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把朱元璋和陳友諒做一個橫向比對,你猜我們發現了什麼?

把朱元璋和陳友諒做一個橫向比對,你猜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陳友諒 塑像)

公元1320年,湖北仙桃的一戶漁民家中,誕生了一個叫做陳友諒的小朋友。

陳家有五子,陳友諒家中行三。

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是個老實巴交的漁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陳家的日子不能算是好,但是至少勉強能吃飽。

和那位八年後在安徽太平鄉孤庄村出生,前半輩子除了放牛就是做和尚,除了做和尚就是當乞丐的朱重八不同,陳友諒在少年時代就展示出了他的與眾不同。

朱元璋在放牛的時候,想必是沒有李密牛角掛書的情操的,那自然也就沒有像楊素那樣的大官來賞識他,但陳友諒不同,這位仁兄從小就攻讀詩書,雖然學的不好,但也算是半個文化人。


《明史》:少讀書,略通文義。

除去學習聖賢道理之外,陳友諒閑暇時間還喜歡練上那麼幾套拳腳,這麼來看的話,勉強也可稱為文武雙全了。

不過,陳家畢竟本質上也是農民階級,所以在日趨嚴重的元王朝的黑暗統治下,陳友諒也挨過餓,挨過欺負,挨過打,在社會底層迷茫而卑微的徘徊過。

(元末腐敗統治)

元末農民起義中的群雄們,淮西的朱元璋是佃戶出身,當過和尚,做過乞丐。

浙東的方國珍是私鹽販子,江南的張士誠是「亭民」後代,世世代代靠給人乘船擺渡為生,兩湖的徐壽輝則靠走街串巷,賣布為生。

乃至於更早的紅巾軍起義就更不用說了,韓山童是修運河的河工,只有劉福通算是商人之家,勉強能夠過活。

日後他們都曾經在歷史舞台上耀武揚威,封王拜相,但其實,他們最初都只是有著相同遭遇的苦命人。

朱元璋在皇覺寺做和尚的時候,他兒時的玩伴湯和已經參加了起義軍,成了軍中的千戶,湯千戶想著和老朱同志共襄大義,所以很快給朱元璋寫下一封書信,邀請他也來參加起義。

結果,朱元璋看完書信,默不作聲,燒掉之後,一切如常,當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

看得出來,朱元璋並不是很想起義,如果有可能,他願意暮鼓晨鐘,在皇覺寺里做一輩子的和尚。

朱元璋也許並不信佛,但是至少在這種青燈古佛的熏陶之下,使得他時不時地會開始反思生命的意義,而這種反思可以給人生的苦難提供某種解釋,讓他明白,他承受了這麼多苦難的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麼,而是有著超越當前時間和空間,深奧且神秘的理由。

(皇覺寺)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未來的元末群雄角逐的勝利者,這個未來的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壓根就不想造反。

如果不是後來有人想要去官府舉報朱元璋和亂匪有牽連,逼得他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上梁山的話,那麼在後來脫穎而出的,就很有可能是陳友諒了。

因為相比之下,陳友諒似乎天生就是為了推翻元王朝暴政而生的。

至正十五年,當起義軍攻佔了他的家鄉後,他沒有猶豫,立刻投奔了義軍頭領倪文俊。

如果說濠州城的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的話,那麼此時的義軍頭領倪文俊對陳友諒則有再造之功。

只不過,這份「再造之功」,實在是有點殘忍,因為兩年後,即至正十七年,已經在義軍中發展起來的陳友諒果斷地殺掉了倪文俊,並且吞併了他的部隊。

而此時,朱元璋正被郭子興排擠打壓,關在暗無天日的地窖里,幾乎要餓死的朱元璋每天唯一的一頓飯,就是妻子馬氏藏在胸口的,剛剛出爐的烙餅。

為了偷偷給朱元璋送飯,馬氏好幾次燙壞了胸口,真叫是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只可惜,陳友諒沒有朱元璋的氣度,倪文俊也沒有郭子興的狡黠。

(紅巾軍)

倪文俊的領導,是另外一位紅巾軍頭領徐壽輝。

極盛時的徐壽輝,雄兵百萬,幾乎佔據了元王朝的半壁江山。

而殺掉倪文俊的陳友諒很快投身徐壽輝的麾下,成為了徐壽輝集團的得力幹將。

然而在至正二十年,相同的事情又再次發生了,陳友諒派人襲殺了徐壽輝,吞併了徐壽輝的勢力,順便稱帝建國,當上了陳漢政權的開國皇帝。

看得出來,陳友諒的發家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殺戮史。

大概是性情如此殘酷暴虐的陳友諒身邊難有賢人,所以也沒有人告訴他,當下的時局,只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才是制勝的關鍵。

