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宛國殺漢使,你是漢武帝,會遠征嗎?

大宛國殺漢使,你是漢武帝,會遠征嗎?

漢朝與烏孫聯姻後,除匈奴外,四夷無不賓服。派往西域的使者相望於道,使團多則數百人,少則百餘人。西域諸國人口普遍不多,除了烏孫、康居、大宛、大夏這幾個大國人口有數十萬,其他幾十個國家大多只有幾萬甚至幾千人,最少的千人都不到。


漢朝使團帶著金幣帛直數千巨萬,朝廷對來訪的西域諸國使團,也散財帛賞賜,以示漢之富足。武帝巡行郡國,也不忘帶上這些西域客人,專走人煙稠密的地方炫富,四處兜風耍寶,沿途行賞賜,觀奇戲怪物,游酒池肉林。諸國來使遍觀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武帝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外國使臣越是驚駭漢朝之富足,武帝越開心,當然這樣對漢朝國力消耗也是比較大的。

此時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發生了朝野震驚的事件,大宛國居然攻殺漢朝使臣壯士車令。

大宛國,地處費爾干納盆地、錫爾河流域,氣候宜人、河道縱橫、土壤肥沃,物產豐富。


錫爾河古稱葯殺水、葉河,發源於天山山脈,分南北兩源頭,北源為納倫河,南源為卡拉河。錫爾河平均水量約1180 立方米/秒,全長約2256千米,流經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三個國家。

費爾干納盆地緯度約為北緯39.5度至42度,盆地東西最長約310公里,南北最寬約110公里,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

費爾干納盆地群山環繞,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庫拉明山、費爾干納山脈、阿賴山脈,只有西側有個狹窄出口。納倫河自東往西從庫拉明山與費爾干納山之間沖入盆地,與卡拉河匯流後稱為錫爾河。盆地河道縱橫,多條河流注入錫爾河,適合發展農業,也適宜居住。

如今費爾干納盆地面積是我國重慶市的1/4強,人口則超過1400萬,接近重慶的一半,儼然國際大都市,是中亞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


大宛國地處費爾干納盆地,東北是烏孫,西邊是康居(哈薩克南部),西南通安息(伊朗)、條支(敘利亞),南通大夏(阿富汗北部)、身毒(印度)。大宛國恰好處在漢朝通往西方的十字路口上,因而商隊絡繹,經濟繁榮。

大宛國有6萬戶,30萬人,控弦6萬騎,大致是一戶一騎兵。大宛人眼窩深陷,多留有鬍鬚,擅長買賣,愛財。

大宛人是塞人,源自伊朗高原北部,活躍於整個中亞。大宛民俗與大月氏、安息同,兼顧中原、羌族、希臘等特性。大月氏是河西走廊遷過去的,當時在大宛南方噴赤河流域建立大夏。安息在伊朗高原,屬波斯文化圈。此前亞歷山大從愛琴海打到中亞,大宛也有一些希臘的習俗,女性的地位比較高。


大宛人築城,與希臘的海邊城不同,大宛人主要依山勢而建城。大宛有七十幾座城邑,城郭宮室似中原,多分布在盆地南北山麓地帶,中間平原曠野用來牧羊和耕種。大宛雖然城邑像中原,但採用的是希臘的城邦制,都城為貴山,另有貳師、郁成等大城,各有城主,即諸侯王。大宛人對走出盆地擴張興趣不大,但遭遇外敵時,各城邑立刻結成城邦,一致對外。

大宛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游牧民族,而是農耕和游牧相結合。農作物除了以粟為食,還有葡萄、苜蓿等,葡萄用以釀酒,大宛人多嗜酒,苜蓿用以飼馬,大宛馬嗜苜蓿。


大宛國盛產汗血寶馬,大宛馬激烈奔跑之後,前肩以及臀部、背部都會出汗如血,因此得名「汗血馬」。

匈奴戰馬個頭雖矮小,但上山下阪,出入澗溪,載著主人燒殺搶掠。因此漢朝初期很在意戰馬的質量,漢武帝更是對優質馬種孜孜以求。暴利長從敦煌來,獻上一匹好馬,武帝隆重賜名「太乙天馬」。張騫從西域歸來,獻上烏孫國的良馬,武帝又把「太乙天馬」扔到一邊,改封烏孫馬為「天馬」。


張騫告訴漢武帝,烏孫旁邊的大宛國,出產的馬更神奇,汗流如血,傳說是天馬在凡間的後代,其中貳師城的汗血馬最威武,高首長頸、神駿非凡,能日行千里。漢武帝又把烏孫馬改名「西極」,派出使團,攜帶「數千巨萬」的財物,前去大宛求取天馬。

