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俄互懟的新戰場,反衛星武器對地球安全的威脅有多可怕?

美俄互懟的新戰場,反衛星武器對地球安全的威脅有多可怕?

作者:松鴉

今年以來,除了俄烏戰爭,美國和俄羅斯還在另一件事上杠上了。


4月19日,美國成為全球首個宣布禁止測試反衛星武器的國家。美國家航天委員會主席、副總統哈里斯在范登堡基地講話時明確指出,這一舉措旨在保護低地球軌道上的衛星。隨後,她敦促其他國家效仿美國、共同保護太空環境安全。


美國副總統哈里斯

也許是得益於美國的政治影響力,許多國家紛紛「跟投」。日本和德國在哈里斯講話的三周後宣布加入倡議,而緊接著則是加拿大和紐西蘭。而在本月,英國和韓國也加入了這一隊伍。韓國駐聯合國代表黃俊國還在聯合國會議上公開宣布了這一舉措,可見青瓦台當局對此有多麼重視。


然而,俄羅斯卻走著一條與美國截然不同的道路。自去年年底進行了反衛星武器測試後,日前俄方再次暗示,俄軍方正在測試一些「針對外國衛星」的裝備。俄方對於任何細節都緘默不語,但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克里姆林宮繼續推動反衛星武器測試的重要信號。甚至有媒體推測,俄方日前測試的可能是該國新一代戰略防空系統A-235,而該系統確實具備打擊低地球軌道衛星的能力。


韓國代表承諾不進行反衛星武器試驗

到了10月14日,美太空作戰司令部司令斯蒂芬·懷廷中將,高聲指責俄方於去年年底實施的反衛星武器試驗,聲稱「美國絕不可以原諒俄羅斯魯莽的反衛星試驗」。相比之下,他表示,對於中國,美國更願意給予一點迴旋的餘地——因為他認為,中國的試驗並沒有那麼「破壞性」。


美國太空作戰司令部司令斯蒂芬.懷廷


不難看出,在「要不要發展反衛星武器」這件事上,兩撥人就是要對著干。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是美俄進行「軍備競賽」的新賽場,但事實上,美俄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這個領域「互懟」了。



美國:導彈打衛星

有些人會認為「反衛星武器」看上去很有星球大戰之類科幻電影的感覺,但事實上,人類踏進這一領域已經有大半個世紀了。


1957年10月,人類第一顆軌道衛星發射升空。但在蘇聯人的衛星剛射上天的同時,美國人已經開始琢磨著怎麼把這玩意兒給弄下來。但當時軟殺傷手段有限,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案自然是:直接用導彈把它打下來。


兩年後的1959年,美國人用「大膽獵戶座」空射彈道導彈瞄準了探險家六號衛星,並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衛星的打擊試驗。最終,這枚導彈按計劃地從該衛星周圍6.4公里內飛過。雖然沒有真的摧毀這枚寶貴的衛星,但它證明了反衛星武器無疑是可行的——如果這枚導彈當時裝備了核彈頭,那麼就完全能夠將目標衛星摧毀。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內,冷戰格局讓美國根本無法在這條賽道上「剎車」。從六十年代開始,美國對反衛星武器的研製路線出現了分歧,一邊以導彈硬殺傷為主要路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了著名的ASM-135空射反衛星導彈、麥克納馬拉的「437」計劃以及如今仍在美軍現役的「標準-3」防空導彈。


掛載ASM-135A反衛星導彈的F-15

另一邊則是以如今看上去仍然科幻的定向能武器為主,其中包括X射線殺傷、微波殺傷乃至固定激光器殺傷等等。當然這些武器中的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根本沒有投入現役,就隨著冷戰的結束而被「打入冷宮」。



蘇聯:軌道武器站

美國人第一個搞了反衛星武器,蘇聯人自然不可能善罷甘休。有趣的是,除了參考美軍、以成熟彈道導彈或重型防空導彈為基礎,將其改裝為反衛星武器外,以「蘇聯航天之父」科羅廖夫為代表的許多蘇聯科學家對於「軌道反衛星武器」更感興趣。


