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腦被切一塊還能再生,科學家終於看出它是怎麼做的了

大腦被切一塊還能再生,科學家終於看出它是怎麼做的了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對你來說是超能力,對它來說是正常操作,為什麼?


在美洲的阿茲特克神話裡面,有位狗頭人身的神明叫做修羅托(Xolotyl)。他是火神和閃電之神,也負責指引亡者的靈魂去往冥界。

阿茲特克人崇尚犧牲。傳說,眾神為了讓不動的太陽運動起來、製造日夜交替,決定犧牲自己獻祭給太陽。但修羅托是拒絕犧牲的那一個,他把自己變成一株玉米躲藏起來,又變成龍舌蘭,最終以水怪「axolotl」的形態生存在無盡的黑暗之中,直至被找到並殺掉。

回到現實世界,13世紀的阿茲特克人在今天的墨西哥城附近定居。後來,人們在那周圍的湖中發現了大體型的蠑螈,並用「axolotl」這個古老的名字來稱呼它,彷彿蠑螈正帶著神明修羅托的靈魂,繼續活在幽暗的水裡。

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但不是每種蠑螈都叫「axolotl」,唯有墨西哥鈍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這一個物種獲得了如此特別的名號。不過,與墨西哥鈍口螈自身的獨特屬性相比,神話給它帶來的小小光環或許不值一提。

蠑螈是兩棲動物,幼時生活在水中,而經歷變態之後的成年蠑螈,會以全新的樣貌登上陸地(就像蝌蚪變成青蛙)。但墨西哥鈍口螈與眾不同,這種動物通常無需上岸,並且終生都可以保持年少時的形態。

不僅如此,墨西哥鈍口螈還有強大的再生能力被切斷的四肢可以再生,脊髓可以再生,心臟等許多臟器也能再生,不論個體是年幼還是年老。相比之下,人類通常只能在傷口處再生皮膚或疤痕組織,四肢和大部分臟器很難再生,其他脊椎動物的情況也大多類似。

在這方面,墨西哥鈍口螈是罕見的例外。最讓科學家著迷的就是它能再生腦部。畢竟,我們的神經元幾乎只在胚胎期生成,若長大後發生腦損傷,也再難生成新的神經細胞。人類無法實現的願望,對一些蠑螈來說卻是一般操作,研究者常常好奇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假如能了解背後的原理,有一天同樣的辦法也可能幫到人類自己。

最近,一支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為墨西哥鈍口螈繪製出了第一個腦再生時空圖譜。這項研究成果,和另外三項研究一起登上了《科學》雜誌封面。



再生的秘籍藏在哪裡?

要想找到蠑螈再生的秘訣,該怎麼做?假如想知道特定的細胞或分子,是否在某個部位再生的過程中起作用,最簡單的思路或許是為蠑螈做些特殊處理,看怎樣的改變能讓它失去再生能力

例如,曾經有科學家想到,在截肢後再生時,免疫系統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巨噬細胞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損傷後的炎症反應中發揮關鍵作用,也可能和組織修復有關。於是,他們給墨西哥鈍口螈注射一種藥物,去除肢體里的巨噬細胞,然後截肢。結果發現,少了巨噬細胞的蠑螈無法再生出一條新腿,取而代之的是疤痕組織。

還有一些與再生相關的蛋白質,比如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也是通過相似的實驗思路發現的。當這類分子不能正常工作的時候,墨西哥鈍口螈的肢體再生過程很容易被阻斷。

其實不只是肢體,腦部受損之後的再生,同樣需要仰賴許多不同的細胞和分子。研究者甚至要分階段來觀察,在腦損傷發生後的哪個時期,是哪些細胞在努力工作:表達特定的基因,製造出可能對腦再生有幫助的物質。

在最近登上《科學》封面的四篇研究中,有三篇都是針對墨西哥鈍口螈的腦再生過程,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具體到單個細胞。雖然,每個細胞攜帶的基因組幾乎一樣,但表達出的基因未必一樣,一個細胞表達一部分基因,另一個細胞可能表達另一部分基因。在蠑螈腦海里,細胞各有各的任務,那研究人員要怎麼從中區分出每一種細胞?

