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軍閥史:湘軍淮軍如何起家,他們與北洋軍閥又有些怎樣的淵源

民國軍閥史:湘軍淮軍如何起家,他們與北洋軍閥又有些怎樣的淵源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我們都知道民國初年是一個軍閥混戰的時期。

從袁世凱小站練兵成為近代軍閥興起的標誌開始,近代中國陸續經歷了如護法運動、直奉戰爭、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等一系列軍閥間的相互混戰。

大家你方唱罷我登場,自北洋後陸續出現了如奉系、直系、皖系、晉系、滇系、桂系、粵系、黔系、川系、疆系,以及馮玉祥的西北軍,甘、寧、青的馬家軍等等等等各大軍閥。

哪怕是後來蔣所代表的勢力統一全國後,這種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哪怕是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各軍閥間的明爭暗鬥也從未停止過

今天咱們開個小新坑,講一講民國時期各軍閥勢力的前世今生。

今天第一期,主角是北洋系的前身,開啟了地方軍閥自治先河的湘軍與淮軍。

民國軍閥之所以地域屬性那麼強,其根源還在大清。

道光末年,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勢力崛起。此後十餘年太平軍將戰火刮遍大清的十八省600餘城。

而清廷由於八旗和綠營這樣的官軍系統嚴重腐化,根本沒有戰鬥力。

於是大清朝廷決定啟用團練制度來對抗太平軍。

何為團練呢?

簡單說就是地方民兵,這種制度我國自古就有。小說《水滸傳》里團練使就一大堆,聖水將單廷珪、神火將魏定國投梁山前就都是地方團練使。

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也曾擔任過團練副使一職。

到了明朝就沒有單獨的團練武裝了,雖然會有類似的地方民兵,但統轄權歸官軍將領。

清朝的團練制度的恢復其實很早。早在嘉慶年間,因為白蓮教起義,八旗和綠營同樣不堪用,所以就有大臣上疏請求重新設置團練鄉勇,讓地方士紳自行訓練,以求自保。當然這個費用自然是誰練兵誰自己掏。而這些士兵自然也就誰給錢聽誰的了。

所以在曾國藩成立湘軍之前,團練制度在那時的清朝已經很普遍了。即便是在湖南境內,他未來的兒女親家羅澤南練兵也要比他早。

曾國藩丁憂在家的時候正好趕上太平軍攻入湖南,於是他以湖南地區已有的團練鄉勇為基礎編成了湘軍與太平軍作戰。

名字都叫湘軍自然是以湖南人為基礎,曾國藩是器的湘軍超過八成的將領都是湖南籍。但當時的太平軍里也有大批的湖南人。所以後來民國時期有句話是:「中國若是古希臘,湖南定是斯巴達;中國若是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魯士。」非常的武德充沛。

最終太平天國被平。朝廷雖然剪除一患,但地方軍閥勢力也自此也在大清紮下了根,終清一代都沒有甩掉。

幾乎與曾國藩成立湘軍同時,李鴻章也跟隨當時的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回到老家安徽合肥來辦團練。因為合肥處在長江與淮河之間,所以這支團練就叫淮軍。

但安徽戰事十分不利,他的上司這支淮軍真正的老闆呂賢基,以及湘軍名將時任安徽巡撫的江忠源相繼兵敗自殺。當時還是只雛雞的李鴻章就只能去投奔曾國藩了。

為啥要去投曾國藩呢?李鴻章他爹李文安和曾國藩是同科進士,就是同一年考中的公務員。在古代這種同年的關係非常緊密。

而且曾國藩丁憂之前已經是兵部右侍郎了,還是道光寵臣穆彰阿的學生,正經的朝廷大員。而李鴻章只是一個翰林編修,算是個儲備幹部。

因為兩家的關係,曾國藩就非常照顧李鴻章,兩個人也以師徒相稱。

期間作為幕僚的李鴻章曾幫曾國藩起草了一份彈劾當時安徽巡撫翁同書的奏章。這個翁同書本身沒啥本事,但是他有個賊牛的弟弟。他弟弟叫翁同龢,咸豐朝的狀元,同治、光緒兩任皇帝的老師。因為雙方有這麼個隔閡在,以至於後來翁同龢處處刁難李鴻章,憑藉一己私願停掉了北洋水師購買裝備的錢。可以說北洋水師後來的戰敗翁同龢是有責任的,而這整件事的根兒還是從曾國藩這就埋下了的。

太平天國被消滅後,曾國藩主動上表請求裁撤湘軍,湘軍勢力開始減弱。

但李鴻章的淮軍在剿滅太平軍的過程中卻已經壯大了起來。

又因為曾國藩和李鴻章的關係,所以湘、淮兩軍淵源頗深。比如後來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最早是太平軍,後來投降了湘軍,再之後又成為淮軍將領。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以至於平定太平天國後,即便湘軍自請裁撤,但大清的東南地區實際上已經不怎麼聽朝廷的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刺馬案,其中一個說法就是曾國藩和慈禧的一次權力之爭。

後來大清與八國聯軍開戰的時候,李鴻章等一眾湘、淮元老也都作壁上觀,坐視大清首都第二次被攻破。

當1900年,慈禧以光緒的名義一口氣向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比、荷等十一國宣戰時,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就夥同兩江總督劉坤一(湘軍)、湖廣總督張之洞(洋務派)、閩浙總督許應騤(盟友)、山東巡撫袁世凱(淮軍)、安徽巡撫王之春(湖南人、李鴻章幕僚)、廣東巡撫德壽等封疆大吏拒不聽詔,還私下籤訂了《東南互保條約》。

李鴻章的心腹,時任鐵路大臣的盛宣懷(其父湘軍)更是私自下令全國各地的電信局扣下慈禧的宣戰詔書,並電告各地督撫不要奉詔。

這些人要麼是湘軍、淮軍出身,要麼是政治上的盟友。

總之,這時的大清已經控制不了這些地方勢力了。

甚至這次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慈禧和光緒沒跑了,很有可能李鴻章會被推上總統之位,提前「共和」。

至於袁世凱的崛起,也和淮軍有莫大的關係。

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是淮軍的元老級將領,當年呂賢基去安徽組建淮軍時,袁甲三就是和李鴻章一同跟隨呂賢基前往的。

袁世凱名字中的凱字,也是因為出生時袁甲三恰逢前線得勝,故取凱旋之意。

袁世凱從軍時,投奔的是淮軍將領吳長慶,吳長慶同時也是袁世凱養父袁保慶的結拜兄弟。

甲午戰敗後,朝廷要練新軍。最早被被選出在天津小站練兵的同樣是個淮系官員,李鴻章的幕僚胡燏棻。胡燏棻被調任後,袁世凱被各方勢力共同認可,接管定武軍。


而這支有著深深淮軍烙印的新軍,就是後來北洋軍閥的雛形了。

這,就是下一期的故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餘事 的精彩文章:

「東北話」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越往北口音反而越接近普通話?
戰亂、災荒、鎖國、割地、異族入侵,究竟什麼是「闖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