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如果俄羅斯人戰鬥力不強,它是怎樣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的?

如果俄羅斯人戰鬥力不強,它是怎樣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的?

作者:曲調闌珊

從今年2月份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戰鬥力不斷下降的俄軍一直刷新著人們的傳統認知。數百年前的沙俄,軍隊戰鬥力也不算強,那麼它憑藉什麼從莫斯科一隅之地擴張到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呢?



統治集團強烈的擴張慾望

對俄國統治者來說,最初的擴張欲就來源於領土和出海口。從莫斯科公國開始,俄國人就在緯度高的東歐平原紮根下來。受制於惡劣的氣候和無險可守的大平原,俄國人始終對於溫暖的低緯度地區充滿了嚮往,而隨時會來劫掠他們的強敵也讓俄國人的領土安全焦慮越來越嚴重。而且世界步入了大航海時代,頻繁的海上貿易給西歐諸國帶來的巨額的財富,為了皮毛貿易俄國急需一個地理位置優越的港口參與到這貿易的大潮之中。


莫斯科公國的擴張

幾個因素疊加,便構成了俄國擴張的最初形態--領土擴張。自伊凡四世開始,俄國便開始了朝著西方——歐洲方向,南方——奧斯曼土耳其以及中亞方向,東方——西伯利亞方向開始瘋狂地用兵。


東方的擴張相對順利,至十七世紀,沙俄已經基本完成對西伯利亞的吞併,領土到達了楚科奇半島和鄂霍茨克海域。西方與南方的擴張則顯得磕磕絆絆,面對當時西方的波蘭、瑞典,南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孱弱的俄軍可是說是屢戰屢敗。同時期的大清帝國,在擴張達到頂峰或者受挫時,選擇的是穩守祖先打下的基業。


然而俄國的統治階層選擇的卻是另一條道路:即開展改革繼續服務於擴張。彼得大帝改革,葉卡捷琳娜改革從一定程度改進了俄國的政治與經濟結構,軍隊戰鬥力增強。彼得大帝通過北方戰爭獲得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出海口,在其生平還留下了「誰掌握了印度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的話。


北方戰爭

葉卡捷琳娜大帝與其繼任者保羅一世、亞歷山大一世三位沙皇通過不斷地對外戰爭和縱橫捭闔,將東歐、高加索、北歐在內的龐大土地鯨吞下肚,亞歷山大一世統治下的沙俄在歐洲達到巔峰。


物極必反。沙俄的瘋狂擴張引起英國的忌憚。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得到英法支持的奧斯曼土耳其大敗俄軍,沙俄的擴張勢頭得到遏制。沙皇妄圖獨霸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夢想也被粉碎。


葉卡捷琳娜

戰後,亞歷山大一世進行了俄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奴制改革。儘管帶有濃厚封建殘餘,對農奴帶有巨大掠奪,但這場改革還是為國內的資本主義發展帶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與資金(這些資金多來自於農奴為自己贖身的錢)。


在資本主義改革的同時,為了原料產地俄國瘋狂地在中亞和遠東擴張。中亞的浩罕汗國就是在這個時期被俄國滅亡,中國也被強取豪奪了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沙俄回過頭注視歐洲的時候,它發現歐洲幾乎已經被列強瓜分殆盡。


此時俄國的擴張手段多為以民族主義等手段與列強進行爭霸。巴爾幹半島及其附近國家有著大量的斯拉夫人,沙皇就通過「泛斯拉夫主義」將這些國家列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就與同樣想在巴爾幹擴張自己勢力的奧匈帝國發生了矛盾,儘管兩國也有過短暫的蜜月期,但是矛盾終究大過於利益。一戰爆發的原因里,俄奧矛盾便是主要的矛盾之一。


沙俄農奴



軍事改革

統治集團的強烈擴張慾望,是沙俄能夠對外擴張的動力之一。但光有動力是不夠的,在沙俄的擴張過程中,軍隊是其急先鋒。從歷史上來看,俄軍的戰鬥力只能說是很一般。在其擴張早期屢屢被奧斯曼土耳其、波蘭、瑞典打敗。甚至在進化到了資本主義階段之後,還是在日俄戰爭中失敗。在一戰中,只能壓制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面對訓練有素的德軍就會遭受重大損失。到底是什麼在支撐著俄軍不斷地擴張呢?


