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在中國從南向北統一為什麼難?這三次失敗的北伐就是經典例證

在中國從南向北統一為什麼難?這三次失敗的北伐就是經典例證

作者:教皇史昂大人

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中,地處南方的中原政權一直把北伐視為旗幟和正統的象徵,而且不惜代價進行。而在南方政權的多次北伐中,尤其以宋文帝劉義隆的元嘉北伐最為有名,結果卻是一次不如一次。


元嘉元年(424),劉義隆即位,史稱宋文帝。在經歷了穩定局勢的幾年後,到元嘉六年(429)開始,宋文帝向北魏派出使者,希望索回之前被北魏佔領的河南地區,遭到了北魏太武帝拒絕。


次年(430),劉義隆以到彥之為帥,率兵五萬北伐。北魏採取了先守後攻的辦法,宋軍很快佔領了河南,並分兵把守黃河防線。但是從當年秋季開始,魏軍大舉反攻。到元嘉八年二月,魏軍已經完全又奪回了原來的河南地區。宋軍主力大敗,增援的檀道濟部雖頗多斬獲,但糧草不濟,也被迫撤軍。第一次北伐失敗。


第一次失敗之後,劉義隆歷經近二十年時間的勵精圖治,國力已經有所恢復,執意發動第二次更大規模的北伐。為此次北伐,劉宋大發國內青、冀、徐、豫、兗等州民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並招募天下弓弩手,令富戶出錢。


元嘉二十七年七月分兵三路進攻,西路以劉誕為帥,柳元景、薛安都為將,從襄陽主攻關中;中路以臧質率領王方回、劉康祖、梁坦等直趨許昌、洛陽。主力則是王玄謨的東路軍,率沈慶之、申坦等作為先鋒進入黃河,進攻碻磝、滑台等地,由蕭斌為統帥青、兗之兵向前推進。武陵王劉駿率水陸繼進,並節制東路青、冀、徐、兗四州之軍。


宋軍開始階段是戰略進攻,中西兩路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勝利。然而東路王玄謨在進攻滑台時遭到了重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下令魏軍反擊,並親自領兵南下,分五路大舉進攻,到當年冬天已經越過了淮河逼近了長江北岸,元嘉二十八年(451)正月初一,甚至大會群臣於瓜步山上。宋文帝大為驚恐。


魏軍一路克捷,但是後方並不穩定,重要的交通樞紐如懸瓠、彭城、盱眙等都未拿下,而且軍中不服水土的死傷也越來越多,在此情況下,魏軍也逐步撤軍。



二次北伐的失敗是慘重的,劉宋江北地帶幾乎被劫掠一空。然而宋文帝並不甘心失敗。元嘉二十九年(452),劉義隆得知北魏發生政變,魏太武帝被殺,遂倉卒圖謀再次北伐,並得魯爽等人支持。五月命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張永攻碻磝,魯爽、魯秀兄弟與程天祚率四萬荊州兵攻許洛,雍州刺史臧質攻潼關。


此次北伐中,中西兩路都有進展,但最關鍵的還是東路。蕭思話、張永圍攻碻磝而不下,被迫於八月撤軍返回曆城。而因為東路的失敗,中西兩路兵馬也被迫於隨後撤軍,返回原有的駐地。


不得不說,劉義隆是南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也頗有作為,但是在軍務方面,卻是一敗塗地,而三次元嘉北伐簡直是黃鼠狼下崽,一次不如一次。第一次好歹短暫收復了河南,第二次還打到了河南邊上,第三次連碻磝城都沒攻破。而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劉宋國力和軍力的問題。


宋文帝時代,南北方基本上勢均力敵,誰都沒有明顯的優勢。而在雙方都沒有把握的時候,是最忌諱出兵的。宋文帝好大喜功,一次次不切實際地發動進攻,不僅沒有成功,還遭到了大敗,使得國力軍力損耗巨大,南北實力對比開始逐漸向北方傾斜。

