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一戰這座最堅固的要塞只堅守了十來天,卻最終令施里芬計劃破產

一戰這座最堅固的要塞只堅守了十來天,卻最終令施里芬計劃破產

作者:冷寫

1914年6月28日,歐洲的巴爾幹地區,發生了「薩拉熱窩事件」。一個月之後,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向塞爾維亞正式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首當其衝的城防堡壘

1914年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次日清晨,按照戰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西線的德軍前鋒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共10餘人,攜帶200門野戰大炮,突進比利時,迅速沖向比利時境內的河流天險—默茲河,直奔比利時最重要的列日要塞。


默茲河

由於受地形地貌等因素限制,初期展開攻擊的德軍,是德軍總參謀部從比洛第2集團軍抽調6個旅,加上兩個騎兵師組成的一支約3萬人的部隊,即將在艾米赫將軍指揮下,從東、南、北三個方向向列日進攻。


列日要塞,是一個以列日城為核心的防禦體系。坐落於歐洲大陸西部沿海國家比利時境內,默茲河與烏爾特河交匯處,環伺列日城整整花費了25年時間修建。它北鄰荷蘭邊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國借道穿越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列日要塞的幾座橋樑是默茲河上僅有的幾條公路的渡口。


要塞周圍築有12座炮台呈放射狀,環形拱衛著列日城,跨默茲河組成一道環形火力網。環形炮台群周長有50多千米,炮台間隔3至6千米,總共部署有各種型號火炮400門和大量的輕、重機槍。每座炮台的防守一般由2個炮兵連和1個步兵連共同擔任,兵力合計400人,加上各炮台之間的曠野上機動防守的步兵連隊,總兵力合計為2.5萬人。


12座炮台拱衛著列日城

列日要塞的各炮台都由厚度為3米的鋼筋混凝土整體澆鑄而成,異常堅固。普通的野戰大炮炮彈打在上面,僅僅削去一些混凝土碎屑或者砸出一個小彈坑,絲毫破壞不了要塞的整體結構。


炮台大部分建於地下,暴露在戶外的只是目標很小的頂部。所有兵器和人員均隱藏在炮台的地下部分,並且在炮台之下修建了四通八達、錯綜複雜的通道,用以連接各個不同功能的地下室,並且存儲了大量的糧食、飲用水、彈藥、醫療用品以及通風和供電設施。


每座炮台平均有120毫米要塞炮和210毫米榴彈炮各8門,炮塔採用鋼甲防護,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做360度角旋轉。炮台上還裝有探照燈共夜間指示射擊,並和炮塔一樣都能夠自由的自動升降。炮台周圍還挖了很深的壕溝,壕溝外布置有大量帶刺鐵絲網和障礙物。除此之外,還配備了速射炮及機槍封鎖炮台周圍的曠野及附近的死角。


列日要塞

擁有如此豪華頂級配置的列日要塞,無論是結構剛度,還是火力強度,都堪稱完美。是一戰以前歐洲城防堡壘的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比利時人心目中阻止德國入侵的唯一屏障。




「大貝爾塔」巨炮

德國人之所以把一戰的爆發點選在列日要塞這裡,是因為它對德國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要塞日夜守護的列日城,是德國進入比利時的大門,連接德國、比利時、法國北部的四條鐵路線都在這個戰略城市中彙集,然後向比利時平原呈扇形展開。從右翼突襲法國的德軍主力部隊的後勤補給,主要依賴這幾條鐵路線的運輸。


施里芬計劃

因此,拿下列日要塞,控制這些鐵路幹線成為了實施「施里芬計劃」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德軍指揮官艾米赫將軍必須迅速的、乾淨利索的攻佔列日要塞,為後續的德軍右翼迂迴大軍打開通道,確保「施里芬計劃」中下一步的行動,按照預定的時間順利執行。


然而,德國人的戰略研判太過於樂觀,輕蔑的認為憑藉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絕對能夠嚇唬住比利時人,預計沒有或者遭遇很輕微的象徵性的抵抗之後,便會馬不停蹄的通過比利時,奔向法國境內。


因此,當衝到默茲河邊的德軍發現河上的橋樑都已被拆除時,沒有警覺的先派人去偵查敵情,而是貿然搭建舟橋渡河,被駐守要塞的比軍士兵迎頭痛擊,猝不及防的德軍士兵頓時死傷一大片,紛紛落水。


