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四對輪63式裝甲車,擁有30多種變體車輛,曾大量參與戰爭與演習

四對輪63式裝甲車,擁有30多種變體車輛,曾大量參與戰爭與演習

作者:140工程

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作為我國第一款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裝甲車輛,在我國陸戰裝備發展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其演化為了龐大的63式家族,不但為解放軍機械化步兵提供穩定的裝甲作戰裝備,還成為多種指揮車、自行火炮、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等等,並大量出口,在海外也為中國製造積攢了不錯的口碑。



研製與定型

1958年,國家機關下達文件,要求北方車輛集團(當時稱為長辛店南廠)為主體,輔以研究機關、大中專院校的科研力量,研發裝甲運輸車,代號58-72。設計人員在比對蘇聯K-61和美國M-59之後,提出全封閉、水陸兩用,戰鬥全重不超12噸的戰術技術指標。


美國M59

該指標提出後,前蘇聯顧問提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認為「全封閉」與水陸兩用兩者無法兼得。在技術人員的討論下,認為美國M-59通過大量使用鋁製材料實現了全封閉與可浮渡,而且在1957年的匈牙利事件中,敞篷的BTR-40被高層建築投下的爆炸物襲擊,造成大量傷亡,說明封閉式乘員艙是必需。因此無視前蘇聯專家的意見,走自主設計製造的道路。


蘇聯BTR-40

設計方案確定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北方車輛集團的技術理論十分薄弱,只有一個技術科,且技術人員大多也不知道如何繪製設計圖,繪製的圖紙問題百出。工廠組織一些專家和工人技師,手把手傳授鑄造圖、加工圖的繪製方法,使設計圖達到「工人能看懂」的要求。就在各種磕磕絆絆中,時間來到1959年,首台58-72開始總裝配,並於同年3月18日,58-72下線,標誌著樣車試製成功。


58-72下線後,前往大寧水庫進行浮渡實驗,然而58-72並沒有如想像中一樣浮起來。在研究所的建議下,車首臨時加裝了大浮箱,使其實現了浮渡,並完成了500多公里的試驗。隨著試驗的進行,北方車輛集團生產了多輛58-72同時試驗,通過試驗結果進行改進,然而,就在加裝螺旋槳推進的水面高速行駛試驗中,防浪板突然故障,車體進水,造成車體沉沒,試驗人員一死一傷的慘劇。


1959年5月,鑒於58-72出現的問題,北方車輛集團決定以58-72為原型,重新設計,代號531。531設計的把浮渡能力作為重點改進的方向,調整車輛重心,重新設計發動機、傳動系統的位置,同時進行減重。1961年,531被列為國防科委坦克裝甲兵領域的4個主抓項目之一,研製進度加快,原型車於同年下線。下線後,531先後前往岱山、太湖等地試驗在不同地質地貌條件下的性能。最終於1963年3月18日正式定型,名為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


63式裝甲車



千台規劃

1969年,珍寶島事件爆發,對履帶式裝甲車的需求激增,63式的年產量要達到1000台。當時的北方車輛集團還是總裝廠的模式,生產63式的零件都是其他工廠生產好後運至北方車輛集團總裝,產量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下游工廠,甚至出現過為了趕工期把幾噸重的裝甲板空運到集團的「超高待遇」。


不光是零件的供給問題,零件的再加工也是問題。還是以裝甲板為例,每塊裝甲板都需要調平才能使用,調平是由工人用大鎚一下下敲擊而成,效率很低,而一輛63式需要15塊裝甲板焊接而成,產量可想而知。


當時國家財力有限,依靠「等、靠、要」,可能永遠也無法達到產量目標。北方車輛集團決定,自行製造相關生產設備,走自力更生道路。裝甲板是生產的基本材料,北方車輛集團自行研製製造油壓機、調平機的設備,完成一整條裝甲板壓形淬火流水線。不光是裝甲板,北方車輛集團相繼完成了鑄造工藝的一體化生產流水作業線,對鍛造、焊接等工藝進行改進,也自行完成多種專用機床的製造,打通上下游環節,順利達到年產千台的「千台規劃」。




大家族

63式有眾多改進型、變形,也大量出口國外。63式基本型主要是531、531A、A531三個型號,其中531是最早的量產型號,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基本全部升級為531A,在今天已經很難看到了。


