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嘉不死,卧龍不出?哪兒來的自信?

郭嘉不死,卧龍不出?哪兒來的自信?

#頭條中國史#

(潁川古郡)

郭嘉,潁川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

這位仁兄打小就很有遠見,他認為東漢朝廷估計是撐不了幾天了,到時候肯定天下大亂,所以自打二十歲之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隱居。

所謂隱居,就是做一個不問世俗的世外高人。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世外高人呢?

很簡單,世外高人一來要非常神秘,神龍見首不見尾,二來要和別人不一樣,而且還要和大多數人不一樣。

比如,別人已經起床,而你還要接著睡,別人已經吃過午飯,而你才剛剛洗臉刷牙,這麼一來,你獨樹一幟的逼格,就體現出來了。


《傅子》: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

由於郭嘉是個世外高人,每天神神秘秘,這就導致他在坊間並沒有什麼名氣,以至於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麼一號人的存在。

老實說,這是很吃虧的。

(三國亂世)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那是亂世,亂世人才倍出,而倍出的意思,就是在那一時節,人才是呈幾何式,爆炸式增長的。

人才一多,競爭壓力就大,想要在這麼多人里脫穎而出,光靠實力已經不能夠了,你還得學會造勢,偶爾買個熱搜,上個熱榜,刷一刷存在感才行。

很顯然,郭嘉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一個人二十歲的時候年輕氣盛,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福,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有高絕的情懷,那是很可以理解的。

因為二十歲的郭嘉還年輕,年輕就意味著代價很輕,反正大好時光一眼看不到頭,大可以再玩幾年,再混幾年年。

可混來混去,隨著年齡漸長,郭嘉的心裡可就有點不是滋味了。

生活的壓力陡然襲來,管你是室內高人還是室外高人,都得吃喝拉撒,都要為生計而奔波,沒辦法,郭嘉只好放棄幻想,老老實實的出來打工。

打工人郭嘉迎來的第一個老闆,是袁紹。

從宏觀角度來看,投奔袁紹是很有發展前景的,因為袁紹的名望素來比較大。

人都說袁本初四世三公,威加海內,門生故吏遍天下,跟著這種大boss混,還愁沒有前途么?

(袁紹 形象)

不過和其它人不同的是,郭嘉沒有頭腦一熱立刻就奔著袁紹的公司去應聘了,而是提前給袁紹做了一下背景調查和市場評估,一頓研究之後,他認為袁紹這個人,有點毛病,自己恐怕是不能跟他混了。

郭嘉認為,袁紹公司的人才保有量,已經很多了,論剛正有田豐,論才學有許攸,論持重有郭圖,論計謀有沮授,多自己一個不多,少自己一個不少。

《三國志》:...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並且,通過進一步的調查,郭嘉發現,袁紹這個人,雖然能禮遇人才,給這幫人開出的福利待遇很好,但問題是,袁紹這人有點一言堂,不太聽勸,底下的人他用倒是都用,但是都不重用,偶然還來個偏聽偏信,在他手底下混,日子肯定是不好過的。

自己是要輔佐優秀主公成就宏圖霸業的人,我看袁紹是有點懸。

袁紹的公司沒去成,郭嘉又有點心灰意冷。

自己歲數也不少了,但在亂世之際,卻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如水中浮萍,如風中秋葉一樣搖擺,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東漢末年群星閃耀湮滅之時,一切似乎都成了過眼雲煙。

無限惆悵的郭嘉沒有繼續前進,他選擇了回歸生活,繼續做他的世外高人。

這一回歸生活,就是整整六年。

六年,你看起來好像挺短的,其實如果養個孩子的話,都能打醬油了。

如無意外,我們的郭嘉同志將會在潁川附近的荒山野嶺繼續做他的世外高人,接著度過他一個又一個的六年。

(荀彧 塑像)

