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日本天皇無實權,只是「背鍋」嗎?發動侵華戰爭他是罪魁禍首

二戰日本天皇無實權,只是「背鍋」嗎?發動侵華戰爭他是罪魁禍首

1945年9月27日,裕仁天皇偷偷拜會了人在東京的麥克阿瑟。在第二天的報紙上公布了一張照片,麥克阿瑟穿著隨意背著手。一旁的裕仁天皇筆直站在那裡,這張照片非常形象的展示出了此後80年日美之間的關係。

在這次會晤中,裕仁天皇說了一句話:「我對所有政治與軍事決定負責,本人任由盟軍處置。」對於一般人來說,這句話看起來沒什麼。日本天皇作為國家最高元首,承擔戰敗一切責任是應該的。

但從另外一方面考慮,日本天皇長期沒有實權。無論是幕府時代還是君主立憲時期。很多人都會認為真正的責任在日本軍部以及歷任內閣。但如果深究就會發現,裕仁根本就不是背鍋的。無論是侵華戰爭還是太平洋戰爭,裕仁都是直接參与者。畢竟整個日本軍政大權牢牢掌控在他手裡。

上圖_ 麥克阿瑟在1945年9月27日在東京美國大使館與裕仁天皇首次會面

雖然明治維新的一個標誌就是天皇在法律上擁有了整個國家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大權。但整個日本的政治與軍事權仍然掌握在長州藩與薩摩藩手裡。原因很簡單,所謂的倒幕運動本身就是這兩個藩作為主力發起的。明治天皇終其一生都沒有真正獲得權力,掌握日本大權的是山縣有朋以及他的長州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明治天皇的兒子大正天皇那裡。

大正天皇的情況比明治天皇更加糟糕。明治天皇畢竟有個人威望,還能在長州藩與薩摩藩之間玩平衡術。但是大正天皇長期生病,這讓整個日本皇室舉步維艱。日本經曆日俄戰爭之後,經濟凋敝、民生艱難。此時日本陸軍也就是長州藩提議擴充兩個師團繼續擴大在中國的利益,但時任首相的西園寺公望拒絕了。理由就是日本財政支撐不起。但海軍也就是薩摩藩提出的「八八艦隊」計劃得到了西園寺公望的首肯。這就讓陸軍很難堪,於是發動政變。政變結果就是西園寺公望下台。

可見,到了大正天皇時期,日本政局完全失控。縱觀整個大正時期,內閣走馬燈一樣。畢竟權力掌握在明治元老手裡,自己和自己的祖宗沒啥區別。

上圖_ 1902年的裕仁

這樣的情況在裕仁時期徹底發生變化。裕仁於1901年4月29日出生,名字出自《尚書》。1908年四月,裕仁被送入皇家學校。1914年裕仁進入皇家御學問所,他後來的親信班底全在這所學校里。這所學校總共就六人上學,除了裕仁外有永積寅彥等人。其中永積寅彥在明治天皇去世後負責讀祭詞。裕仁第一步掌控日本政權就是從選太子妃開始的。

日本皇室所有的皇后都是大化革新功臣的後裔。大化革新是公元646年的事情,這些功臣後裔早已經失去了權力。之所以皇室還能維持這一制度,本質上是因為天皇本身也沒有什麼權力。但是裕仁不這麼想,他沒有像他的父親大正和明治一樣,而是娶了久彌宮良子。

久彌宮良子跟大化革新沒有一點關係,他的父親久邇宮邦彥王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創始人。他還有個學生叫山本五十六。久彌宮良子的母親是島津俔子,這也絕對不是一個一般人。島津這個姓大家都清楚,他背後就是掌控日本海軍的薩摩藩。這一番舉動讓長州藩的山縣有朋倍感壓力,甚至造謠說島津家族有遺傳病。

上圖_ 大正天皇嘉仁(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

這就是裕仁第一次挑戰日本最高權力。薩摩藩在山縣有朋執掌大權之後一直受到排擠,也想趁此機會搶奪權力。薩摩藩聯繫了黑龍會碰瓷山縣有朋,還派出警察「保護」山縣有朋的安全。雖然山縣有朋趕走了警察,但大正天皇還是拍板定久彌宮良子為自己兒媳婦。

