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越窮越有戰鬥力?面對印度東北六邦的奮起,中國到底能作何應對?

越窮越有戰鬥力?面對印度東北六邦的奮起,中國到底能作何應對?

1947年8月15日凌晨,伴隨著尼赫魯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講,印度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在黑燈瞎火中橫空出世,照亮了伸手不見五指的南亞夜空。


印度的建國,直接因素是「印巴分治」,作為英國殖民者一手促成的結果,「印巴分治」將龐大的英屬印度殖民地一分為二,印度雖大,卻也只分到了29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作為自詡為英屬印度繼承者的印度而言,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能令印度滿意。

但作為印度開國總理的尼赫魯,卻有充分的理由對英國殖民者感恩戴德。因為他深知,印度能徹底告別地理概念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自己能坐上印度開國總理的寶座,全靠英國殖民者的「勵精圖治」。

從1600年首批英國殖民者登陸南亞次大陸開始,英國殖民者就對南亞次大陸開始了一系列苦心孤詣的「經營」,雖然在數百年的時間裡,英國殖民者加班加點地從南亞次大陸掠奪了超過540000億美元的驚天財富,但英國的殖民客觀上也推動了南亞次大陸各板塊的整合,最大限度扭轉了一盤散沙和山頭林立的尷尬局面,終結了印度作為文明古國,本質上卻是地理概念的時代。


不僅如此,英國殖民者還以南亞次大陸為家,「廢寢忘食」地開疆拓土,不僅向西奪走了阿富汗的普什圖尼斯坦南部地區,使阿富汗徹底淪為內陸國,向北蠶食中國西藏藏南地區,更向東野蠻奪取了本屬於緬甸的阿薩姆地區。

因為英國殖民者製作的盤子足夠大,所以即便「印巴分治」,印度的體量也依然龐大;而且從當時英屬印度的宗教狀況來看,「印巴分治」有效降低了印度境內的穆斯林比例,強化了印度的統一性,對印度而言是名副其實的利大於弊。

所以印度建國,尼赫魯的心情是美麗的,對英國大大的感恩戴德是發自肺腑的。

但尼赫魯很快就笑不出來了。因為「印巴分治」後,東西巴基斯坦的存在,讓印度幾乎窒息到無法呼吸。尤其是東巴基斯坦,除控制了印度恆河的入海口,迫使印度不得不借港出海,東巴基斯坦還向北無限趨近,並形成了寬僅20多公里的西里古里走廊。

西里古里走廊雖然不是地理意義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但卻讓印度痛不欲生。因為走廊的另一側,就是英國殖民者留給印度的阿薩姆地區。


事實上阿薩姆自古以來也不是緬甸的自留地,和美國真正的主人是印第安人一樣,阿薩姆最早的居民是原始澳大利亞人和達羅毗荼人,後有部分黃種人翻越橫斷山脈來此地定居。

1228年,傣族人在中緬邊界建立了強大的阿薩姆王國並先後17次挫敗了莫卧兒帝國的進攻,確定了阿薩姆和古印度沒有一盧比關係的歷史定位。

阿薩姆王國盛極而衰後,被緬甸貢榜王朝征服,從此成為緬甸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後,一敗塗地的貢榜王朝不得不將阿薩姆地區割讓給英屬印度。

佔領英屬印度後,英國殖民者一方面將竊取清朝的茶葉在阿薩姆地區廣泛種植,另一方面鼓勵孟加拉人到阿薩姆地區「投資置業」,企圖通過換血的方式達到鞏固殖民統治的目的。

事實證明,英國殖民者的殖民統治是成功的,阿薩姆地區確實成為「日不落帝國」重要的茶葉產地,宜人的氣候讓阿薩姆地區成為帝國富饒的搖錢樹。

但印度獨立後,阿薩姆地區卻窮得一貧如洗,究其原因在於印度別具一格的統治方式。

由於印度獨立靠的是白紙黑字的「印巴分治」協議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戰爭或革命,所以印度對建立大一統政權雖然很有信心,但卻根本力不從心。

雖然英國殖民者的殖民統治從根本上終結了印度作為地理概念的歷史,但問題是英國佬是來掠奪的而不是來搞慈善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殖民利益。而人數不佔優的英國,為了統治人口龐大的英屬印度採取的是「以夷制夷」的手段,與土邦領主階層結成統治者聯盟。

而國大黨成員又源於這些土著精英,所以當他們扛起抗英大旗,就顯得忍俊不禁。畢竟它們本就是英國殖民統治的既得利益者,讓他們抗英無疑就是大水沖了龍王廟。為了解決這一既當又立的問題,以甘地為首的國大黨精英們經過冥思苦想,創造性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讓敵人英國殖民者喜聞樂見的同時,也深深鼓舞了底層印度人的鬥志。

而這種兩頭忽悠的搞法,雖然能解一時尷尬,但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畢竟古印度就這個德行,你不能指望他們在英國佬走後建立多麼輝煌的文明。

所以結果就是,尼赫魯的中央政府奈何不了尾大不掉的各個獨立王國,尤其是東北六邦。所以在不可能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或戰爭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想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辦法,確保東北六邦對印度保持著高度的向心力,包括:

1、政治地位螻蟻化。

因為沒有革命或戰爭對社會秩序的推倒重來,所以英屬印度時期強化的種姓制度被印度完整地繼承了下來。廣大賤民想要鹹魚翻身,除了改信其他宗教的自欺欺人,就是當牛做馬刻苦修行,指望來世輪迴成為人上人。

當然,廣大賤民在深受鄙視的同時,也建立起了自己的鄙視鏈,因為印度政府規定,東北六邦的黃種人地位最無足輕重,所以廣大賤民紛紛行動起來,成為最擁護印度對東北六邦主權的群體。


1958年,印度政府頒布了針對阿薩姆地區的《武裝部隊特別權利法》,規定「印軍在當地射殺平民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後,用法律剝奪了東北六邦民眾的人權。

面對印度政府窮凶極惡的新殖民主義,怒火中燒的東北六邦民眾紛紛揭竿而起,打響了武裝反抗印度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時至今日,大約有120多個大大小小的反抗組織活躍在阿薩姆地區,是印度最頭大的存在。

2、經濟水平赤貧化。

鑒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印度政府對富饒的東北六邦進行了釜底抽薪的圍困,具體來說就是苛捐雜稅照收甚至變本加厲,卻「投資不過西里古里走廊」,在瘋狂的強取豪奪之下,東北六邦經濟發展蒸蒸日下,成功實現了全面返貧。

不僅如此,印度還將東北六邦設為「特別行政區」,對信息流動嚴格管制,於是東北六邦不僅一貧如洗,而且與世隔絕。

3、行政區劃撕裂化。

雖然面積17.85萬平方公里的阿薩姆邦在印度各邦中面積並不突出,但鑒於「孤懸在外」的准飛地身份,印度一再表示太不放心,於是自詡為英屬印度繼承者的印度現學現賣,以「分而治之」的宗旨將阿薩姆邦大卸六塊,具體為1963年分出1.6萬平方公里的那加蘭邦,1970年分出2.2萬平方公里的梅加拉亞邦,1972年分出1萬平方公里的特里普拉邦、2.1萬平方公里的米佐拉姆邦和2.2萬平方公里的曼尼普爾邦,阿薩姆邦最終被五馬分屍。

由於以「民族」為分野依據,所以分家後的阿薩姆各邦馬不停蹄地幹了起來,根本無法形成「列印」合力,極大地減輕了印度的殖民壓力。

4、人口結構夾生化。

從英屬印度時代開始,孟加拉人就不斷向阿薩姆地區移民,推動了阿薩姆茶產業的繁榮。

印度獨立後,鑒於統治能力有限,根本就擋不住孟加拉人向阿薩姆地區滲透的進程。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在印度支持下自立門戶的孟加拉國,為了防止淪為印度的刀俎魚肉,想到了以人口換安全的辦法,於是孟加拉國奉行「多生孩子少種樹」的原則,最終靠「子宮戰爭」粉碎了印度覬覦孟加拉國的野心。

但人口多了,人地矛盾也更加尖銳了。所以越來越多的孟加拉人堅定了下海到阿薩姆地區闖蕩的決心,於是阿薩姆地區本就民族和宗教複雜的現狀更加一發不可收拾。而這種以亂制亂的方法,大大削弱了阿薩姆地區的凝聚力,也讓印度降低了對東北六邦的殖民成本。

應該說,印度的一系列操作在自身難有作為的情況下,達到了最好的統治效果,使得阿薩姆地區儘管反抗運動風起雲湧,但依然改變不了印度在阿薩姆地區統治堅如磐石的現狀。

但這種反動統治註定不得人心,阿薩姆地區此起彼伏的反抗,也終將讓內憂外患的印度更加頭疼。然而即便如此,印度依然保持著上躥下跳的野心,除了在南亞次大陸上躥下跳,挑釁我們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對於印度而言,中國不僅是「龍象之爭」中的主要對手,英國殖民者留下的領土爭端印度也從來都有著捨我其誰的所謂歷史使命,所以中印對抗不是偶然。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阿薩姆地區似乎能成為新的「列印」網點。

畢竟,中印戰爭後,由於特殊的國內環境,大獲全勝的我們並未完全收復藏南地區,而印度也很快好了傷疤忘了疼,重新竊據了藏南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這樣的情況下,藏南地區必將成為中印對抗的核心地帶,而阿薩姆地區位於印度後方,是印度「後院起火」的絕佳位置。

雖然從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來看,東南沿海無疑是不可替代的戰略中心,但中印戰爭後我們發展起來的巴基斯坦兄弟,一直都是阿薩姆地區50多支「列印」隊伍的堅強後盾,在巴基斯坦的支持下阿薩姆地區「列印」武裝越戰越勇,不僅游擊作戰令印度痛不欲生,其活動範圍還擴大到阿薩姆之外的緬甸等地區,具備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資本。

可以說,巴基斯坦的努力,是阿薩姆地區武裝堅持「列印」的重要保證。而這種狀態,也註定了當我們準備徹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那麼堅持抗戰的阿薩姆必將成為夾擊乃至徹底擊垮印度的重要生力軍。再配合對西里古里走廊的打擊,印度的出師未捷身先死時日不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夜史 的精彩文章:

寸土必爭所以全盤皆輸?鍾情於開疆拓土的俄羅斯,到底是輸是贏?
心氣兒越高,存在感越低?為何蒙古會淪落到不值一提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