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坦克被稱為小豆丁,二戰日本陸軍裝備為何那麼差?

坦克被稱為小豆丁,二戰日本陸軍裝備為何那麼差?

作者:貝利撒留

眾所周知,相較於當時世界一流水準的海軍,二戰時期日本的陸軍建設實在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雖然在亞洲,日本陸軍絕對稱得上強大,但是在諾門罕戰役中,被蘇軍吊打的樣子實在是有些狼狽。


二戰中,坦克可以說是陸戰之王。同時期蘇德美英等國,都在不斷開發新技術,各種強大的坦克陸續服役。例如德國的虎式、豹式、虎王;美國的潘興系列;蘇聯的斯大林系列等,都堪稱強大先進。


虎式坦克

唯獨日本,不僅二戰期間沒有推出新坦克。部隊里服役的那些老傢伙,外觀又小又丑,性能實在太差,被戲稱為「小豆丁」。這實在是一種赤裸裸的羞辱。那麼今天,筆者帶著各位讀者,分析下日本陸軍裝備究竟為什麼這麼差。


95式輕坦



相對孱弱的國家經濟

通常來說,一國的兵器生產,是該國軍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自然,也會受制於國家的綜合實力,尤其是重工業的基礎、結構和規模。可能與許多讀者的印象不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日本,雖然已經毫無疑問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列強之一。但是當時日本的經濟整體水平,仍然遠遠落後於歐美諸強國。


以1939年的人均國民收入為例,美國為554美元,德國為520美元(某小鬍子確實有運氣和實力),英國為468美元,法國為283美元,義大利為140美元,但日本只有93美元,只有美國的大概六分之一。


不僅如此,馬克思·維爾納在《列強軍力論》中說:「日本的工業在各列強之間,是最脆弱和最不成熟的」。根據1913年的情況,美英德法日五國,在全世界工業生產方面所佔的比值,分別為38%、14%、16%、6%、1%。到了1937年則變為38%、10%、11%、5%、4%,日本仍居末位,並且依然和美國差距巨大。

比工業生產能力不足更可怕的是,日本還是一個極度缺乏資源的國家。各種金屬礦石、石油、橡膠、棉花等等軍事或民事上的必需品,日本都非常依賴于海外供應。

受此影響,當時日本的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1936年時在工業結構中佔比還不到一半。因此,當時日本的工業基礎可以說是無法滿足戰爭需要的,重炮、汽車等行業嚴重先天不足。這也為後來日本陸軍坦克製造上的拉胯,埋下了伏筆。


T-34



相對強勢的海軍

雖然,當時日本的整體生產力不強是事實。但是理論上,勒緊褲腰帶全力供應陸軍的話,陸軍裝備也不至於如此拉跨。但是讓當時的陸軍將領沒想到的是,陸軍勒緊褲腰帶天天精打細算了,好處卻都卻落到了海軍頭上。


公平來說,其實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中,能夠把陸海軍都餵飽的,只有美國一家。其它諸如蘇德法,都是重陸軍輕海軍;英國,則是輕陸軍重海軍。


但哪怕是如此看輕陸軍的英國——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英國陸軍一向低人一等,甚至前頭沒有「皇家」二字——在二戰中,還是給陸軍配備了克倫威爾型中坦、丘吉爾型重坦等,相對來說還算不錯的坦克。


克倫威爾坦克

在日本這邊,可以說從明治維新開始,儘管彼時還沒有海軍陸軍,但是這兩大軍種的梁子就已經結下了。


到了二戰前,出於國家戰略的考量,日本海軍的軍費更是常年高過陸軍,畢竟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在1918-1930年間,日本陸軍總軍費為28.01億日元,日本海軍的總軍費為38.32億日元。僅從明面上,後者就比前者多了將近四成的軍費。而且更可怕的是,陸軍的軍費實際上經常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延後」、「推遲」,實際落到手裡的會更少,與海軍的差距更大。

在世界各列強都瘋狂擴軍備戰的年代,日本陸軍的處境,只能說是勉強餓不死。例如1936年美國陸軍預算為6.11億美元,是日本陸軍的四倍。而同年德國的總軍費為75億日元,接近日本陸軍的二十倍,其中大多數都用到了陸軍中。


日本頭號陸上敵人蘇聯,則更加恐怖。經過了兩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國力雄居世界巔峰,且極為重視陸軍建設,每年的陸軍軍費都在日本陸軍的十倍以上。僅僅是不受重視的遠東紅軍,經費就和日本海陸全部軍費相當。可以說,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後來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也實在是情理之中。


諾門罕戰役時的日本坦克部隊



又少又差的兵器生產

基於前文中提到的問題,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軍費極度短缺的前提下,日本陸軍無奈關掉了大量的兵工廠,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了。