此次事件之後,山縣有朋也因為輿論壓力被撤職。原因也很簡單,天皇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神權還是有的。日本雖然已經步入近代社會,但天皇至高無上的神權不容侵犯。如果是「世俗」之事,山縣有朋這些大臣有權力干涉。但皇家結親屬於天皇自古以來擁有的神權,山縣有朋犯了眾怒。結果自然是要受到日本民眾的聲討。日本政客以及薩摩藩趁此機會大舉攻伐,山縣有朋辭去一切職務。第二年山縣有朋鬱鬱而終,長州藩一家獨大的局面改變。

上圖_ 山縣有朋(~—1922年),日本第3任、第9任首相

把薩摩藩拉攏過來還不夠。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國家大政被長州藩和薩摩藩把持。薩摩藩代表著海軍,長州藩則把控著陸軍。想要在未來執政之時掌控日本大權,需要把陸軍拉攏過來。1920年裕仁派他的叔叔東久邇稔彥親王去歐洲結交青壯派軍官。機會就在裕仁結婚當年來了。

1921年3月裕仁留學歐洲。表面上裕仁的任務是結識歐洲貴族,暗地裡裕仁還要拉攏陸軍中下軍官。1921年7月6日裕仁在法國接見了這批青壯派軍官。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平民出身且不是長州藩人。以土肥原賢二為例,他的父親不過是一名少佐。土肥原賢二的同窗岡村寧次等都出現在這次會晤中。這些中下軍官本來出頭無望,但有裕仁給他們撐腰,個個都對權力充滿了慾望。10月27日這些軍官在德國一家溫泉旅館會面,密謀如何扳倒山縣有朋。還沒等他們動手,山縣有朋自己就先去世了。

上圖_ 西園寺公望(1849年-1940年),第12任、14任日本首相

裕仁在1921年底回國後就鑽營另外一件事,就是如何獲得政界的支持。此時金融危機還沒有爆發,日本還處於正常發展階段。日本政界能夠降服三菱、三井這些財閥,又能控制媒體的只有西園寺公望一家。裕仁給了西園寺公望親信組閣的機會。西園寺一族也反長州藩,剛好被裕仁利用了起來。通過拉攏薩摩藩、西園寺一族,裕仁基本可以與長州藩分庭抗禮。最後一擊就是1924年的大裁軍。

1923年日本發生了關東大地震,整個日本民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裕仁在12月27日又遭遇刺殺,雖然刺客一口咬定自己沒有後台。但整個朝野都把矛頭指向了長州藩。裕仁趁這個機會以國家財政困難為由開始大規模裁軍。把控陸軍的長州藩成為了重點照顧對象。負責裁軍的宇垣一成一口氣裁掉了八萬人。這其中包括了大量高級軍官。

在搞完這一出之後,軍刀組等青壯派軍官掌握實權。這也是日本下克上風氣的由來。這些青壯派背後是裕仁撐腰。這裡面包括了後來臭名昭著的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岡村寧次、河本大作、板恆征四郎等人。每一個手裡都沾滿了鮮血。

上圖_ 永田鐵山(1884年1月14日——1935年8月12日),日本陸軍中將。日本長野縣人

日本軍國化道路在這批少壯派掌權後得到了強化。這些少壯派的領袖就是永田鐵山,是三羽鳥之首。他將忠君愛國、皇道神權、軍國主義一系列思想傳授給青壯派軍官。1926年永田鐵山出任動員課課長,將德國的動員體制全面在日本實施。在永田鐵山的操作下,整個日本迅速軍國主義化。

直到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日本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徹底走上法西斯道路。日本少壯派、海軍全部都是裕仁的人,只有關東軍還是長州藩控制。雖然根據日本的體制,裕仁不可能每件事都親自過問。但日本發動二戰的每一項罪責都與裕仁有直接關係。當裕仁前往麥克阿瑟的住所承認錯誤時,他絕對不是無辜的。

作者:竹江映月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日本學刊》《裕仁天皇獨白錄》《天皇制與近代日本政治》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二戰時印度並未被日軍侵佔,卻為何出現了投靠日本的偽政府和偽軍
日軍進攻、國民黨封鎖、災害多,太行革命根據地如何打破財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