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以空間換時間,以消耗戰對付閃電戰,摩爾曼斯克對蘇聯有多重要?

以空間換時間,以消耗戰對付閃電戰,摩爾曼斯克對蘇聯有多重要?

作者:冷寫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從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突然對蘇聯發動襲擊,代號「巴巴羅薩」計劃。這場二戰中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蘇聯衛國戰爭全面爆發。



蘇聯損失慘重

由於納粹德軍的突然襲擊,戰爭伊始,蘇軍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一路潰敗,西部的糧食主產區、大量的工業區以及一些重要的城鎮全部落入敵手。而蘇軍的人員和裝備損失更是海量的。


巴巴羅薩行動

根據當時德國武裝部隊最高司令部所公布的數據:到1941年底半年的時間裡,蘇軍傷亡約400萬人(含失去戰鬥力的重傷員),佔比達65%,坦克損失約2萬輛,佔比達74%,飛機共損失1.7萬架,戰損高達85%,基本喪失了制空權。


根據1941年蘇軍方面公布的戰損,這一年損失各類口徑火炮4萬餘門(包括迫擊炮等小口徑火炮)和保守估計約170萬件各類槍支等輕武器。


從綜上統計的這些數據來看,開戰僅半年的時間裡,蘇聯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的損失是相當嚴重的,換做一般的歐洲國家,蒙受這樣巨大的損失,早已不是亡國就是投降了,可是蘇聯不一樣,憑藉著以空間換時間,以消耗戰對閃電戰的策略,反而愈到後期愈表現出堅強的民族韌性和深厚的戰爭潛力。在擋住了納粹德軍的鋼鐵洪流之後,絕地反擊,最終攻入柏林,反敗為勝。


戰爭初期的德軍

究其原因,除了蘇聯廣泛高效的後備人員的動員能力和完善的後備工業化生產體系外,國際援蘇物資能夠暢通無阻地進入蘇聯各地,並能夠快速、及時的轉化為戰場上蘇軍的戰鬥力,也是一條極為重要的客觀因素。



重要的北方航線

與中國抗戰時期最有名的援華物質通道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一樣,當時援蘇的物質通道也不止一條。從1941年開始,美英等國先後開闢了5條海運航線,開始向蘇聯援助武器和物資。


第1條是北極航線。從英國北部港口出發,經過巴倫支海到達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等港口。


第2條是北冰洋航線。從美國東部港口出發,一路向東,途經冰島和北冰洋,到達蘇聯北方的港口摩爾曼斯克。


美國對蘇聯的海運援助

第3條是黑海航線。從美國東部港口出發,向東橫穿大西洋,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後,在穿過地中海和黑海,抵達蘇聯在黑海沿岸的港口。


第4條是伊朗航線。從美國東部港口出發,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途經印度洋和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在伊朗港口卸貨,在經由陸路運送到蘇聯。


第5條是太平洋航線。從美國西部港口出發,向西穿越太平洋,進入日本海,直接到達蘇聯遠東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再由西伯利亞大鐵路運到蘇聯歐洲地區。當然,除了這些海運線路,美國還開闢了數條用於援助蘇聯物質的航空線路,但空運的運載量和發揮的作用與海運相比,微乎其微。


摩爾曼斯克港

五條海運航線在整個戰爭期間,雖然太平洋航線的運輸環境相對安全,貨損率最小,運輸量最大,占援助總量的47.1%,接近一半,但看看地圖就知道,這條航線跟伊朗航線一樣,都是路途遙遠的線路,運輸成本高不說,還費時費力,並不理想。而黑海航線由於在蘇德戰爭期間一直處於納粹德國的控制之下,直到1945年後,才得以開闢。所以並未對蘇聯起到任何支援作用。


因此,從美國西部港口和英國北部港口出發,終到蘇聯北冰洋沿岸摩爾曼斯克等港口城市的北方航線,在戰時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面臨著納粹德國海空軍的聯合絞殺和海情複雜、天氣寒冷等諸多不利影響,但是航線短、運輸周期快的優勢是其他海運航線無法比擬的。同樣,作為接收援蘇物資主要的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的重要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援蘇物資在摩爾曼斯克港口卸貨



摩爾曼斯克的貢獻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蘇聯北方艦隊所在地,位於今俄羅斯西北部,科拉半島東北,臨巴倫支海的科拉灣。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雖地處北緯69度(北極圈內),卻終年不凍,是整個北極地區唯一不凍的天然良港。在它的南部1300多公里處,就是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再往南依次坐落著蘇聯一系列最重要的城市:莫斯科、明斯克、庫爾斯克等等,從摩爾曼斯克向南延伸出來的鐵路線像紐帶一樣將所有的城市串聯起來。


