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納粹德國比美國更早研製原子彈,為何最後失敗了?

納粹德國比美國更早研製原子彈,為何最後失敗了?

作者:冷寫

眾所周知,在廣島和長崎爆炸的原子彈最終結束了二戰。然而可怕又鮮為人知的是,當時最有可能首先製造出原子彈的國家並非美國,而是納粹德國。



發現核裂變反應

早在1938年12月,納粹德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鈾或鈈等容易裂變的重原子核在裂變時會釋放巨大的能量,這就是原子彈爆炸威力巨大的來源。


奧托.哈恩

核裂變反應的信息披露出來後,立刻引起了當時世界各個大國的關注。核能將成為將來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當然,與科學家希望和平利用核能的願望不同,二戰各參戰國家領導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儘快製造出原子彈,以威懾對手,主導戰爭走向和結局,稱霸世界。




一位科學家的謎團

在核能研究領域,尤其是原子彈的研發,納粹德國是走在前列的。在發現核裂變反應後不久,1940年,納粹德國便開始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組成了以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沃納.海森堡為首的科學家團隊。


海森堡

當年,德國科學家們便先後建造了4座反應堆用於實驗,並且在海森堡的帶領下,開始了鏈式反應實驗並收集相關的數據計算,1942年,德國又製造出了關鍵設備-離心分離機,意味著德國可以提煉用於製造核武器的高濃度濃縮鈾了。


一切都發展得相當順利,不出意外的話,納粹德國擁有原子彈指日可待了。可就在這時,出現個插曲,在海森堡的科研團隊反覆進行核裂變實驗1年後,在呈送給納粹高層的《核武器研究報告》中明確指出:製造一枚原子彈,至少要消耗2-3噸的鈾,這對當時鈾年產量僅有200公斤的德國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因為按照這個理論,即使德國經過十幾年,攢夠了足以製造出一枚原子彈的鈾,可那時,戰爭早就結束了,它的姍姍來遲又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況且製造一枚原子彈就需要耗費如此大的資源,如此長的周期,日後更是無法保證足夠數量的原子彈來實現核威懾,比較下來,造原子彈真是太不划算了。

事後證明,海森堡等科學家是因為計算失誤才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實際上製造一枚原子彈只需要幾十公斤的鈾235就可以了。但是,人們始終懷疑,真的是計算失誤嗎?還是海森堡等人故意提供假數據,不想讓納粹德國擁有這一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呢?而隨著1976年海森堡的逝世,這一謎團成為了史上一大懸案。




摧毀挪威重水工廠

除了內部出了岔子,令納粹高層對能夠製造出原子彈的信心產生動搖之外,盟軍對德國位於挪威的重水工廠的破壞行動,則是徹底澆滅了納粹德國製造原子彈的美夢。


位於挪威的納粹重水工廠

在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得知納粹德國正在製造原子彈後,都表現的十分擔心,寢食難安,不久後兩國元首便達成一致——採取一切必要手段,全力阻止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


在與核物理學界的科學家探討之後得出結論,想要製造出原子彈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擁有足夠優秀足夠多的科學家團隊及工程人員;二是擁有可以製造原子彈的原料,如鈾礦;三是擁有可以提煉、加工原子彈原料和製造原子彈核心部件的工業基礎。



羅斯福

在當時的納粹德國,這三個條件可以說是相當完善的,因此,阻止德國原子彈研發的進程,至少需要破壞這三個生產鏈中的一個,才能達到目的。


經過英美高層的深入分析,德國在挪威的維諾克重水化工廠,成為其摧毀的首選目標。該化工廠自從德國侵佔挪威後,就成為了德國獲取重水的主要來源德軍。鈾235是製造原子彈的主要原料之一,而被稱為「重水」的物質是獲取鈾235製作過程中理想的減速劑。維諾克化工廠的重水年產量高達1噸多,摧毀它就能夠大大延緩納粹德國研發原子彈的速度。


維諾克化工廠內部重水提煉車間

維諾克化工廠位於挪威境內,距離首都奧斯陸大約150公里的特拉馬克山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不僅德軍防守森嚴,而且由於隱藏在崇山峻岭間,很難在空中偵察並鎖定目標。德軍接收該工廠後,對原本就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重要的廠房又重新進行了加固,使其即便遭受到大規模轟炸,被破壞的效果也很有限,況且,許多生產重水的重要設備都位於地下。


鑒於這塊難啃的骨頭,英國戰時內閣進過反覆討論決定,任務交給安全協調局的首腦斯蒂文森,由他派遣特種部隊完成對工廠的摧毀。


準備突襲的英國突擊隊員

斯蒂文森不敢怠慢,綜合收集到的情報,先後兩次分別實施了的「燕子」行動和「槍手」行動,在英國突擊隊員和挪威地下抵抗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於1943年2月17日,成功摧毀了德國加倍呵護、對納粹德國生產原子彈至關重要的維克諾重水化工廠。


然而,納粹德國並未灰心,僅僅幾個月之後,維諾克化工廠被重新修復並恢復重水的生產,惱羞成怒的盟軍收到情報後,美英空軍派出大批轟炸機前去再次襲擊,結果不出意外,破壞效果很有限,卻損失了不少飛機和寶貴的飛行員。


被摧毀後的維諾克化工廠

即使這樣,盟軍的轟炸對納粹德國的心理卻起到了極大的震懾效果。經歷了特工破壞和大轟炸之後,他們認為挪威的重水工廠已不再安全,決定攜帶提煉好的重水及製造重水的工廠設備全部搬遷至德國境內,以便繼續穩定的、持續的為原子彈的研發提供重水。

1944年2月19日23時,重水開始從化工廠往火車上搬運,當天夜裡,潛伏在挪威的兩名特工,摸進了停靠在碼頭準備裝載重水及設備的「海多羅」號渡輪,在船艙底部偷偷安放了定時炸彈。


2月20日10點整,「海多羅」號渡輪準時起航,45分鐘後,伴隨著一聲爆炸聲巨響,納粹德國的最後一批重水和所有製造重水的設備全部沉入了挪威的廷斯賈克湖湖底,同時沉入的,還有納粹德國製造原子彈的終極夢想。


海多羅號渡輪在碼頭

至此,納粹德國再也無法造出原子彈了,這場關乎人類未來命運的重水之戰以盟國的勝利而告終。




美國的曼哈頓計劃

當然,同盟國這邊也沒閑著,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收到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聯名信後,深思熟慮後,終於決定製造原子彈,並且一定要趕在納粹德國之前造出來。


美國陸軍部於1942年6月開始實施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代號「曼哈頓計劃」。集中了當時科學界包括愛因斯坦、奧本海默等一大批最優秀的核科學家,花費20億美元,10萬多人,歷時3年,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的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核爆炸。並用後續製造的兩枚原子彈轟炸日本,加速的日本的戰敗投降。




結語

自從原子彈被製造出來,人類之間的爭鬥從未像今天這樣離毀滅的距離這麼近。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核武器陸續被人類製造出來,威力一個比一個驚人,希望它們永遠被作為一種威懾力量的存在,而不是像常規武器一樣應用到戰場,否則,人類的末日就將來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傷亡巨大:攻陷堅固要塞到底有何意義?
如果印度擁有圖-160戰略轟炸機,對中國的威脅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