但好在,他有一個好朋友,叫做荀彧,而荀彧的老闆,叫做曹操。

曹操集團里有位仁兄,名字叫做戲志才,戲份雖然不多,但是據說這人有奇才,曹操本來打算一頓重用,但戲哥身體不太好,幾年時間下來,沒挺住,直接領了盒飯。

戲志才一死,曹操那叫一個傷心吶,那是相當難受,感覺自己的心裡好像被掏空了一塊一樣。

而為了把這被掏空的一塊給補上,曹操很快給謀士荀彧致電,要求荀彧趕緊推個人上來,把戲志才的缺給補了。

荀彧一尋思,這不巧了么,我有個好朋友叫郭嘉,在家裡都快躺廢了,現在機會來了,我把這工作介紹給他不就得了么?

於是,在荀彧的搭橋牽線之下,郭嘉獲得了一次和曹操的碰見機會。

不見不知道,一見嚇一跳。

我們的曹操同志只不過是在人群中看了郭嘉一眼,從此之後就再也沒能忘掉他的容顏。

曹操發現,這郭奉孝,還真有兩下子,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奇門遁甲,左到泥瓦打洞,右到越獄升級,簡直可以說是個全才,這回算是撿到寶了。

(曹操 形象)

曹操心情十分激動,他拉著郭嘉的手,留下了這麼一句評價:


《三國志》: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能幫助我成就不世功業的人,只有你郭奉孝啊。

郭嘉一聽,十分懂事兒,也立刻表態:


《三國志》:真吾主也。

這特喵的才是我真正的主公啊。

老實說,對於這樣的記載,作者是將信將疑的。

就算史書的記載無誤,倆人當時的確有過這樣一段對話,但我們仍然要明白的是,作為領導,作為一個很有魄力且重視人才的領導,曹操很有可能在接待每一位來投誠他的人的時候,都會激動的說「有你我才能成就大業」。

所以,聽聽就得了。

在加入曹操集團之後,郭嘉的職務,是軍師祭酒,也就是曹操的幕僚。

既然上了曹老闆的賊船,那就要做一個快樂且能幹的海盜。

很快,表現的機會來了。

我們知道,在前三國時代,曹操最大的敵人,是袁紹。

袁紹兵比他多,將比他廣,地盤還比他大,實在是一位勁敵。

但無論勁敵不勁敵,如果曹操想要把曹氏集團發展壯大,開連鎖搞上市,就必須要和袁紹碰一碰。

但問題是,曹操雖然有勇氣和袁紹練兩招,但他的部下們未必有他的勇氣。

這個理由也很簡單,有把握的事兒我們干,沒把握的事兒我們可不幹。

我們是來打工的,是來上班的,我們可不是替你來賣命的。

果不其然,曹操在和袁紹開戰之前專門開了一次員工大會,大家在會議上廣泛地表達了不看好曹操打袁紹的意見,大家預測,如果真要開戰了,搞不好就得被人家揍個人仰馬翻。

這仗還沒打,大家就開始唱衰,基本上就算是輸了一半了。

在這十分關鍵的時候,郭嘉同志站了出來,發表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說」。

(十勝十敗論)

所謂十勝十敗說,就是說,郭嘉為鼓舞大家的信心,羅列出了十條曹操必勝的原因,然後又總結了袁紹必敗的十條原因。

比如,袁紹雖然兵多,但是士卒戰鬥力差,所以咱們一個打它們十個不成問題。

又比如,袁紹手底下雖然狠人多,但袁紹這個人剛愎自用,跟咱們的主公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郭嘉的一頓神奇操作之下,原本弱小的曹操被形容成了具有巨大能量的潛力股,原本強大的袁紹反而成了虛有其表,外強中乾的弱勢群體。

這,就是語言的藝術,聽懂掌聲。

話音未落,掌聲如雷鳴,員工們紛紛被郭嘉所鼓舞,士氣大振,之後官渡之戰開打,曹操果然勢如破竹,而袁紹同志則在一聲聲的「田豐誤我,許攸辱我,郭圖坑我」的叫罵聲中,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無奉孝當年語,豈有今日曹阿瞞?