隨著朝廷對天馬無休止的索取,大宛開始產生疑慮,畢竟漢朝這些金銀財貨看多了,也不再稀罕。貳師城有善馬者,藏匿不肯與漢使,不管漢人出多高的價也不給。

整個西域世界對中原的態度,在匈奴的干預下,不再盲目崇拜,甚至紛紛轉而刁難、虐待漢使。儘管西域來使備受漢朝優待,但漢使在西域卻四處碰壁,衣食住行得不到款待。以至擁強漢之節,餒山谷之間,乞食無所得,一些國家甚至明火執仗的起來打劫使團。


西域諸國有一些共識,便是漢距我遠,胡距我近。漢使常數百人來,死者過半,安能遣大軍乎?西域諸國的意思是,如果要在漢朝與匈奴之間得罪一個,那隻能是漢朝,因為漢朝距離遠,人傻錢多,不可能派大軍來。反而是匈奴就在卧榻之側,來去如風,其打擊能力迅速而有力,威懾十足。

漢朝使臣往往帶著財帛賞賜而來,要求西域諸國的國王,像臣子一樣跪拜接旨領賞,張騫與烏孫昆彌初次見面禮,就讓人家一把年紀的老昆彌下拜。而且漢朝使團人數多,吃喝拉撒需要各國供應,時間一久,各國都不厭其煩,大宛更不願用天馬向漢朝換一堆不實用的寶器。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漢武帝命壯士車令(車府令,官職七品)帶著上林苑工匠鑄造的金馬和黃金千斤,前往大宛國,求取汗血馬。車令負責宮中車輛管理和出行隨駕,甚至親自為皇帝駕御,非皇帝絕對信任的腹心近臣不能擔當,還記得趙高嗎,就是秦始皇時期的中車府令。


漢朝太僕(九卿之一,官職二品)掌管車馬交通,旗下奉車都尉(官職四品)掌管皇帝車馬,駙馬都尉(官職四品)另有一組副車,再往下有多位車府令(官職七品),各掌管一組車馬。武帝巡遊天下,奉車都尉或駙馬都尉負責安排車馬,大致由各車府令及所部人馬輪流執勤。

壯士車令的壯士,是這一組車馬的名稱,每個車令都有一個名稱,比如龍營、虎營、熊營等,或者理解為阿拉伯數字即可。壯士車令親自到大宛來選馬,回去後要用這些天馬給武帝駕車,皇帝一高興,肯定陞官快。

壯士車令到了大宛都城貴山城,向大宛王毋寡傳達漢武帝之言。呈上了大漢鑄造的金馬,擺鋪下黃澄澄的千金。


大宛與希臘相似,是城邦國家,大宛王所在的貴山城位於費爾干納盆地北部,貳師城在南部,二者是聯盟而非從屬關係,貴山的大宛王只是這個地區塞人的首領。

大宛王召集貴山各部落首領會議,結果大多數人都認為不該去麻煩貳師人,用汗血馬交換金馬。大宛人認為,漢朝距離遙遠,能過鹽澤(羅布泊)就已然不易,一路缺水草,還有匈奴侵擾,漢朝使臣數百人,到大宛往往不到一半,漢朝沒有實力派大軍威脅大宛。

會議可以總結成一句話:「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

大宛王毋寡眼神從未離開金馬,嘴上卻對壯士車令道:「汗血馬乃大宛國寶,請漢使回吧。」

壯士車令給天子駕車,如果沒有帶回天馬,不只是面子問題,腦袋可能都不保。何況大宛國的人口約是漢朝一個郡的規模,大宛王也就是一個郡太守的級別,車令本來就對大宛人開關門會議感到羞辱,因此衝冠眥裂。

車令一口一個「賊」,痛罵宛國君臣,一邊取出鐵錐,當國王的面,把金馬戳成碎屑,連同千金攜之而去。

車令當場爆錘禮品,發泄憤怒,對大宛人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大。

大宛君臣當面敢怒不敢言,等車令一走,紛紛罵道:漢使藐視我國,欺人太甚,必須設計懲治,方出此氣。

眾人又開了一個會,決定以大宛王毋寡的名義派人到東邊的郁成國,授意郁成王派兵在必經之路上攻殺車令一行。

大宛國的城邦當中,郁成王是最煩漢使的,因為郁成處在大宛國與疏勒的必經之路上。漢使每次路過郁成回去,不但吃喝用度,還要滿載而走,因為從郁成到疏勒數百里,很難取得像樣的補給。郁成接到大宛王通知,便派出千人騎兵,在必經之道上堵截漢使車隊。

於是壯士車令魂喪郁成,金馬和黃金千斤都擺到了郁成王的石桌上。

大宛不做則已,既然動手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急告西域蔥嶺以東各國,一起封鎖西域南北兩道。沒想到大宛一呼百應,蔥嶺以東各國見到漢使就殺,連帶身毒(印度)的訪漢使團也遭池魚之殃,死得莫名其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遼西走廊,對明朝和清朝意味著什麼?
安祿山起兵,如何利用華北平原的地理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