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結束後歐洲勢力重組,哪些國家被瓜分,哪些又在擴張?

二戰結束後歐洲勢力重組,哪些國家被瓜分,哪些又在擴張?

作者:140工程

1945年二戰結束,面對著滿目瘡痍的歐羅巴大陸,美蘇兩大巨頭開始瓜分歐戰果實,已經衰敗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聲嘶力竭的保衛著歐洲最後的榮光,一眾小國也各懷鬼胎,明爭暗鬥。歐洲的出路,到底在哪?


被處決的納粹將領



德國:被徹底瓜分

1945年初希特勒苟延殘喘之時,對德國的劃分已然開始。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克里米亞的雅爾塔舉行會晤,其核心內容就是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三國都對德國的戰爭潛力都表示出極大的擔憂:英國首相丘吉爾「害怕一個統一的德國」;美國總統羅斯福則主張在德國搞「非中央集權」,力圖將德國分裂成5~7個小國;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認同分裂德國。


三巨頭都在原則上同意分裂德國,但在具體實施方案上有很大分歧,因此雅爾塔會議並沒有決定戰後德國的具體劃分辦法,而首先決定了盟國對德國實行分區軍事佔領。



隨著戰爭結束,納粹曾經征服的一切都化為泡影。首先跳出來的是德國的鄰國。在西部邊境,比利時獲得了馬爾梅迪-歐本地區,著名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也重新回到法國版圖。


除了歸還戰前領土外,盧森堡希望恢復大公國的版圖,比利時和荷蘭也對亞琛蠢蠢欲動,最後都不了了之。法國則直接搶佔了薩爾地區,使薩爾地區直到1957年才公投加入西德。


無論如何,德國的西部邊境保住了,但東部邊境就沒這麼好運氣。德國西普魯士的一部分劃分給剛剛復國的波蘭,而東普魯士則完全劃分出德國,使德國一共喪失了11.9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近代德國統一與軍國主義發源地的普魯士,已經完全不屬於德國了。


隨著土地的劃分,對於土地上的人也要進行劃分。波蘭人至少驅逐了六百萬德意志人回到面積大大縮小的德國境內,使原本屬於少數民族的波蘭人直接變為單一民族國家。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也被捷克人與蘇聯聯合驅逐,強令他們去奧地利。據官方統計,蘇台德地區的種族遷徙共造成2.4萬人死亡,6.2萬人失蹤。



蘇聯:一路向西

自1917十月革命以來,蘇聯與各周邊小國摩擦不斷,二戰時期,芬蘭、羅馬尼亞等國家都跟隨德國一起攻打蘇聯,因而二戰結束後,首先被分割的就行它們。蘇聯與芬蘭恢復到1940年和約中劃分的邊界,同時芬蘭割讓貝柴摩省給蘇聯,使其與挪威接壤。


與還能保留大部分領土的芬蘭相比,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這三個波羅的海三國則直接被蘇聯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最東邊也被蘇聯劃分走1.2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直接出兵將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與北布科維納地區佔領並據為己有。


比起上述在蘇聯戰前就有爭議的領土相比,蘇聯與波蘭的新邊境看起來就沒那麼光彩了。蘇聯政府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簽訂了協議,確立了以一戰後英國人劃分的「寇松線」為波蘇邊界,雖然西方各國都極為不滿,但只能默認同意,蘇聯如願收回了西白俄羅斯與西烏克蘭,共計19.4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同時,蘇聯也沒忘記從波蘭獲得的德國領土中分一杯羹,兼并了東普魯士北部,將東普魯士要地柯尼斯堡改名加里寧格勒,成為蘇聯的一塊飛地。經過數次吞併,蘇聯國土面積達到2240萬平方公里,成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龐大國家。


戰後返回蘇聯的士兵



小國:各懷鬼胎

在軸心國大大小小的僕從國中,匈牙利獲利是很大的。在二戰中,匈牙利從羅馬尼亞手裡搶到了43,104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58萬人口,還在德國對南斯拉夫的入侵中獲得了南斯拉夫北部的巴奇卡地區,「大匈牙利」的實現貌似就在眼前。


隨著軸心國戰敗,「大匈牙利」的一切化為泡影,其版圖又回歸到100年前,也使大量匈牙利人流落到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