不吹不黑啊,官渡之戰的勝利,是有咱們郭嘉的一份功勞的。

並且,在官渡之戰打得正精彩的時候,還發生了一段小小的插曲。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的戰線,拉的是很長的。

打完了袁紹還不算,還有他的兒子袁譚和袁尚,真要說把北方全都給拿下了,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場接一場的勝仗,更需要時間的沉澱。

長時間作戰,就難免面臨腹背受敵的情況,劉豫州同志時常過來搞騷擾還不算,江東的小霸王孫策更是籌謀策劃,打算偷襲曹操的老巢許昌。

當時的劉備,說實在話,混得還算是比較拉的,所以曹操根本沒拿他當盤菜,但孫策是個刺頭,打仗又狠,這使得曹操一度十分困擾。

許昌是曹操的大本營,許昌要是丟了,曹操退無可退,打得贏袁紹還好說,打不贏那可真就算是把棺材本也給賠上了。

正在曹操心裡犯嘀咕的時候,郭嘉又站了出來,開始為曹老闆撥雲見霧,指明方向。

《三國志》: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認為,孫策這個人在江東名聲不太好,做人又不圓滑,樹敵太多,所以我估計他是要出事兒,而且很快就要出事兒,所以還沒等他來偷襲咱們老巢,我看他就得先領盒飯。


《傅子》:放備,變作矣!

而對於曹操一向輕視的劉備,郭嘉卻敏銳地感覺到,劉豫州不是等閑之輩,必須及早重視,只要有機會逮住劉備,就一定要斬草除根,先把他給滅了,如果對他太過疏忽,等這貨發展起來,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

面對郭嘉這樣的預判,作者一度懷疑,這位仁兄是不是在哪兒精研過狼人殺,因為事情後來的演變證明,郭哥的確是個高玩,不僅是高玩,還是神級預言家。

孫策之後被刺客暗殺,而劉備則在後來建功立業,成為了曹魏集團最大的死敵。

(劉備 形象)

聊回正題。

官渡之戰,最終以曹操的全盤勝利而告終,但不妙的是,袁紹的倆兒子,袁譚和袁尚卻帶領著袁軍的殘餘勢力跑到了烏桓,也就是今天的遼寧錦州一帶。

老實說,官渡之戰的勝利,基本上是曹操拼了老命才換來的。

以少勝多聽起來很牛,但個中辛酸,只有曹操自己知道。

所以戰爭結束之後,曹操是很累的,他很想要休息休息。

你玩遊戲刷個副本還有精力值,用光了就只能等第二天,曹操就算是想要征服天下,他本身的精力也跟不上這麼快的進度。

但郭嘉卻表示,決不能停,而要不斷前進。

寧可一思進,莫要一思停。

想要休息,以後你一統天下了,可以盡情在權力寶座上睡懶覺,但現在不行。

因為亂世爭霸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取,就是一種退步。

斬草要除根,要收拾,就得把袁氏一族收拾得一乾二淨,要不然誰知道袁譚袁尚這倆貨以後在烏桓還會鬧出什麼幺蛾子?

於是,累得半死的曹操只好打起精神,再次揮師北上。

郭嘉不僅是個理論家,還是個實幹派,整天在辦公室里搞理論不是他的風格,所以他很快隨軍北上,直把袁軍的殘餘勢力全都剿滅,這才跟隨軍隊班師。

朋友們,當時的那一段行軍路程,環境是很惡劣的。

白天風沙苦寒,夜裡酷熱難耐,軍隊又是急行軍,一來一回這麼一折騰,算是把郭嘉的身體給折騰壞了。

所以,郭嘉去是去了,但回,卻是回不來了。

軍隊回師到了柳城(遼寧朝陽)附近時,郭嘉暴病而亡,時年只有三十八歲。

(郭嘉 形象)

三十八歲的郭嘉死了,而他的死,也正式代表了曹操終於徹底平定了北方,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北的地區。