531A與A531的區別主要在車載機槍上,一種是7.62毫米口徑機槍,一種是12.7毫米口徑機槍。到了八十年代,我國軍工產品實行新編號,531數字前增加了WZ,後面加入了工廠產品序列G,被命名為「WZ531G」。


與此同時,63式也是多型自行火炮的底盤,其中最早的是70式12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與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是由54式122毫米榴彈炮與63式130火箭炮的火力單元分別移植到63式底盤上拼接而成。


70式自行火炮

雖然設計理念差距不大,但這兩款裝備的命運大相徑庭。70式自行榴彈炮首批生產交付部隊試用後,發現問題很多,被軍方全部召回,要求北方車輛集團「修改設計,逐項攻關,重新試製」。北方車輛集團對火炮進行改裝,改用五對小直徑雙輪緣負重輪代替原先的四對大直徑負重輪(B531底盤),解決了63式底盤行動部分承載力不足的問題,重新生產了一批70式自行榴彈炮。


然而,由於火炮是直接固定在車體上的,火炮的射界、調平、彈藥裝填都不是很理想,隨著83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的大規模生產服役,70式再沒有成規模裝備部隊。


與自行榴彈炮不同,70式自行火箭炮的口碑要好不少,先後參加了華北大演習與對越自衛反擊戰,部隊反應這款裝備「跟得上,打得准」,受到不少好評。


70式火箭炮

除去自行火炮外,還發展出了自行迫擊炮、指揮車、救護車、搶險車等,種類繁多,並大量出口國外。同時,本來用於出口的救護車車型WZ751,憑藉優秀的性能大規模裝備解放軍,成功出口轉內銷。一直到1998年,代號531的履帶式裝甲車,累計生產近9000輛。



馳騁疆場

63式服役後,參加了大量演習與國內外戰爭,其中規模最大的兩場戰爭是對越自衛反擊戰與海灣戰爭,充分證明了63式是一款靠得住的裝備。


1972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我方從雲南、廣西兩個方向向越南進攻。雲南方向由於地形過於險惡,該方向沒有63式參戰。在廣西方向,63式編入坦克部隊,作為為坦克提供掩護的機械化步兵載具。也有部分63式充當機械化部隊指揮所和通訊節點。


越南北部的地形崎嶇,很多地方還是土路,一些路段非常陡峭狹窄,上下坡坡度很大。在實際作戰中發現,63式不算太重的車體,外加良好的履帶抓地力,在泥濘的越南土路上也有很好的通過能力。相比之下,63式水陸兩棲坦克就不行了,經常無法爬上一些陡坡。


由於時常有小股越軍的襲擾,全封閉式裝甲乘員座倉的作用就凸顯出來。63式有裝甲,有火力,能在遭遇越軍攻擊時保護成員,展開反擊。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分配給步兵的63式數量不多,只有少量步兵能坐上63式實現機動作戰,在實戰中機械化作戰的最大作戰單位為連級。


以63式為底盤的WZ751裝甲救護車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大多數作戰區域路況極差,輪式車輛根本無法通行,重傷員的轉運工作大多由WZ751來完成。同時在WZ751上可以對傷員進行臨時手術與創傷救治,減少了傷員的陣亡率與致殘比率。


在海灣戰爭期間,63式的外貿型號YW531C參與了伊拉克陸軍發動的唯一一次較大攻勢 -- 海夫吉之戰。在戰鬥中,大約有40輛YW531C參與了正面進攻沙特邊境小城海夫吉的戰鬥。在戰鬥中,伊拉克陸軍憑藉機動優勢迅速突破沙特國民衛隊防線,佔領海夫吉。


海灣戰爭中的63式

然而,雖然伊拉克陸軍的機械化水平達到蘇軍標準,但訓練水平很低,佔據海夫吉的部隊很快在有美軍支援的沙特陸軍的攻勢下瓦解,大量YW531C被丟棄。在戰後美軍檢查這些YW531C而提交的報告顯示,它們在多國部隊的12.7毫米機槍面前「中彈無數」,但「沒有跡象表明上述打擊是導致伊軍棄車的原因」。這說明了63式各個方向的防護能力還是不錯的。


經歷50餘年的風風雨雨,63式已經逐漸從各國部隊里退役。它的故事也許比較平淡,但在中國陸戰裝備史乃至世界陸戰裝備史上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我軍機械化現代化進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哪位將軍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槍?
舊日本陸海軍一直互相厭惡嗎?也有「親如一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