從DNA轉錄出的mRNA(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中學生物告訴我們,表達一個基因,要把DNA轉錄成信使RNA(mRNA);然後會有轉運RNA(tRNA)依照mRNA提供的序列,抓取相應的氨基酸排好,並在其他一些分子的幫助下組合成蛋白質。表達的基因不同,mRNA就不同。科學家可以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方法,同時測量出許多不同的信使RNA的濃度,由此知曉哪個細胞在活躍表達著哪些基因。



腦部受損,就能回到小時候?

具體來說,研究者要觀察的是墨西哥鈍口螈的端腦(telencephalon),也就是腦中的兩個半球。

在其中一篇《科學》封面研究中,華大研究院的魏小雨博士和同事們,對青少年(juvenile)蠑螈進行腦損傷處理,除去了左腦的一部分,而後觀察腦再生的過程。他們將整個過程分成了7個時期,從損傷後2天、5天、10天、15天、20天、30天,一直到60天。

到達這些天數的時候,科學家會提取蠑螈端腦的切片,來查看它們的修復進程跑到了哪一步。研究團隊利用一種名叫時空組學(stereo-seq)的技術,觀察不同時間點上,都有哪種細胞、在腦中哪個區域、表達著哪些特定的基因,以此繪製出腦再生時空圖譜

腦再生時空圖譜,8張圖分別來自未受損的青少年以及受損後7個不同階段的端腦切片(圖片來源:原論文)

在這之前,科學家先用沒有腦傷的墨西哥鈍口螈的端腦切片,確認了33種不同的細胞類型(表達的基因不同),並知道這些類型的細胞在不同年齡層的蠑螈腦中,都有怎樣的分布情況。如此一來,便可以根據正常蠑螈的情況,判斷腦部受損的蠑螈有沒有完成腦再生。

研究者發現,青少年蠑螈的腦損傷在30天內已經癒合,只是那個時候,受損區域的細胞類型和未受損的區域相比,仍然有所不同。但等到60天後,科學家標記的各種不同細胞的水平,以及位置分布,就和正常的青少年蠑螈沒有明顯差別了

實現這樣的再生效果,恐怕要製造不少神經元。同為脊椎動物的人類,神經元的生成主要發生在胚胎期,出生後還會持續大約兩年,越長大越難製造新的神經元。而青少年墨西哥鈍口螈的腦再生能力這樣強,是不是在腦損傷後,它們腦中有些細胞又回到了早期發育時的狀態?

想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將腦損傷後再生的時空圖譜,和正常發育的時空圖譜做對比。研究者將墨西哥鈍口螈的發育過程分為6個階段:孵化後第一次進食、前肢生長完成、後肢生長完成、青少年階段、成年階段,最後是變態階段。前三個階段視為早期發育階段。

腦發育時空圖譜,St.44為孵化後第一次進食,St.54為前肢生長完成,St.57為後肢生長完成,Juv.為青少年期,Adult為成年期,Meta.為變態期(圖片來源:原論文)

在不同的發育階段,科學家觀察的重點是蠑螈的神經幹細胞,也就是室管膜膠質細胞(EGC):這些細胞的狀態,可能代表了蠑螈製造新神經元的能力

研究團隊發現,在蠑螈正常的早期發育當中,幾乎分辨不出腦室區的神經幹細胞有幾種不同的亞型,也可以說只有一種亞型(dEGC)。進入青少年時期後,原本那一種亞型不見了,特化出三個不同的亞型(wntEGC、sfrpEGC、ribEGC),各自佔領的區域有所不同——這可能意味著,神經幹細胞的每種亞型都有不同的功能

而腦部受損的青少年蠑螈,傷口在損傷初期(2-15天)就有新的神經幹細胞亞型reaEGC出現。那麼,是不是reaEGC這個亞型的神經幹細胞,幫助蠑螈再生了神經元?

