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越努力,越失敗?朔爾茨鼎力支持的歐盟東擴之路到底路在何方?

越努力,越失敗?朔爾茨鼎力支持的歐盟東擴之路到底路在何方?

對於歐盟而言,東擴的主要目的是壯大自己,最好能成為與美國分庭抗禮的重要勢力,但朔爾茨卻有意將歐盟打造成美國肥美多汁的小弟。

因為出發點就是錯的,所以結局也必然令人唏噓。

但朔爾茨心裡也很憋屈,畢竟壯大歐盟是二戰以來德國歷屆政府前赴後繼的事業,我作為新生代德國領路人繼承先人遺志再接再厲有什麼問題?

可以說,這是個全員好人的感人事迹,但問題是,眼看歐盟越來越壯大,卻為何成了如今爛泥扶不上牆的德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朔爾茨政府認為,歐盟之所以成了如今的稀鬆樣子,根本原因就是那該死的「一票否決」制。君不見,當年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就是因為這種坑爹的制度設計啥事也幹不成,天天的凈扯皮,最終淪為被瓜分的尷尬命運。而如今的歐盟,就算是馬爾他這樣鼻屎大的國家,都有一票否決的權力,這讓歐盟根本就形不成勠力同心的合力。

尤其是此前針對中俄的提案,正是因為匈牙利等不上道的國家一再反對,導致提案最終紛紛流產,嚴重損害了歐盟在國際社會的聲譽。

所以朔爾茨一再表示,德國要堅定不移地推動歐盟東擴,但要廢除「一票否決」制,最好改成多數通過,畢竟少數服從多數也非常民主嘛。

這種提法令圈外的東歐國家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既然讓我進群,又不給我說不的身份,合著讓我充數給你長臉唄?

而已經進群的歐盟成員國尤其是東歐國家也相當不爽,你玩少數服從多數,明顯是你們西歐那旮瘩人多勢眾,到時候啥好事都讓你們佔了,合著讓我們給你們打工獻血唄?

更尷尬的是,連西歐的老成員國,似乎也對東擴怒不可遏,它們紛紛表示,本來咱們幾個玩得好好的,你德國拉那些乞丐進來作甚?還得給我們攤牌扶貧指標,合著讓我們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貧窮唄?

朔爾茨有點兒崩潰,明明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事,怎麼就落不到一點兒好呢?

這其實怪不得朔爾茨,因為歐盟本質上是德國曲線統一歐洲的大棋,而美國從未停止過對歐盟的打擊,所以如今的歐盟才內憂外患、烏煙瘴氣,而擴張的結果是搖搖欲墜,甚至分崩離析。

話說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蘇一躍成為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地理位置居於美蘇之間的西歐反而在地緣上被邊緣化。而此時的美國,通過幫助西歐經濟復興的「馬歇爾計劃」,以及對抗蘇聯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心想把西歐打造成美國對抗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沿陣地。

西歐就很害怕啊,你們神仙打架,憑啥我這個凡人遭殃?等等,我似乎也不是凡人啊,想當年大航海時代以來,世界歷史基本都是西歐國家書寫和引領的,論滅絕印第安人,在第三世界燒殺搶掠等光輝事迹,那是娓娓道來,三天三夜也說不盡。

所以面對虎落平陽的尷尬局面,西歐各國紛紛表示,讓我們放下仇恨、攜起手來,組成自立於美蘇之間的強大聯盟。不為別的,就算是重現老子當年的些許榮光,也不枉這來來回回的幾番折騰。

美國就很開心啊,本來還怕蘇聯各個擊破地挖牆腳呢?這下好了,西歐自己抱團了,以後使喚起來也順手多了。所以對這個想要擺脫美國的聯盟,美國一開始是不拒絕的。

美國的自信,源於馬歇爾計劃對西歐經濟的深度控制,使得西歐經濟再一飛衝天,也不過是美國牽線的風箏。

而北約的軍事綁定就更離譜了,星羅棋布的美國軍事基地,確保了對西歐各國的嚴密控制,所以當戴高樂想要謀求法國的大國地位時,首先就是讓本土上的北約軍事力量通通滾蛋。

經濟和軍事的兩手都抓,兩手都硬,意味著歐盟再努力也逃不出美國的手掌心。比如德國,儘管藉助朝鮮戰爭成功破除了非軍事化的枷鎖,比日本更像一個正常國家,但美國的無死角滲透,讓德國永遠都是美國的附庸。