其次是宋文帝劉義隆干預過多。


宋文帝的即位充滿了運氣與巧合,而究其一生在位三十年,對權力看的極為重要,三次北伐也都是以他為主導而謀劃的。從準備到北伐的作戰範圍,以及選將和作戰中的許多指揮等等,都是他乾綱獨斷。這就讓前線的將領喪失了臨機應變之權,不敢做出決斷。


與之對照,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自身就是傑出的軍事統帥,而北魏當時已經完成了北方統一,在與柔然多次作戰中鍛煉了一批將領和軍隊,面對孱弱的宋軍,把握是很大的。


北魏太武帝

再次是將領的任用上。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一次北伐,宋文帝放著軍方頭號大牌元老檀道濟不用,而選用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到彥之,就是最大失誤。到彥之不能說沒有能力,他也是隨劉裕起家的元老。但他的才能充其量是打一些國內的治安戰,面對強悍的北魏鐵騎,根本沒有勝算。


第二次、第三次的東路統帥王玄謨、蕭思話等,尤其是王玄謨,本身是一個很不錯的行政官僚,讓他們領兵打仗,實屬難為。如果能用沈慶之、蕭斌等,至少不會遭到那樣的慘敗。


檀道濟

再之是北伐的方略問題。


劉義隆三次元嘉北伐,雖然規模有大有小,將領各有千秋,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作戰地域。三次北伐只把目標放在了河南地域,只希望將版圖恢復到劉裕去世前的範圍。而這無疑是限制了宋軍的靈活性,戰略意圖更是讓魏軍日後看得極為清楚,能夠沉著應對。


在第三次北伐前,青冀二州刺史劉興祖就認為不應只把目標放在河南,河南易攻難守,而且多次戰亂,早已是野無可掠。不如從青冀二州選精兵跨河北上攻擊北魏的冀州一帶,出其不意,然後從河南大舉北上呼應之。即使不成功,也不至於大損。然而劉義隆的眼光只放在了河南,不敢追求河北。在劉宋國內,不止劉興祖,早在元嘉中期,謝靈運就上書希望北伐河北,劉義隆置之不理。

最後是士兵和軍隊的問題。


北魏當時的主力是騎兵,是以代北鮮卑族為主,兼具各種民族組成的多民族軍隊,兵種上以騎兵見長,勇猛剽悍,機動性強,長於野戰而短於攻城。而宋軍多步兵和水兵,長於守城和水戰。


三次元嘉北伐,宋軍都是主動進攻與敵野戰,無疑是以己之短攻敵之所長。在守城方面,宋軍在第二次北伐後期的防禦戰中還是不錯的,所以三次北伐雖然北魏深入河淮、淮南數百里,但並沒有穩固佔領劉宋的地區。


北朝騎兵

具體到兵員上,宋軍最看重的東路軍多江南白丁,不少還是剛徵發的壯丁,雖然劉義隆極力武裝他們,但這些人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均不足與北魏相比。反倒是西路雍州軍以柳元景、薛安都為代表的關隴僑姓武裝在元嘉二、三次北伐中表現的可圈可點,成為了日後孝武帝劉駿時代的主要作戰力量依靠。


綜上所述,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轟轟烈烈的元嘉北伐成為了辛棄疾筆下慨嘆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局面。


宋魏對峙圖

戰爭的失敗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元嘉北伐的代價就是江北地帶的徐、兗、青、冀、豫、南豫、南兗州等地幾成丘墟,元嘉之治的成色也大打折扣,也讓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幾十年來苦心積累的成果幾乎被揮霍一空,更讓南北實力對比加速發生變化。


然而宋文帝最想不到的就是,在第三次北伐失敗後半年,就死於了兒子劉劭的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豐臣秀吉為何敢挑戰大明帝國?
如果印度擁有圖-160戰略轟炸機,對中國的威脅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