列日要塞遺迹

艾米赫見狀,忙命人將帶來的200門大炮對準列日要塞的炮台轟擊,企圖壓制住對方的火力,掩護德軍繼續進攻。


然而德軍普通的野戰炮由於口徑小,炮彈裝藥量少,對付步兵和普通的建築物還可以,可是對於堅固皮厚的列日要塞炮台來說,猶如隔靴撓癢,絲毫不能損傷其筋骨。相反的是,因為戰前炮台守軍已將列日要塞周圍的地形做了標記和測算,所以要塞內比利時守軍的炮擊是又狠又准,造成了攻城的德軍很大的傷亡。


氣急敗壞的德軍司令官艾米赫只能不顧一切的增兵,不分晝夜的繼續攻城。就這樣,德比雙方軍隊進行了三天三夜激烈的炮戰與城池攻防戰,德軍死傷士兵無數,攻城行動卻依然沒有任何進展。


齊柏林飛艇

在對列日要塞最高指揮官—勒芒將軍的勸降未果之後,德國出動齊柏林飛艇飛抵了列日城上空,面對著既好奇,又驚恐的居民,警告性投了十幾枚炸彈,這是有記錄以來人類飛行器首次參加戰爭。但這種恫嚇行為是徒勞的,勒芒將軍始終牢記著比利時阿貝爾國王在寫給他的私人信件中「堅守託付給他的陣地,死戰到底」的要求,是不會向圍攻要塞的德軍投降的。


面對德軍止步不前的困境,「施里芬計劃」的執行者、德軍參謀總長小毛奇很是擔心,再這麼與比軍僵持下去,勢必要延誤右翼德軍部隊繼續執行「施里芬計劃」的時間,進而影響整個西線德軍的進攻計劃。


小毛奇

於是,他派遣了心腹愛將,德軍第2集團軍副參謀長魯登道夫上校率軍前去增援,並針對德軍初期攻擊列日要塞,毀傷效果不足的問題,又從參謀總部調運巨型攻城利器——5門綽號「大貝爾塔」的巨炮,運往列日。


該炮為500毫米口徑的攻城榴彈炮,可以把1噸中的炮彈射到15千米之外,每顆穿甲彈右一個定時信管,只有在擊穿目標後才能定時爆炸,是專門為了對付像列日要塞這類堅固的炮台和城池而設計製造的秘密武器。而這種威力恐怖的巨炮,德軍參謀總部總共才有9門。


大貝爾塔巨炮

經過多日的等待,前線德軍終於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攻城利器。炮擊開始了,1噸重的巨型炮彈從天而降,頃刻間就打啞了一個炮台,戰至8月16日,12座炮台在遭到連續多日猛烈的轟擊後,陸續的放棄了抵抗,勒芒指揮部所在的隆森炮台,被直接命中而摧毀,他本人也被炸昏迷後被俘。至此,列日要塞戰役以德軍取勝而告終。


德軍右翼部隊突襲法國的通道打開了。


大貝爾塔巨炮重達一噸多的炮彈


列日要塞戰役的積極意義

首先,這場戰爭中首次出現了空中軍事力量參與進攻,雖然殺傷效果很有限(只炸死幾個平民,炸毀一些建築物),但畢竟是人類發明的飛行器參加戰爭的開端,引發歐洲各軍事強國對各種飛行設備應用於戰爭的普遍關注,間接的刺激了航空業的發展。


被摧毀的要塞

其次,比利時軍隊雖然戰敗,丟失了要塞,比利時政府也離開了布魯塞爾,流亡法國。


但比利時對於協約國來說,是有很大貢獻的,因為耗時十幾天的列日要塞之戰,成功的阻止了德軍輕鬆的、快速的通過比利時到達法國戰場,嚴重拖延了德軍右翼部隊以巴黎為目標的進軍速度,為日後德軍馬恩河戰役失敗及「施里芬計劃」的破產,埋下了伏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魏明帝如果像其祖父曹操那樣長壽,司馬氏還能篡奪曹魏天下嗎?
南宋為何會聯手蒙古滅掉金國,不知道唇亡齒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