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對漢武帝意味著什麼?

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對漢武帝意味著什麼?

#頭條創作挑戰賽#

漢武帝開河西,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所設四個郡,現在有三個依然是地級市,既武威、張掖、酒泉,而四郡之一的敦煌,則是酒泉市代管的縣級市。行政區劃級別的降低,並沒有讓敦煌燦爛如星河一般的歷史蒙上灰塵。現在的敦煌名氣依然響亮,畢竟敦煌的旅遊資源豐富,沒去過,總聽說過莫高窟和月牙泉吧。

河西四城中,武威、張掖、酒泉都夾在祁連山和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龍首山之間,地勢較為狹長。出了酒泉,祁連山、阿爾金山和北山的間隔就大了很多,而且兩山之間的西口直通羅布泊和西域。東三城就像是喇叭管子,敦煌則位於喇叭口,在地理上是很有優勢的。

早期居住在敦煌的是羌人,但在戰國時期被越來越強大的月氏(氏念「支」)擊敗,月支人還將附近的烏孫人打跑,獨居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界於今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之間,基本處在青藏高原的頂點,東接河西走廊,西連西域,自然地理條件好,就被秦漢之際崛起的匈奴盯上了。

新興的匈奴打敗趕走月支,佔據了河西走廊,在西漢初年還沒引起什麼反應,畢竟漢初志在恢復經濟,無為而治,而且內亂不斷,沒功夫去管遙遠的河西走廊。漢武帝即位後,形勢就不一樣了,武帝雄才大略,志在開邊,當然更重要的是解決匈奴問題。匈奴像一頭巨大的狼,壓在西漢這條不算特彆強壯的牛身上,牛要翻身,必須擊倒狼。

匈奴不但控制著蒙古高原,向西還控制著西域三十六國的部分區域,封堵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通道。即使一時滅不掉匈奴,能拿下河西走廊,在戰略上也有利於西漢壓制匈奴。經過一系列的艱苦作戰,西漢拿下河西走廊,開始設置行政區劃,由朝廷直接控制。

敦煌地勢險要,但漢朝開通河西,除了要達到鉗制匈奴的軍事目的外,還有聯通西域的經濟目的。敦煌原來人口不多,無論是出於軍事目的還是經濟目的,都需要往敦煌遷移人口。漢武帝開始考慮的是烏孫人,這是張騫的建議。他對漢武帝說:烏孫人貪戀故地,可以多送財物給烏孫人,讓他們回遷河西。與大漢結為兄弟,斷匈奴之右臂。

漢武帝也覺得這個建議不錯,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希望他們能回到河西地區。烏孫人已經習慣了西域的地理和氣候,兩地相距遙遠,再遷回去,很多人都不適應。而且烏孫還不想得罪匈奴人,不願意當西漢攻擊匈奴的「炮灰」。

烏孫人不願意來,漢武帝只好從其他地方遷徙人口來到敦煌。不過敦煌第一代移民,一般認為是漢軍士兵,他們在敦煌屯田,軍事目的相對來說更多一些。隨著漢朝對匈奴的優勢愈加明顯,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敦煌移民的經濟性逐漸多了起來。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有人建議關東數百萬流民應該安置在邊塞地區。敦煌是新成立的邊塞重鎮,如果這次移民建議被執行,從哪方面講,敦煌都應該是這次移民的重點目的地。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被武帝寵臣江充誣陷,起兵被殺,因此事死者數萬人,受牽連者數十萬人。很多人因為「劫略」而被發配到敦煌郡,這又是敦煌人口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到了西漢中後期,敦煌依然是朝廷發配失勢者的重要目的地。比如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就曾發配到敦煌,同行的還有將作大匠解萬年。不管你是高官大吏,還是士兵貧民,觸犯法律或是朝廷戰略需要,很多人都背井離鄉,遠行千里來到敦煌,開始新的人生。

漢朝時的敦煌有些類似清朝的寧古塔,都是發配「罪人」之地,不過二者又有很大的區別。寧古塔在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雖然土地條件非常好,但受限於清朝的「禁足令(禁止漢人去東北開發)」,寧古塔幾乎沒有得到開發。敦煌沒有寧古塔「禁足令」的限制,被發配到敦煌的人,只是換個地方生活,條件較中原艱苦一些。敦煌處在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必經之地,商貿往來頻繁,發展機會遠大於寧古塔。所以寧古塔的發展在整個清朝都停滯不前,敦煌卻能成為西陲文化重鎮,敦煌莫高窟文化之燦爛,歷史意義之重大,勿須多言。

到了五胡十六國時,前涼、後涼、西涼、北涼的疆域都集中在涼州一帶,敦煌的重要性更加突顯。前秦皇帝苻堅進攻東晉時,曾把荊襄上萬戶人口遷至敦煌,隨後又有七千多戶遷過來,再加上武威、張掖等郡的數千戶,敦煌人口大漲。

隨著五胡十六國的落幕,敦煌為北魏和西魏、北周所統治,三朝的重心主要在中原,敦煌雖不至於荒涼無人,但其重要性已不如兩漢、五胡時期。隋朝時的敦煌轄三縣,人口只有七千七百多戶,唐朝的敦煌郡轄兩縣,人口只有四千多戶,一萬六千多人。一千多年後的現在,敦煌作為縣級市,人口約有18萬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戰爭升級,俄羅斯報復烏克蘭,我們站哪邊?
劉邦為何繞一大圈,非要打下家鄉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