為了證實這個推測,科學家更細緻地觀察了損傷後15天的蠑螈端腦。在從傷口出發去往尾側的方向上,研究人員做了4個連續切片。其中,第四個切片顯示了特別的現象:在神經幹細胞reaEGC亞型與不成熟的神經元之間,有一個細胞群與這兩者都不一樣,它們既表達了reaEGC細胞所表達的一些基因,也表達了不成熟的神經元所表達的一些基因。

由此科學家認為,那些還不成熟的神經元正是由神經幹細胞reaEGC轉換而成,它們中間之所以有個特殊的細胞群,很可能是因為轉換過程存在一個中間狀態——那些細胞既執行神經幹細胞的任務,又執行神經元的任務。

至於,蠑螈腦再生過程和早期發育過程是否相似,研究者把青少年時代腦損傷的蠑螈端腦切片,與幼小蠑螈後肢生長完成時的端腦切片做了對比。結果發現,腦損傷15天之後,蠑螈端腦中(第四個切片)細胞分布的空間結構,與正常的幼小蠑螈高度相似。這也表示,腦損傷觸發的腦再生,很可能重現了神經元發育的過程。

或許你還記得上文提到,在蠑螈早期發育階段,腦室區中的神經幹細胞只有一種亞型dEGC。而科學家發現,年輕蠑螈腦部受損之後出現的、與腦再生有關的神經幹細胞新亞型reaEGC,表達的基因與dEGC的表達譜最為接近。

種種共通點讓研究者感覺到,不論是蠑螈早期發育時,還是青少年腦損傷後再生時,神經元的生成過程都是相似的。他們有理由認為,在腦損傷的誘導下,墨西哥鈍口螈的神經幹細胞又回到了早期發育狀態。由此啟動的腦再生過程,有點像是發育過程的「重啟」。



但它可能快滅絕了

有了這份時空圖譜,人類對墨西哥鈍口螈腦再生的超能力,又有了更完整的了解。不過,這種「不會變老」的生物受到科學家的關注,並不是最近才有的事。

19世紀中期的一天,法國動物學家奧古斯特·杜梅里爾(Auguste Duméril)收到了從墨西哥寄來的幾隻蠑螈。半年後,他驚訝地發現那些蠑螈繁殖後代了。之所以感到意外,是因為他這才知那些蠑螈已經成年,而如果只看樣貌,它們和小時候沒什麼區別。

杜梅里爾知道,這種蠑螈和他從前已知的蠑螈都不一樣。一開始,科學家並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奇異的生命。不過,當人們越來越了解墨西哥鈍口螈的生存環境,也開始理解它們在演化中的命運。

通常來說,那些會變態、會上岸的蠑螈,大多能從陸地生活中享受到一些優勢。而墨西哥鈍口螈生活在高海拔水域,周圍的陸地(如山地或丘陵)可能不太適合它們生存。另外,墨西哥鈍口螈棲息的湖泊,可能在很長一段時期缺少捕食者,提供相對安穩的環境,讓它們有了在水中度過一生的條件。

不過如今,這種神奇的動物,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隨著墨西哥城附近的水污染日益嚴重,再加上入侵物種等因素的威脅,墨西哥鈍口螈的數量僅剩不到1000隻,自然棲息地也僅剩霍奇米爾科湖這一處。

墨西哥鈍口螈現在的唯一一處自然棲息地,霍奇米爾科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再生能力雖好,但並不能有效幫助這種蠑螈適應環境的惡化。如果不能為它們找到新的棲身之地,或許有一天,墨西哥鈍口螈只會在實驗室里存在了。

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撰文:栗子 審校:clefable

封面來源:popcap

原論文: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p9444

參考資料:

https://www.bgi.com/news/2022090404

https://theconversation.com/axolotls-can-regenerate-their-brains-these-adorable-salamanders-are-helping-unlock-the-mysteries-of-brain-evolution-and-regeneration-18951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jez.b.2261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38171-5

https://sitn.hms.harvard.edu/flash/2018/regeneration-axolotl-can-teach-us-regrowing-human-limb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南極花開很美,但你最好別去看
幾滴漏在手套上的試劑,殺死了一名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