從地理位置上看,摩爾曼斯克處於蘇德交戰區的最北端,距離戰場和後方工業區都不算遠,是當時蘇聯與外界溝通、接收援助物質最近最便捷的通道口岸。保住它,就是保住了往蘇聯不斷「輸血的大動脈」,也是保住了蘇聯持續戰爭的潛能。


目的地摩爾曼斯克的兩條北方航線

因此,整個1941年,斯大林和蘇聯軍方高層做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命令弗洛羅夫中將率領蘇第14集團軍,不惜任何代價,必須牢牢控制住摩爾曼斯克、坎達拉克沙等海港城市,同時保證從摩爾曼斯克開往蘇各大城市的鐵路貨運列車暢通無阻,及時將援蘇物資輸送出來。這對於1941-42年最艱難時刻的蘇聯來說,對於與德軍殊死搏鬥的蘇聯軍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1945年,根據美國國務院外債清理辦公室《美國向蘇聯提供援助的報告》顯示,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數量僅次於英國獲得的援助,而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對中國的援助僅有8.45億美元,只佔對蘇援助的7.7%。


美國援蘇的物質中,有各類作戰飛機1.4萬架,各類車輛46.7萬輛(包括各類型號坦克、自行火炮和專業用途車輛)。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戰時軍工生產向坦克製造傾斜,汽車及裝甲汽車很少,整個二戰期間,蘇聯自產的汽車僅有20.5萬輛,根本無法滿足作戰需要,只能依靠美國的援助。


至二戰結束時,蘇軍裝備的所有車輛中,一半以上來自美國。美國還向嚴重依賴鐵路運輸的蘇聯提供鐵路運輸車輛共13041台及各種建築機械和築路機械,使蘇聯迅速恢復了鐵路系統的正常運行。


另外,美國還向蘇聯提供了450噸食品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光肉罐頭就有80萬噸,各種香腸、黃油和豬油75萬噸,極大的緩解了蘇聯戰時肉蛋奶的缺乏。援助的清單還包括鋼鐵、鋁合金、油料、各類通訊器材及元件、炸藥、軍工機床以及各類海軍艦艇、商船和航海物質。


所有的這些涉及到軍工和民生的方方面面的物質和英國援蘇物質一道,有高達70%的物質是在摩爾曼斯克港口卸載,然後通過鐵路運往蘇聯各地的。可以說,摩爾曼斯克港口的存在和正常運轉,為蘇聯最後打敗德國法西斯立下了汗馬功勞。




摩爾曼斯克保衛戰

相比蘇聯方面對摩爾曼斯克戰略地位的肯定和重視,雖然德國人也意識到摩爾曼斯克的重要性並打算攻佔那裡,但在執行中卻出現一些不該有的戰略失誤。


首先,對俄國人的抵抗嚴重估計不足。最先到達前線的只有迪爾特將軍麾下的「挪威」山地軍下屬的一個騎兵團,不等第2和第3山地師等主力部隊到達就匆忙發動進攻,首戰即敗,既影響了士氣,也給了蘇軍調整防禦部署的時間。


另外,兵力太分散,犯兵家大忌。蘇芬邊界線漫長,雖然有芬蘭出兵相助,但要想取得好的戰績,最好是集中兵力,攻破其一點,再擴大戰果。尤其在廣袤而又寒冷的北方冰原地帶作戰,註定戰爭的烈度不會太強和維持太久,最宜速戰速決。


挪威山地軍迪爾特將軍(左)

可事實上,除了迪爾特率領的山地軍進攻摩爾曼斯克,還有費格將軍指揮的第36軍進攻摩城南部的薩拉地區;西拉索沃少將指揮的芬蘭第3軍進攻凱斯滕加段的鐵路。


三股進攻力量不分主次,進攻時間也不一致,雖然人數比蘇第14集團軍多得多,裝備也不差,可面對整個蘇第14集團軍重兵設防的堅固要塞,卻稀稀拉拉散落在蘇芬1400多公里長的邊境地區,本該合力形成一個拳頭砸向一點,卻變成三個手指去給敵人撓痒痒,德軍的失敗真是沒啥可委屈的。


還有,就是在摩爾曼斯克附近北方荒原上,到處是凍土、沼澤、湖泊和大片的森林,德軍高度機械化的部隊在這樣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的複雜地帶行軍,其閃擊戰的優勢很難發揮出來,戰鬥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德軍向摩爾曼斯克挺進

原計劃3天時間就拿下摩爾曼斯克的戰鬥,卻打成了整整40個月的摩爾曼斯克保衛戰。儘管後來德軍加大了攻擊力度,轟炸幾乎將摩爾曼斯克城夷為平地,但英勇頑強的蘇聯軍民始終牢牢掌握著摩爾曼斯克及附近鐵路運輸線的控制權,德軍的入侵最終以失敗告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蘇聯解體前後的軍人究竟有多悲慘?普通士兵餓死,元帥自殺
俄軍新款巡飛彈能改變俄烏戰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