科羅廖夫

蘇聯人研發了一種叫做「衛星毀滅者」的太空武器,但它只是一個「武裝衛星」——它和絕大多數衛星一樣使用低地球軌道,主要依靠其搭載的直射武器(火箭或火炮)進行殺傷。因此它在執行打擊衛星的任務時,需要進行最少1.5個小時的機動,才能順利接近目標衛星並開火將其擊落。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種武器似乎十分落後,但1970年該系統成功進行的反衛星試驗極大地鼓舞了蘇聯人,尤其得到了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大力支持。到後來,蘇聯人甚至搞出了搭載兆瓦級激光武器的「波里歐斯」軌道武器站,但隨著戈爾巴喬夫的干預和冷戰的解體,這個科幻感十足的武器最終被封進了拜科努爾的地下室,逐漸被世人所遺忘。


波里歐斯軌道武器站

如今,俄羅斯手上的反衛星武器也變成了更簡單更高效的各種導彈,例如以米格31為載機發射的79M6反衛星導彈、A-235戰略反導系統使用的PRS-1M重型攔截彈等等。當然,據俄當局所說,俄軍還在測試一些「保密中的反衛星武器」,其中不少是自本世紀初俄恢復反衛星武器研究以來,俄軍啟動的全新項目。但具體性能如何,我們仍然不得而知。


米格31掛載79M6反衛星導彈



美國為何主張禁止

美國要拉著別的國家禁止反衛星武器試驗,俄羅斯就偏要繼續發展反衛星武器。俄羅斯發展反衛星武器的原因很簡單也很純粹:在俄羅斯常規軍事實力日漸衰落的當下,俄羅斯需要儘可能地維持相對美國的「非對稱均勢」,這一均勢既來自俄羅斯強大的戰略核實力,同樣也需要俄羅斯發展反衛星武器等「非傳統武器」來增強。那麼問題來了:俄羅斯要發展這種武器,為什麼美國人卻主張要禁止這種武器進行試驗呢?


按照美國人自己的說法,這種測試是危險的,因為這些試驗產生了大量的太空碎片。但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美國人主張的是「大家都不能再測試這種武器」,而不是像中導條約那樣直接要求各方「放棄部分或全部該類型武器」。為啥,因為美國人自己是不可能放棄反衛星能力的。早在2008年,美國就在一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發射了一枚標準-3攔截彈,摧毀了美國間諜衛星USA-193號,證明了該導彈確實能把衛星揍下來。


希洛號巡洋艦發射標準-3攔截彈

換句話說,美國人的行為是「過河拆橋」,自己擁有了這一能力,就想方設法不讓別人也擁有類似的能力。對於美國的盟友來說,這是美國增強其軍事庇護能力、進而增強美國軍事霸權的一種手段,因為缺乏這一手段的盟友將不得不更加依賴於美國,從而使得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朝貢體系變得更加穩固。


對於那些本就沒有能力研發這種武器的美國盟友來說,在這件事上支持美國無疑是一筆十分划算的買賣:既能博取美國的政治好感,也為將來敦促美國提供更多軍事庇護打下了基礎。


對於俄羅斯來說,美國的這個倡議顯然就是一紙廢話。但在國際政治領域尤其是聯合國大會上,美國的這一倡議首先在道義立場上佔據了先機。藉此,美國就能肆意借輿論攻勢打壓那些意圖開發或測試反衛星武器的國家,一方面強化了美國「世界警察」的政治形象,一方面使得美國能夠更加順理成章地孤立對手、推動區域化進程。毫無疑問,憑藉自己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實力,美國完全是有能力做到的。


聯合國大會



太空軍備競賽

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和俄羅斯乃至其他國家之間的「反衛星武器競爭」並不會隨著美國的倡議就徹底終結。從政治角度來說,隨著東西方政治陣營之間的結構性對抗日漸增強,反衛星武器不僅不會消失,還有可能成為新一輪「太空軍備競賽」的一部分,進行反衛星武器測試的頻率會不降反增。而這種惡性競爭,對全人類的安全來說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對於廣大普通人尤其是科學和商業航天來說,「太空軍事化」的威脅更加嚴重。


