殆盡,正式成為了一紙空文。

嘉靖年間的大同最高行政長官張文錦「報納官草,累軍採運,侵佔莊田,役軍耕種」,虛報產量和畝數,夥同權貴侵佔田地,還要求手下的軍士無償為富戶種地,這種殘酷剝削的方式不僅僅是把士卒們推上絕路,同時也在為自己挖坑。

因為,一切來自於土地的東西,都將會回歸於土地。

張文錦如此執著地在土地上撈錢營私,最終他也將會被奉獻給土地。

當然了,說來說去,士兵嘩變只不過是小事件,而小事件背後的大事件,其實是明王朝邊防問題,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北虜」。

本朝自開國以來,一直以天朝上邦自居,喜歡故土自封,不願意外出探索,所以明朝對蒙古勢力的實際情況並不了解,一直處在一個朦朧的輪廓概念里。

朝廷的意見在這樣的輪廓中得不到統一,也下不了決定,今天皇帝認為冤家宜解不宜結,應該尋求和平外交的方法,給蒙古封貢,只要能讓他們老老實實的在大漠里啃沙子,花點錢也無所謂。

但過了幾天,皇帝又會覺得,區區北元,區區韃靼瓦剌兀良哈,跟他們和談實在是太憋屈了,既然要揚我大明國威,就應該驅逐他們,就應該將強硬的態度貫徹到底。

所以終明一世,是封貢也封不徹底,驅逐也驅不利索,一直處在左右搖擺的狀態里。

(北征)

《孫子兵法》中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說,打仗最高級的手段,是謀略之間的對抗,其次是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兩國爭端的問題。

再次,是軍隊,士卒之間的對抗,最次,才是攻打別人的城池。

然而,嘉靖初年的大明軍隊已經處於守勢,攻城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不現實的了。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北元施行國體制度,他們選擇了在茫茫大漠中游牧,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所謂北元政權,其實更像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東西,本質上,他們是沒有城池的,你想攻打,你也沒地方去。

人常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那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進攻的成本是遠遠低於防守的。

大明放棄了風險進攻,選擇了穩定防守,那就代表朝廷要花很多很多錢來養活軍隊。


《明臣奏議》:宣大二鎮共有官軍一十四萬,延寧二鎮又設有官軍七萬,歲費糧儲數百萬計。

大明陳兵邊塞,每年耗費巨大,大同,宣府有十四萬士卒,延寧二鎮又有七萬兵,這二十多萬兵馬,每年消耗的糧草,多達百萬石。

以前有屯田制,軍隊尚且能自給自足,但現在屯田制度沒落,土地都成了權貴們的私產,朝廷說搞開源節流,但光見節流不見開源,除了大量壓低緊縮軍費開支之外,幾乎沒有一點別的辦法。

(庚戌之變)

朝廷主動防守,軍隊待遇太差,士卒人心渙散,長官不負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北虜的問題更是得不到徹底的解決,以至於到嘉靖中後期竟然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庚戌之變」,(以後會講到),所以終嘉靖皇帝一朝,北虜的問題始終存在,歷歷在目,如鯁在喉。

北方啊北方,那裡原本是大明王朝歷代帝王們去刷經驗,刷軍功的地方。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明皇帝的血液里被注入了懶惰的基因,他們不再渴望外界,不再想要把頭探出紫禁城,而是紛紛把自己變成了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

看不到大漠緩緩升起的孤煙,也見不到長河落日的雄渾和氣魄。

風靜靜地吹,吹動黃沙,吹動破敗的荒草,紫禁城風中的味道傳來一陣苦咸。

那是什麼味道?

說完了北虜,我們再來聊一聊南倭。

提到南倭,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那個撮爾小國,日本。

(幕府)

日本的封建等級制度,是天皇最大,天皇往下是幕府,幕府的最高領導人,叫做將軍。

天皇雖然名義上是權力頂峰,但有時候也會被強勢的幕府將軍所鉗制。

幕府將軍再往下,是大名。

這個大名,我們可以理解成擁有大量土地,並且擁有武裝的莊園主。

大名再往下,是家臣,家臣再往下,是武士。

從公元1467年往後推十年,日本國內發生了一場十分嚴重的封建領主(大名)之間的混戰,這場混戰呢,叫做應仁之亂。

在這樣的大動蕩和大混亂之下,天皇和幕府將軍的實權不再,成了虛有其名的擺設,各地大名們反而趁著戰亂割據土地,補充實力,從而大撈特撈,成為了稱霸日本的新勢力。

這些稱霸日本的大名中,有兩個最為強大的,一個叫做細川氏,一個叫做大內氏。

兩家大名的實力急劇膨脹,可以說已經根本不把幕府和天皇放在眼裡,所以他們不顧幕府之前制定的對外貿易流程,居然紛紛自行派出船隻,趕往明朝進行貿易。

(海上貿易)

以前對明朝的貿易,是由幕府來組織的,哪家大名能去,去多少條船,帶多少貨,都是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定的。

但現在,幕府式微,已經無力掌控全局,所以只能任由大名們胡搞。

於是,大內氏派出了兩條船,細川氏則派出了一條船,由日本和尚了庵桂梧擔任正使,一群人興高采烈地就奔著大明來了。

不過,大名細川氏心中另有小九九,他認為既然大內氏派出了兩條船,那麼細川氏也要講排面,也應該派出兩條船,所以在大部隊出發之前,他就單獨又派出了一條船隻,由使者宋素卿假使,搶先一步抵達大明。

水,是溫潤的水,江河湖海,是平靜的江河湖海。

大雁和落日的餘暉一齊飛向了遠方,海水和天空彷彿連到了一起。

在一派夕暉脈脈水悠悠中,這四艘來中國的小船,正在,奮力遠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嘉慶:比康熙仁慈,比雍正勤勉,比乾隆節約,為啥成了個失敗者?
文官的覺悟:明王朝的顏色不是黑,也不是白,而是一道精緻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