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戰國中後期魏國如何在夾縫中生存?

戰國中後期魏國如何在夾縫中生存?

作者:教皇史昂大人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國大敗於齊國,太子申被俘虜且全軍覆沒,主將龐涓戰死。魏國元氣大傷,霸主地位徹底喪失。而秦國則趁著魏國尚未恢復元氣,之後的十數年裡在河西大舉反攻。到前328年魏國被迫割讓河西。秦國終於收回了被魏國佔據近百年的河西之地。


公元前350年戰國形勢圖

之後數年裡,秦國又對魏國大舉進攻,魏國河東沿邊地帶也不斷被殘破,魏國面臨著自三家分晉以來最艱難的時代。面對秦國在西部的不斷步步緊逼,魏惠王不得不改弦更張,卑躬屈節地聯合齊楚以抗秦,然而仍然一敗再敗。


公元前319年,曾經雄霸一時的天下雄主魏惠王在位長達58年後去世,時年八十二歲。魏惠王繼承父祖基業,將魏國的霸業推向了頂峰,並非昏庸無能之輩。


不過魏惠王為人多疑,剛愎自用且志大才疏,加上與其同一時代的齊威王、秦孝公也都不是等閑之輩。但執政中期之後的魏惠王野心大漲,要一統三晉,結果是元氣大傷,只能是依靠縱橫之術遊走於列國之間而勉力維持,最後鬱鬱而終。


吳起時代的魏武卒



魏襄王慘淡經營

魏惠王去世後,子魏嗣即位,史稱魏襄王。魏襄王接手的是父親留下來的一個爛攤子。西部的河東是魏國起家之地,雖然屢次被秦軍殘破,但基本盤仍在。豫東是魏國在文侯、武侯和惠王時代苦心開闢出來的,雖然被包圍,但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已經成為魏國的中心所在。


魏襄王時代在列國之間的態度是多變的,時而與秦結好,時而與齊國結好。任內最大的一次作戰是垂沙之戰。這是齊、韓、魏聯合起來對楚的大規模報復行動。對魏國而言,垂沙之戰擊破楚國,使得魏國南部邊界得到了大幅度的擴張,使得大梁的安全縱深有了保障,楚國從南部對魏國的威脅得以減弱。魏國在中原也得以更好地站穩腳跟,繼續鞏固了在中原的存在。


在垂沙之戰使得南線得以保障後,齊國聯合韓魏,以孟嘗君田文為主導在前298年合縱攻秦。聯軍一路順暢,打到函谷關下。之後戰事綿延三年,函谷關終被攻破。秦國無心與聯軍對抗,只得歸還韓之河外及武遂,歸還魏河外及封陵,局勢得以緩和。可以說孟嘗君發動的由匡章指揮的這場戰爭,暫時遏制了秦國的擴張的步伐。


孟嘗君

也就是在秦國受挫函谷關的同時,慘淡經營魏國二十三年的魏嗣因病去世。魏襄王在位二十三年,對外作戰有勝有敗,但慘敗並不多,還是積累了一些實力的。尤其是垂沙之戰的成功,讓魏國能在豫東這塊複雜的地盤上站穩腳跟。同時河東地帶大部還在手中,總算沒把祖宗之地全部丟出去。


然而因其四戰之國的特殊位置,也成為了最讓人難以琢磨的反覆之國。也許魏國覺得只有這樣才能繼續維持下去,進而能找到出路吧。



魏昭王時代再度衰弱

公元前296年,魏遫即位,即魏昭王。而就在這個時間段,對外持強硬態度的魏冉掌握了秦國軍政實權,大舉對外進攻,主攻點依然是通過豫西猛攻韓魏。而同一時期,韓國的韓襄王也去世。韓魏兩國都在同年喪失君王,新君初立,無疑又給了秦國以機會。


魏昭王時代有兩次重大的作戰,一次是伊闕之戰,一次是參與五國伐齊。


伊闕之戰,韓魏聯軍24萬被秦軍殲滅,對魏國而言是空前慘敗,魏惠王晚年和魏襄王時代慘淡經營起來的一批精銳就這樣葬送了。戰後的魏國又接連遭到秦國攻擊,河東起家之地也丟失,魏國僅存半壁江山,昔日的大魏如今彷彿是殘魏了。


正在魏國遭到空前削弱和危機的同時,五國伐齊對魏國而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利用五國伐齊,魏國趁齊滅宋後尚未來得及鞏固的機會,迅速出兵搶佔了宋國故地,設大宋郡與方與郡,不過陶邑落入秦國之手,但也賺的不少了。以犧牲晉地的表裡山河換來了宋國的錦繡河山,看起來或許還有點賺頭,然而地緣破壞的代價不是土地進賬就能彌補的。


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雙峰政治下的魏安釐王時期

公元前277年,魏安釐王即位,在其前期,秦軍瘋狂進攻給魏國領土帶來巨大的破壞,魏國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損失,但魏國仍然有抵抗的實力。尤其是邯鄲之戰勝利後,信陵君率各國聯軍順勢反攻,秦兵接連敗退。趙國太原、韓國上黨再度恢復。韓國還取得汝南部分地區,魏國則趁機收回了河東故地之一部分。大魏旗幟得以再度飄揚到河東故地,但也是最後一次了。


信陵君也因為救援之功成為了魏國乃至山東各國的希望,但也招致了其兄安釐王的猜疑。整個魏國實際上就陷入了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共同掌握中,魏國實際上形成了雙峰政治。