與大夢破碎的匈牙利不同,保加利亞成為了唯一一個領土沒有丟失而且擴張的軸心國國家。由於其民眾普遍更傾向於泛斯拉夫情感,保加利亞在蘇德戰爭期間基本處於中立地位,同時也借著德國對巴爾幹地區的侵略,使其從羅馬尼亞獲得了南多布羅加地區,還趁機佔據了希臘的愛琴色雷斯、南斯拉夫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這使得保加利亞國王被其國內尊稱為「統一者沙皇」。


現在的保加利亞

戰後,蘇聯解放了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在蘇聯的主導下,儘管周邊國家都極不情願,保加利亞還是保留了大部分戰爭時期獲取的領土。當然,蘇聯庇護保加利亞也不是沒有原因,保加利亞成為東歐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保加利亞人對蘇聯也是感恩戴德的情感,是華約集團中最溫順的一個。


南斯拉夫是東歐國家中唯一一個靠自己力量解放的國家。二戰末期,南斯拉夫游擊隊不但解放了自己的國家,還深入義大利境內。在戰後義大利邊境的問題上,南斯拉夫與盟國就已攻佔的義大利領土出現激烈衝突,而蘇聯站在了英法那邊,使得南斯拉夫領導人鐵託大為不滿,最終導致1946年南斯拉夫與蘇聯的徹底決裂。


前南斯拉夫地區



美國:金融霸權

二戰前,世界貨幣市場主要分為美元區、英鎊區與法郎區。20世紀30年代,各國均採取貿易保護政策,同時超發貨幣使貨幣貶值來尋求更快地擺脫經濟危機。在二戰中,英鎊區與法郎區深陷戰火,資金與黃金大量流入美國,美國的貿易順差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美元十分堅挺。到了1945年,美國的黃金儲備達到了世界黃金儲備的59%,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同盟國很早就開始探討戰後的世界經濟秩序,大家都想穩定戰後國際貨幣關係,試圖避免戰前的貨幣戰與貿易戰,想建立一個貿易自由的經濟世界。正因如此,需要一個幣值穩定的「世界貨幣」,在各國之間流通。


此時,美國的綜合國力舉世無雙,美國人自己認為美元才有資格擔當國際貨幣的重任,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國人也開始設立國際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以求徹底掌控世界經濟。


當然,其它國家也不會眼睜睜看著美國人坐享其成。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就作為英國乃至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表,憑藉優秀的口才與美國討價還價,只是面對著美國強大的國力,只能不斷的退讓,最終也無濟於事。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協議最終達成,各國也接受了這個既定事實,美元,從此登上王者寶座。


歐羅巴:聯合

1833年,被譽為歐洲最偉大的歷史學家馮?蘭克在《論列強》一文中系統的闡述了「均勢」的概念,即在歐羅巴大陸上只要存在一個霸權國家,其它實力稍差的國家就會互相結盟,一同抗衡,從而歐洲達到均勢,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歐洲的工業革命,使歐洲的生產能力超過其他地區,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歐洲霸權國家也相當於世界霸權國家。


縱觀歐洲歷史,霸權國家換了一個又一個,這種均勢思想能一次次得到驗證。二戰前夕,歐洲各國還抱著均勢的思想,認為希特勒就是第二個拿破崙,只要英法聯合起來就能與之保持均勢。二戰開始後,尤其是德國初期的巨大勝利,以一己之力吞併大部分歐洲,遠超之前任何一個霸權國家,使得均勢一下子被破壞,傳統的均勢機制被大大弱化。


1946年的紐倫堡審判

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全球推廣,以及二戰中的發展,美國和蘇聯兩個洲際國家憑藉其規模優勢,生產能力和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其單個國力已經超過歐洲傳統工業國家的總和,即使歐洲再出現霸權國家,其國力也遠低於美蘇,只能算中等強國。


西歐各國面對著千瘡百孔的國家,再遙望遠超自己的美蘇,急切需要找到適當的國際地位。在1945年的《法國國是綱要》中指出:單一民族國家已經不夠強大,只有那些若干民族國家加盟的「帝國」才能在國際舞台上佔據一席之地。同時法國也承認德國的優勢與經濟實力,應該借重德國的力量,與德國經濟進行深度捆綁,既能補充法國經濟結構的短板,也可以避免德國的侵略。


這一方案經過複雜的演化,成為首個歐洲經濟聯合組織——歐洲煤鋼聯營,後經大量的演變,最終演變成了,歐洲聯盟。


歐洲煤鋼聯營

歐羅巴,涅槃重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中如果沒有這場殘酷慘烈的保衛戰,德軍很可能進軍莫斯科了
國民黨為何會失敗?軍隊被包圍還在搶錢、搶糧、搶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