只可惜,這一切輝煌的盛景,郭奉孝是看不到了。

駝鈴陣陣,風沙呼嘯,漫天塵土,日月無光。

在這一派蕭瑟而嚴酷的景象中,這個三十八歲的中年人,合上了雙眼。

三十八歲,有多少心愿未了,有多少壯志未酬,更有多少才學沒有來得及施展。

我還想要締造屬於我的不世功名,我還想要輔佐主公成就更大的事業,我還想要看四海太平,寰宇廓清。

三國算什麼,曹魏要帶領強兵銳士,打下一個大大的天下。

那個天下,是站在許昌城頭望得到的地方,和望不到的地方。

但很可惜,這一切,都成了郭嘉的一場幻夢。

作者在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恰好和一位朋友聊起三國時期的歷史,朋友是一位三國粉絲,閑談時他告訴我,你寫的這個郭嘉,是個遠遠被低估的人物,因為如果郭嘉不死,卧龍就不會出山。

他所說的卧龍,指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 形象)

而所謂郭嘉不死,卧龍不出,則是指郭嘉病逝於公元207年,而諸葛亮出山投誠於劉豫州,正好也是在公元207年。

由此,朋友便說,這就是鐵證,正是因為郭嘉的才學驚天徹底,所以郭嘉在世時,諸葛亮一直嚇的不敢露頭,直到郭嘉病逝,諸葛亮這才入職蜀漢,三國大環境才有了孔明同志的發揮空間。

看著朋友說的眉飛色舞,期間不停的用「驚天泣地」「絕世鬼才」「吊打諸葛」之類的話來形容郭嘉時,我一時間居然不知道該再跟他聊點什麼好。

郭嘉是軍師祭酒,諸葛亮是蜀漢丞相。

曹操雖然重用郭嘉,但很明顯,曹魏集團人才濟濟,有荀彧,有程昱,有荀攸,有陳群,有鍾繇,有賈詡,還有更多排得上號的,或者排不上號的。

而郭嘉,在這群人里,都不太顯眼,又由於其英年早逝,所以他的地位一直達不到TO。

諸葛亮躬耕隴畝,不出隆中,已知天下,而郭嘉在遇到曹操之前,一直是一個不得志的小青年。

諸葛亮赤壁鬥智,聯吳抗曹,定鼎荊益,又蒙先主託孤,之後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而郭嘉除了留下一篇十勝十敗論,並且助力曹操統一北方(還不是他一個人的功績)之外,還剩下什麼?

對於朋友「郭嘉不死,卧龍不出」的理論,我實在是很難理解,因為這完全是兩個根本沒有可比性的人。

他的確是很聰明,但達不到一人力壓曹魏諸多謀士的地步。

他的確是很有才華,但他的十勝十敗說,跟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比,是不是就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出師表)

不理解,我是真的不理解。

不過,直到我現在寫完這篇文章後,我終於算是有點理解了。

朋友,抑或說是一部分網友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把郭嘉推上神壇,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

古往今來的歷史人物,那些已經走完了自己漫長一生的人,他的是非功過早就已經蓋棺定論了,沒有什麼再爭議的空間。

而只有像郭嘉這種英年早逝的人物,才會留給人們無窮的想像。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時也如夏花般絢爛。

人們會假設,如果郭嘉沒死會怎麼樣?

如果赤壁之戰有郭嘉在會怎麼樣?

如果郭嘉和諸葛亮較量會怎麼樣?

如果郭嘉和司馬懿同台會怎麼樣?

這也正是為什麼我無法說服我的朋友,或者一些網友的原因,因為他們心中的郭嘉,並不是真實的郭嘉,而是他們,想像出來的。

只可惜,歷史不容假設,歷史也不存在想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一個只會燉魚的廚子,如何縱橫五代十國,並且最終成為開國皇帝?
齊後庄公呂光:大臣妻不可欺,追求刺激的下場就是一命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