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英:能在功臣一鍋端的洪武年間活下來,這位仁兄是怎麼做到的?

郭英:能在功臣一鍋端的洪武年間活下來,這位仁兄是怎麼做到的?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鳳陽古城)

郭家有兩兄弟,大的叫郭興,小的叫郭英,自小都在安徽鳳陽太平鄉孤庄村長大。

這個村子很了不得,因為郭家的茅屋往後幾十步,就是朱家,朱家有個兒子,小時候叫朱重八,後來改名朱國瑞,最後又改叫朱元璋。

是的,就是那個開局一個碗,組排上王者的朱元璋。

這個未來的大明開國皇帝清楚地記得,自己小時候還曾經穿著開襠褲和村裡的孩子們整日遊盪。

荒山,平原,村外的小河,到處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他帶領著一票孩子,時常會和鄰村的徐達,湯和打起來,而在這時,聞訊趕來的郭家兄弟總是會來給自己助拳。

大家打得鼻青臉腫,也算不打不相識,到如今,這些人都成了自己的部下。

往昔已經如流水一般不可追憶,但朱元璋卻驀然發現,他人生中最為快樂的一段時間,竟然是那一幕幕靈智未開的童年。

因為一旦到了他長大,他就會頻繁地經歷天災人禍,洪水旱災,乃至於父母餓死,小小的家庭分崩離析,不復存在。

(明太祖朱元璋 形象)

孤庄村的家破人亡的境遇之下,他連塊埋葬父母的土地也沒有。

皇覺寺的青燈古佛,暮鼓晨鐘之間,他遭到過監寺惡狠狠的毒打。

四處流亡,乞討度日的悠長歲月,他和路邊的野狗搶食物,好幾次瀕臨餓死。

他實在不能相信,也不敢想像,自己是怎麼活到這一天的。

他又想起來,郭家兄弟,也就是郭英郭興來投奔自己的時候,大概是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2年。

那時候,自己已經雄踞一方,儼然有了進取天下的勢頭。

史書上說,哥哥郭興生的尋常,但弟弟郭英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棒小伙。

身長七尺,虎背豹眼,能開一百斤的硬弓,一看就是領兵打仗的好苗子。


《明史》:從克滁、和、採石、太平,征陳友諒,戰鄱陽湖,皆與有功。

自打跟了朱元璋之後,郭英作戰勇猛,攻克了滁州,和縣等地,屢立戰功,還參加了鄱陽湖水戰。

(鄱陽湖一角)

鄱陽湖水戰,這場戰爭,是朱元璋同志的命運之戰。

戰爭的地點鄱陽湖,位於今天的江西省北部。

巧的是,作者在三年前,曾經有幸去過一次江西九江,親眼目睹了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盛景。

親臨此地,遠眺湖面,鄱陽湖的山水如同鑲嵌在玉盤上的青螺,伴隨著潺潺的水聲,讓人浮想聯翩。

湖邊靜謐,沒有一縷風絲,湖面就像被精心打磨過的平整和乾淨。

日頭西沉,夕陽西下,天邊漫起彩霞,映在湖水上,照耀出一片色彩斑斕,幾隻水鳥在不遠處戲水,這場景宛如一幅呼之欲出的山水畫,使得作者不由得想起宋代詩人范仲淹的名句: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站在鄱陽湖前,你實在是很難想像的到,在幾百年前的一個午後,一場中世紀時期規模最大的水戰會在這裡爆發。

說起水戰,我們很容易想到赤壁之戰。

《三國演義》我們都看過,也都知道作者是羅貫中。

(羅貫中寫「三國」)

三國里最經典,也是最精彩的戰役,當屬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也是水戰,也是聲勢浩大,也是大場面大製作,尤其是在羅貫中的筆下,其戰勢之洶湧,更是活靈活現。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赤壁之戰發生在三國時期,距離元末相去甚遠,羅貫中不是史學家,而是個小說家,一個小說家何以有這麼真實的筆觸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扒一扒羅貫中的履歷。

這位仁兄是太原人,客居在杭州,而那時節的杭州,是朱元璋的一位競爭對手張士誠的管轄區。

而我們的羅貫中同志恰好作過張士誠的幕僚,給張士誠打過工,甚至還先於朱升(給朱元璋提意見)對張士誠提出了「緩稱王」的策略。

不過很可惜,張士誠沒有採納。

不遇明主,羅貫中有點心灰意冷,所以乾脆辭職了事,雲遊四方。

而他雲遊的這段時間,正巧是鄱陽湖水戰爆發的時間。

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四處雲遊的羅貫中很有可能親眼見證了鄱陽湖水戰的發生,然後記錄了下來,並且化用到了自己的小說里。

這不是作者胡謅,因為你會發現,鄱陽湖水戰簡直就是赤壁之戰的翻版。

陳友諒六十五萬人,朱元璋只有二十萬人,這像極了當年來勢洶洶的曹操和實力不濟的孫劉聯軍。

(鄱陽湖水戰)