那麼既然怎麼努力都一樣有心無力,德國等西歐國家努力還有個鎚子的意義?當然有,特別是對德國而言。

從1871年德國統一併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始,統一歐洲就是德國的終極目標。畢竟作為帝國主義的後起之秀,德國不像英法那樣擁有著廣闊的海外殖民地,也不像美國那樣有著幅員遼闊的國土面積。所以想要創造奇蹟,就必須從消滅周邊的勢力做起。

德國很努力,於是兩次世界大戰也輸得很徹底,不僅基本的主權沒了,國土也從54萬平方公里一路萎縮到35.7,就連龍興之地東普魯士,也成為俄羅斯與波蘭的自留地。

所以當西歐各國決心抱團取暖,德國首先沖了上去,原因無他,西歐的一體化,是德國夢寐以求且用戰爭得不到的結局,而和平的「統一」無疑有更高的性價比。

所以,德國一直是西歐一體化的堅定推動者,而在歐洲一騎絕塵的經濟實力,也讓德國的領袖地位更加名副其實。

只是,「和平統一」的首要後遺症,就是不得不向其它勢力妥協,畢竟沒有「物理說服」的過程,人家還在那生龍活虎,你說你要「和平統一」,沒有利益交換,人家能心甘情願地同意?

所以,德國做了很多讓步,除了經濟上的出血,制度建設上的「一票否決」就是最好的現身說法。畢竟只有保證所有成員國的利益,人家才願意跟著德國前赴後繼。

但這種設計似乎有些妥協過當,畢竟一旦所有國家都有了影響全局的能力,那德國還有個鎚子的一呼百應號召力?

但因為德國沒有武力背書,所以只能「將計就計」,結果就是,雖然大家都其樂融融地聚在了一起,最後歐盟卻成了吹牛扯淡的俱樂部,距離德國的曲線統一相差了十萬九千里。

而歐盟的東擴,則更讓這種尷尬暴露無遺。

在德國看來,蘇聯解體後,東歐形成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此時不跑馬圈地更待何時?而且貧窮的東歐,作為德國的市場,能為德國提供密集的勞動力。

事實上包括西歐各國之內的整個歐盟,都是德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所以理論上說,歐盟越大,德國就越繁華。

只是,歐盟在越來越大的同時,德國體量相比歐盟的比例越來越小,聲音也越來越微不足道,畢竟逼仄的國土,極大地限制了德國大展宏圖的空間;

更尷尬的是,雖然東歐各國紛紛表示願意緊抱歐盟大腿,跟著德國大哥吃香喝辣。但政治和軍事上卻不約而同地奔向了美國,哦不,是北約。

原來,在歐盟瘋狂東擴的同時,北約也沒有閑著,而且勢頭更加猛烈。對於此時的東歐各國而言,追隨歐盟吃飽肚子是必要的,但拜倒在美國的牛仔褲下,尋找反俄靠山更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作為如假包換的反俄派,它們明顯更熱愛北約。

而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就無時不刻不想搞死這個野蠻生長的歐盟,所以東歐各國紛紛情不自禁地成為北約植入歐盟內部的「特洛伊木馬」,負責幫助美國搞垮歐盟。

對於這種吃著歐盟飯,砸著歐盟鍋的混賬行為,立陶宛等東歐國家紛紛表示根本沒有心理負擔,而且還能再戰三百回合。

所以,擺在朔爾茨面前的路線,似乎只剩下一個,那就是:

繼續東擴下去,等到足夠多的東歐「特洛伊木馬」進群,最終大家一起完蛋拉倒。

事實上,朔爾茨也是有機會緩和甚至擺脫這種困境的,那就是效仿默克爾,大力發展對俄關係。

一來,德國能大量進口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為德國的一騎絕塵提供更加澎湃的動力;

二來,通過緩和對立,「安撫」東歐成員國的恐俄及反俄情緒,減少東歐各國為美作倀的機會和可能。

應該說,默克爾的策略是成功的,德國是繁榮的,歐盟是健康的。但當朔爾茨決心屈從美國壓力反俄,德國和歐盟就不可避免地全部沉淪。

不過回頭想想,如今的朔爾茨,有能力像默克爾一樣堅持己見嗎?恐怕很難,畢竟德國從一開始就沒有基本的主權,默克爾不過是不可多得的「德國之幸」罷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頭條創作挑戰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夜史 的精彩文章:

打壓不成就捧殺?勸中國「棄巴聯印」,美國專家到底安的什麼心?
寸土必爭所以全盤皆輸?鍾情於開疆拓土的俄羅斯,到底是輸是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