陳友諒登基的地方,是在採石五通廟(馬鞍山)。

稱帝建國的狂熱情緒讓陳友諒來不及多做準備,他來不及修建宮殿,來不及置辦行頭,只是在年久失修,已經有些斑駁破碎的廟宇前就興高采烈的登基了。


《明史》:會大風雨,群臣班沙岸稱賀,不能成禮。

有趣的是,陳友諒登基的那一天,天公偏偏不作美,狂風驟起,暴雨傾盆,臣下們顧不上上表勸進,只好雜亂無序地跪在沙灘上,草草敷衍了事。

在煙雨朦朧中遠遠看去,君不似君,臣不似臣,反而像是一出荒誕的鬧劇。

那一天,皇帝陳友諒被淋成了個落湯雞。

(登基稱帝)

老實說,陳友諒稱帝,不是瞎稱帝,而是因為他手裡的確有稱帝的籌碼。

他盡占江西,兩湖,兩廣之地,雄兵百萬,戰將千員,放眼望去,什麼朱元璋,張士誠實在是連盤菜也算不上。

不過還沒等他動手,朱元璋就坐不住了。

前有張士誠,後有陳友諒,被夾在中間的朱元璋難受不是一天兩天了。

並且,朱元璋明白,張士誠不足為懼,因為他在江南待得太久了,已經被江南的酒色財氣所侵蝕,只想要苟安,成不了什麼大氣候了。

自己真正的對手,是陳友諒。

畢竟,就連那個民間形象能和諸葛亮一戰的劉基也是這麼告訴他的。

朱元璋想打陳友諒,但他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是,如果正面對抗,自己手裡這點兵力,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

不能硬碰硬,就只能玩陰的。

於是,朱元璋找到了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康茂才。

康茂才原本是元朝將領,後來投奔了朱元璋,他本人平平無奇,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

但如果要成事,現在必須依靠他。

因為康茂才和陳友諒素有舊交,關係很好,稱得上是鐵哥們。

於是,我們的鐵哥們康茂才寫了一封詐降信,引誘陳友諒主動出擊,陳友諒信以為真,率部進取,結果中了朱元璋的埋伏,被打了個七零八落,鎩羽而歸。

(康茂才 形象)

陳友諒落敗而逃的地方,是在龍灣,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郊外。

遠處山巒起伏,近處流水潺潺,頭頂白雲悠悠,腳下血跡斑斑。

陳友諒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玩了一輩子鷹,今天反倒被麻雀給啄了。

其實,這很好理解。

《聖經》中說,善用刀劍者,死於刀劍下。

你陳友諒靠背叛別人發家,靠欺騙別人成事,那你就難保別人不會背叛和欺騙你。

龍灣的慘敗引起了陳友諒集團的連鎖反應,陳的勢力一天不如一天,陳友諒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舉國之力建造戰船,集結重兵,在鄱陽湖和朱元璋發起了決戰。

作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名氣是很大的。

作者曾經在幾年前去遊玩過一次,遠眺時,整個鄱陽湖像是一隻昂首欲飛天鵝。

湖邊地勢平坦,湖岸綿延而彎曲,湖面水天相連,渺無際涯,置身於如此風景之中,使作者不由得想起唐朝詩人王勃的名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你很難想像得到,幾百年前的一個午後,一場中世紀時期規模的最大的水戰就曾在這裡發生。

(鄱陽湖之戰)

龐大的艦船,密集的箭矢,震天的喊殺聲,被染紅的湖水。

不過一想起水戰,我們總是會聯想到赤壁之戰。

不巧的是,陳友諒很顯然是沒有讀過《三國》,更不知道赤壁之戰,所以他才會在交戰時,把所有的戰船都用鐵索連在了一起,然後被朱元璋用大火燒了個精光。

烈焰焚天之際,妄圖求生的陳友諒率部一搏,拚死突圍,結果被朱元璋的部下郭英一箭射中頭顱,當場斃命。

《明史》: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

死得實在是太突然了,乃至於陳友諒根本沒有時間在死之前回憶自己的一生。

不過,這種充滿了血腥和暴力,殺戮和背叛的一生,也沒什麼好回憶的。

捕魚為生的艱難歲月,暴起反抗的起義生涯,血腥殺戮的帝王之路,龍灣的惆悵失意,鄱陽湖的滔天巨浪...

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

他也曾經如梟雄一般反抗黑暗腐朽的統治,他也曾經展現過他的霸氣和威名。

只不過,他最終還是失敗了,勝利,屬於朱元璋。

(朱元璋 形象)

在作者看來,陳友諒在傳統意義上,毫無疑問,是一個壞人。

背信棄義,心狠手辣,做事殘忍,一頓子壞水。

因為,陳友諒知道,只有他這樣的人,才能在亂世中生存下去。

但他不知道的是,做一個崇尚暴力,不講道德的人,的確是能在亂世中生存下去,但卻無法在亂世中破局,在亂世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因為,這個世界上最能令人折服,最強大的武器,絕對不是暴力和征服,而是和平和仁義。

朱元璋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孤庄村的苦孩子,才能一步一步,走到最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大明無仁君:文官黨爭頻繁,權貴兼并土地,尬吹大明,我做不到
被大臣反問為何造反的皇帝你見過,被大臣封號禁言的皇帝你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