並且,倒霉催的陳友諒不知道是吃錯藥了還是腦袋被門給夾了,居然把他建造的諸多戰船用鐵索全都串聯了起來,而朱元璋果斷效仿周郎,採用火攻,只把陳友諒部燒了個哭爹喊娘。

漫天的箭矢,熊熊的烈火,短兵相接的火花,還有震天的喊殺聲。

時至今日,這樣的場景,我們或許只能在影視劇中才能得見。

而面對此情此景,陳友諒則有點小心碎。

幾天前他還曾經幻想一統天下,而如今一切的一切隨著這一場烈火全部焚盡,他的一生也成了鏡花水月。

望著已經無力翻盤的潰敗之勢,陳友諒卻沒來由地回到了數年前自己登基稱帝,成為陳漢開國皇帝的那一場酒宴。

那一夜,真叫是禮樂齊鳴,歌舞昇平,大家開懷痛飲,推杯換盞,徹夜宿醉,直到清晨的濃霧飄入大殿。

臣僚們都東倒西歪,只有他,這個一生狠辣的年輕人,微微倚坐在金漆雕龍的椅子上,雙眼微閉,聆聽著這場酒宴最後的一曲歌舞。

曲調清冷,陳友諒彷彿看到了自己昏暗的前路。

(陳友諒 塑像)

史書上對陳友諒的死,是這樣記載的:


《明史》: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

絕境之際,陳友諒仍然沒有放棄求生,他率部突圍,結果被岸上冷箭射中頭顱,當場陣亡。

也就是說,陳友諒是被暗箭射死的,至於是誰放的箭,史書上沒有記載。

但奇怪的是,每當作者和一些朋友們討論起這段歷史的時候,很多朋友都會一口咬定,說陳友諒是被本篇文章的主人公郭英同志射死的,並且言之鑿鑿的表示這個結論是他們從一些史書上看來的,絕不胡謅。

文章開頭也說了嘛,郭英最擅長拉弓射箭,這麼來看的話,也是很合理的。

然而,作者在查閱了大量的史料之後卻發現,明清兩代的史書,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記載過郭英射殺陳友諒的內容。

那麼,這個結論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個問題曾經長期困擾作者,直到作者翻到了一本叫做《大明英烈傳》的書。

而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兩船將近,只見張定邊拈弓搭箭,正射著郭英左臂,那郭英熬著疼痛,拔出了箭頭,也不顧血染素袍,便也一箭,正中著陳友諒的左眼,透出後顱,登時而死...

鬧了半天,是一本半白話文的歷史小說記載的,這可真算是個大烏龍了。

(郭英 形象)

雖然陳友諒不是郭英擊殺的,但這位仁兄的功勞,的確是不可小覷的。

你比如,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討伐元軍,郭英出其不意,率領幾十號騎兵,孤膽深入,居然潛入了元軍指揮官王保保的營帳之中,差點就把王保保給結果了。

這個王保保,後來成為了洪武年間對明朝威脅最大的北元勢力領導人。

朱元璋開國之後,郭英去雲南平過亂,在遼東看過大門,還到陝西做過守備。

郭英同志有個不肖後代,叫做郭勛,活躍於嘉靖年間。

為了提高老郭家的身價,撰寫了一本《三家世典》,在書中對自己的老祖宗大夸特誇,說郭英一生歷經大小五百餘戰,身上光是傷口就有七十多處。

和《明英烈》一樣,《三家世典》也是本歷史小說,其中記載當然不足為信,但也依稀可見,郭英當年之英勇。

光是英勇還不算,郭英在他的後半生,還掌握了他獨特的保命法門。

在功臣一鍋端的洪武年間,郭英雖然混得不算太好,但卻一直沒有落馬。

李善長有王佐之才,難免因罪株連。

劉伯溫能通天徹地,但卻被朱元璋授意的一劑猛葯送上了西天。

橫掃北元的絕代戰神藍玉,更是稀里糊塗就交代了自己的命運。

以至於剩下的傅友德,胡惟庸,楊憲就更不用說了。

在那一時節,功臣們出門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親切地擁抱告別,更有甚者還要哭一鼻子,因為人們不能確定,進了奉天殿,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到。

然而,郭英卻從來不會這麼精神內耗。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認為,郭英大抵是個懂得明哲保身,深諳官場處事之道的人,所以才能躲過朱元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清洗,從而得出郭英是個聰明人結論。

(寧妃 形象)

誠然,郭英的善終,和他恭讓謙遜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但這其中最大的奧妙,還是因為,郭英的姐姐寧妃,是朱元璋除馬皇后之外最寵愛的女人。

每次郭英一出事兒,比如打了敗仗,寧妃就跑出來哭哭滴滴的作保,搞得朱元璋很沒辦法,也就無從對自己的這個小舅子下手了。

無論狂風暴風龍捲風,都不如老婆的耳邊風。

看來,強如朱元璋這樣的帝王,在摯愛的女人面前,也是有點捉襟見肘的。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郭英病逝,時年六十七歲。

值得一提的是,靖難之役的時候,郭英曾經負責抵抗燕王朱棣的進攻,然而他在戰場上卻出乎意外的表現失常,戰鬥力甚至還不如一個超級兵。

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故意放水,往昔實在太過遙遠,我們所能追憶的,只剩下當年那一群在太平鄉孤庄村穿著開襠褲奔跑的,天真爛漫的孩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