首先,反衛星武器試驗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被摧毀的衛星往往會化為數百甚至成千上萬片難以控制和追蹤的「太空垃圾」。這些垃圾的重量大都在幾百克到數公斤左右,但別看它們的重量不大,在近地軌道上它們將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狂奔」。在這種速度下,一塊1公斤的太空垃圾,能夠輕鬆摧毀一顆重達1噸的衛星,讓價值數千萬的衛星變成一堆廢鐵。


被污染的地球軌道

更致命的是,一旦這種垃圾沖向載人航天器,尤其是國際空間站等等,造成的結果將是災難性的。例如在去年11月俄羅斯摧毀「宇宙1408」衛星的試驗中,俄軍的反衛星武器將這枚重達1.7噸的前蘇聯電子衛星炸成了數十萬塊太空碎片,而這些碎片中僅有大約1500片能夠被跟蹤。


這些碎片形成的高速碎片場曾三次與國際空間站交會,導致空間站乘員不得不進入緊急程序,穿上了宇航服隨時準備從船員艙撤離。諷刺的是,當時國際空間站中,還有兩名宇航員是俄羅斯人。除此之外,該衛星的碎片還多次危及其他國家的衛星,例如次年1月,該衛星的一塊碎片就險些撞上了清華的一顆科研衛星,兩者間最近距離僅14.5米左右,堪稱「擦肩而過」。


國際空間站



作繭自縛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早在1978年,NASA科學家凱斯勒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當兩個近地軌道上的物體相撞,將產生更多的碎片;而更多的碎片會和更多的航天器碰撞,而這種連鎖反應將導致產生巨量的太空垃圾,最終導致整個近地軌道都被超高速飛行的碎片雲所覆蓋,任何通過的航天器都將面臨被大量高超音速飛行的碎片「正面轟炸」。


屆時,這個「結界」將徹底「封印」人類的近地軌道建設之路,所有國家的衛星都將毀於一旦。這就是在航天領域廣為人知的「凱斯勒效應」。


在這一理論提出後,人類用行動成功地證明:凱斯勒是對的。2009年,兩顆衛星——銥星33和宇宙2251在西伯利亞上空789千米的軌道上以每秒11.7公里的速度相撞,導致產生了近兩千塊較大的太空碎片,形成的碎片雲對同一軌道周邊衛星構成了巨大威脅。在這一事件發生後,美俄雙方在互相噴口水甩責任的同時,也認識到了一個悲慘的現實:在軌碰撞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


NASA科學家凱斯勒

一旦凱斯勒的預言成真,那麼人類的一切航天活動都將面臨停止,而GPS、北斗等導航系統也好,衛星電話、電視也罷,這些我們似乎早已習慣的服務也將化為烏有。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倒真算得上是人類的「作繭自縛」了。



我們能做什麼?

目前,近地軌道上已經有超過50萬塊長度超過10厘米的太空垃圾,而1厘米的碎片數量更是超過了1億。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次成功或失敗的反衛星試驗,都很可能導致更多碎片的產生,甚至產生災難性的連鎖反應。


諷刺的是,美俄為了進行軍事競爭,又很難徹底放棄對該武器的開發和測試:畢竟衛星對於現代戰爭來說太重要了,任何有能力的大國都不會願意放棄這一領域、眼睜睜看著對手佔據優勢。


也許在未來的數年乃至數十年內,我們能夠有幸看到美俄等國達成一致、共同限制反衛星武器的發展,促進廢棄衛星合理銷毀或回收,避免「凱斯勒效應」成為現實。但在國際關係日益緊張和動蕩、矛盾空前尖銳的當下,這一「和平願景」似乎不太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俄軍新款巡飛彈能改變俄烏戰局嗎?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女真人為何抵擋不住蒙古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