公元前280年戰國形勢圖

雖然賴邯鄲之戰列國齊心合縱,逼迫秦國吐出了不少土地,但是秦國獨霸的局面已經無法逆轉了。接下來的時間裡,秦國很快再度恢復,並奪回了邯鄲之戰後列國收回的土地,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魏國危急的時候,魏安釐王與在趙國的信陵君和解,拜之為上將軍,信陵君返回魏國,立即召集五國聯軍抗秦,大敗蒙驁,秦軍被迫退回函谷關內,拯救了魏國。


賴信陵君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威望,魏國度過了這次危機。魏安釐王因為有這個出色的弟弟,得以破秦、敗楚、伐齊、存趙、殘韓,儼然是中興之主。然而,不管魏國取得了多大的勝利,魏楚同盟因爭奪淮北破裂,韓國已經殘廢,齊國早已退出合縱。而燕趙相互扯皮不斷。另外信陵君威望、才能出眾,魏安釐王對他的多疑在秦國反間計的作用下不斷被放大。


信陵君被迫不問國事,整日與門客醉生夢死,四年後去世。同年,那位儼然「中興之主」的兄長魏安釐王也病逝。一年之內,魏國失去了兩位強人,魏國的將來也就可想而知了。




魏國的最後時光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和魏安釐王先後去世。魏安釐王之子魏增即位,即魏景愍王。同年,秦將蒙驁趁信陵君去世大舉攻魏,然而這只是開胃菜。


公元前242年,蒙驁大舉攻魏取二十城,初置東郡。秦軍此戰橫掃河內,斷絕縱親之腰。魏國在秦國犀利的打擊下迅速癱瘓,已經獨木難支。次年趙悼襄王主導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楚國春申君黃歇攻函谷,趙將龐煖率精銳則從河東蒲坂南下進入秦國後方一路,攻擊到距離咸陽咫尺之遙的蕞城,最後功敗垂成。


蒙驁

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失敗後,秦國再次清掃佔據的魏國故地東郡周邊的城邑。前240-236年,秦國大舉進並打通了從函谷關經三川到與齊國的邊界,實現了攔腰切斷六國合縱的設想。


對於魏國而言,這幾年失去的土地被秦國統一納入東郡,這些地帶不僅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域,更是大梁的北大門。西部苦心經營多年的以保衛國都大梁的黃河防線以及西部長城線被徹底撕爛。秦軍控制了黃河上游的水道,為日後水淹大梁創造了條件。


前230年,秦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發起了滅國大戰。次年開始大舉攻趙,前228年,邯鄲被攻破,趙國滅亡。公子嘉率趙國殘餘抵抗力量北上代郡繼續堅持抗秦作戰。就在滅亡趙國的同年,景湣王去世,魏王假即位。


秦兵

公元前226年,秦國開啟滅魏之戰。王賁率軍首先進攻楚北部佔領二十餘城。在保障了攻魏秦軍的側背安全後,即回軍北上,揚言從河北邯鄲進攻魏國,魏軍誤將主力放在河北。


趁魏軍主力全集中在北方防禦秦軍,於次年突然南下進襲魏國,繞過楚國包圍了魏都大梁。秦軍封鎖黃河,阻擋北方援軍的南下。城內的魏軍依託城防工事,拚死防守。秦軍多次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殊死抵抗,最後戰敗;魏國主力之後被秦軍消滅,魏亡。秦在魏東部設碭郡。


至此,以晉國霸業繼承者自居的魏國結束了178年的歷史。



尾聲

從魏惠王后期開始,魏國走向了衰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魏國畢竟有著雄厚的家底,以及地處中樞的特殊地緣戰略位置,也是長期衰而不亡,依然有很強的實力。但終究已是殘局之勢,無法復振。而造成魏國最後衰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人才大量流失。魏國因地處中原腹心富庶之地,人才眾多,但卻總是留不住人才。如吳起、孫臏、衛鞅、張儀、范雎、尉繚等戰國時代的頂級人才,或是魏國人,或在魏國長期生活過,但最後卻都留不住,反而成為了魏國最兇悍的對手。即便是同宗中最傑出的信陵君,也長期遭受猜疑而鬱鬱而終。而造成這樣的原因,與魏國君王的能力以及官場惡劣的生態環境有關。


商鞅

其次,魏國忽視並破壞了三晉聯盟。魏國能在戰國初期稱霸一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三晉聯盟的存在。三晉合則魏強,三晉散則魏弱。魏文侯時代所向無敵與三晉聯盟有密切的聯繫,而魏武侯時代三晉聯盟就已經破裂,並大打出手。魏惠王時代,更是水火不容以至於兵戎相見。待日後魏國衰弱後重新回歸三晉聯盟時,魏國實力已弱,趙國不時盛氣凌人,韓國則首鼠兩端,三晉聯盟已經對秦國產生不了多大制約作用了。


再次,過度重視中原之地而忽略河東大本營。魏國以晉國的繼承者自居,歷任君王無不以中原稱霸為目標,對中原的執著是樂此不疲,也確實在中原豫東平原打下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這是巨大的成就。但是過度沉醉於中原的富庶,忽略了河東起家之地的防禦。


秦兵

河東地少人多,自然不可作為爭霸中原的大本營以及日後的都城,但是河東是確保三晉聯盟存在穩固的重要支點,是防禦秦國東進的前沿,也是魏國縱橫遊走列國的最大本錢之一。失去了河東的魏國,秦國可以無所顧忌,也使得魏國在三晉內部也矮三分了。


正是魏國內政、外交和地緣戰略上的諸多失誤以及錯失機遇,還有埋沒了大量人才,使得魏國這個以繼承昔日晉國霸業的大國也日益走向衰敗,最後走向了滅亡。這其中的教訓值得後人深思和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蘇聯解體前後的軍人究竟有多悲慘?普通士兵餓死,元帥自殺
印軍蘇-30戰鬥機換裝新導彈,能對中國構成多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