1931年無恥的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之時,其陸軍兵工廠年產量僅為步槍3600支,坦克10輛。而作為對比的蘇聯,全國動員之後的坦克年產量都能以萬為單位,比日本造步槍的量都多。


可以說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的軍工產量都被美蘇英德全方位吊打,只能和打醬油的義大利打個五五開。不僅數量少,二戰日本生產的武器,普遍質量也很差。


95式輕坦

以當時的陸戰之王坦克為例,日本就搞得非常糟糕。坦克是運動的鋼鐵,必須緊密依賴汽車工業的整套技術班子和人員。今天的日本堪稱汽車王國,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汽車製造業卻遠遠落後於包括義大利在內的歐美列強。是的,你沒看錯,連義大利都不如。



成為笑柄的豆丁坦克

貧弱的汽車工業,決定其坦克製造業很難有大的作為。在歐美列強都已經把坦克玩出花來的1926年,日本才剛剛開始自己試著造坦克。


1927年2月,日本陸軍技術本部模仿法國雷諾坦克的第一號戰車,研製成功。1929年,大阪兵工廠研製出第二號戰車,也就是89式中戰車。二戰期間日本陸軍依仗的另外兩種坦克,也就是95式輕戰車和97式中戰車,則分別製成於1935年和1937年。


97式坦克

在火炮方面,日軍的三款坦克中配備的最大口徑火炮,也僅有57毫米。雖然坦克火炮的威力大小不僅僅看口徑,但是很多時候口徑過小確實缺乏說服力。


反觀蘇聯,不提堪稱黑科技的斯大林系列重坦(二戰末期),僅僅是相對老舊的T-34型和KV-1型坦克,也曾配備有76毫米口徑的火炮(其實後來還有更大口徑的改進款,當然日軍坦克後來也有改進款)。兩者的威力,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KV-1重坦

比火力方面的貧弱更慘的,是噸位裝甲、機動能力的完全落後於時代。


以當時歐美的標準而言,即使是日本陸軍里最大隻的97式中戰車,也不過15.5噸重,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作為對比,如虎王坦克這種狠角色,足有六七十噸重,兩者簡直是成人和幼兒園小朋友的差別。


噸位不大,裝甲自然就薄弱,97式中戰車裝甲最厚處也僅有25毫米,95式輕戰車更是不堪,裝甲最厚處才12毫米。加上當時日本造坦克的鋼材質量不高,實際上這倆主力坦克別說防禦敵人坦克炮了,連重機槍、反坦克步槍防禦起來都費點勁兒。也不知道當時日本陸軍的坦克手是個什麼心裡狀態,想必比綁在活棺材裡的神風敢死隊成員,也強不了多少吧!


97式中坦

那麼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問:既然是裝甲如同紙糊的「輕坦」,那麼97式、95式跑起來一定很快吧?但是答案有點殘忍。95式輕戰車的最大時速為40公里每小時,97式中戰車更是僅有38公里每小時,和大家印象中相對笨重的虎式重坦,一個水平。


那麼,火力不行,裝甲不行,機動還拉胯的日本坦克,在和美軍蘇軍坦克的對抗中落在下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緬甸和菲律賓戰場上,面對美軍的M3坦克,日軍坦克的火炮很難摧毀其正面裝甲。而M3打95式和97式的裝甲,則不要太容易。更讓日本陸軍絕望的是,當時美國陸軍服役的坦克里,M3還是最差的。


M3坦克

1945年1月,美軍在菲律賓呂宋島開展登陸作戰。當時日軍有坦克2師團駐守,該師團下轄第六、第七、第十和第十一四個坦克聯隊。雖然這點坦克兵力放在蘇德庫爾斯克會戰的戰場上,連零頭都算不上。但是對日本陸軍來說,已經是心肝寶貝了。


然而僅僅是一個月的時間,日軍該坦克師團的數百輛坦克,就幾乎被全殲。甚至整個過程中,美軍都是單方面碾壓,完全沒有什麼值得說的精彩坦克戰。而這也是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坦克的縮影:完全沒有存在感,死得無聲無息。


庫爾斯克坦克大戰

或許是受了二戰的刺激,現今日本陸上自衛隊,在坦克部隊方面還是比較投入的。只是和我軍的坦克部隊來比,依然是相去甚遠。如果某些右翼分子看不清形式,試圖挑動是非,那麼其接下來的命運,必然如同二戰日本陸軍的坦克一樣「未來可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一戰的收官之戰:德國傾盡全力的魯登道夫攻勢為何沒成功?
傷亡巨大:攻陷堅固要塞到底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