首先是不斷地軍事改革。從莫斯科公國到彼得大帝即位之前,俄軍主要由貴族騎兵與射擊軍(射擊軍大多由當時的商人與手工業者組成)構成。貴族騎兵和射擊軍在平時都有自己的產業經營。在面對游牧王國時,俄軍可以輕鬆碾壓,可是面對南方巔峰時期土耳其人,和經過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後的瑞典軍隊,俄軍就不夠看了。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在在和瑞典爭霸失敗後,就針對了俄軍進行了改革,其中包括設立常備軍,擴大徵兵範圍、創立近代化海軍、確立軍隊的編製與組織原則等等。經過改革的俄軍煥然一新,在彼得大帝的領導下成功擊敗北方霸主瑞典。


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之後,俄國開始了針對政治、經濟農奴制改革,當然也有針對軍事方面的米柳京軍事改革。改革包括採用義務兵制、採用軍區制提升決策效率、改進武器裝備改善後勤保障、建立軍校等。米柳京改革是建立在沙俄不徹底的資本主義改革之上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俄軍的戰鬥力,但是受制於種種客觀條件,俄軍還是一支落後於列強的軍隊。


其二,俄國龐大的人口給俄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員。俄國在擴張的大多數時間裡,能對大部分對手形成人口優勢。在大多數俄軍對外作戰,不管勝利還是失敗,俄軍的兵力總是保持優勢的,並且在戰爭過後能迅速地補充軍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給俄軍帶來了40餘萬人的傷亡。戰後隨著農奴制改革的開展,大量贖了身卻一貧如洗的農民進入軍隊,很大程度地填補了軍隊的空缺。


俄軍兵敗克里米亞

日俄戰爭中,俄國也動員了近50萬人參戰。到一戰前夕,俄國人口已經達到1.17億,並保持著150萬人規模的常備軍,在戰時可迅速動員起500萬名士兵,同時期的德法分別保持著75萬和80萬的規模。在一戰時,俄軍一直保持著相對的兵力優勢。可惜由於俄軍士兵低下的戰鬥力與高層昏聵的指揮,在1917年時俄軍已經累積損失了600餘萬人了。



瘋狂擴張的阻力與弊端

俄國擴張初期,過程較為順利,其主要原因就是面對金帳汗國分裂後的蒙古諸汗國,完成了封建制進程的俄國可以爆發出更強大的力量。無論是動員的貴族騎兵還是組建的射擊軍,面對諸汗國可以說是不落下風的。可是當俄國吞併了東歐平原之後,面對的敵人就不是蒙古騎兵那般簡單了。


伊凡雷帝率軍攻打喀山汗國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封建農奴製為主的俄國,落後的體制面對更加先進的敵人,擴張受阻是很正常的。雖然沙俄的歷代君主通過不斷的改革來維持擴張的勢頭,但是自身的體制就落後西方的先進國家,亞歷山大一世之後,沙俄向歐洲的擴張變得越來越艱難。


落後的教育體系,使得沙俄民眾普遍文化程度較低,這就導致了兵源文化素質低下。儘管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對教育體系進行了改革,但是礙於落後的農奴制,教育只普及到了貴族與部分下層民眾上,農奴根本無法享受到教育。


農奴制改革後,大量目不識丁的農民湧入軍隊中更是加劇了軍隊文盲的程度。這樣的好處是士兵服從命令,但是很難培養出高素質專業化的部隊。有一則笑話是,在一戰時,俄軍步兵看到空中飛過的俄軍飛機還會射擊,因為他們認為俄國根本不可能有這樣邪惡的產物。高素質人才的缺乏也使得俄軍在無線電、炮兵等高技術兵種方面不佔優勢。


1914年的沙俄

落後的經濟體制也嚴重地制約了俄國的擴張。進入19世紀之後,與俄國爭霸的都是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而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嚴重製約了本國的發展,大量的農奴被限制在地主的土地間,資本發展極度缺乏自由勞動力。


農奴制改革之後,沙俄利用改革政策敲詐了農奴一大筆贖身費,這些錢被當作原始資本注入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中。但是大量的封建殘餘使得生產力解放極為不徹底,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龐大的軍隊規模和落後的工業又負作用于軍工生產。俄軍嚴重缺乏武器裝備,在質量上也和對手有差距。一戰前夕,沙俄甚至從美國採購了溫徹斯特1895式這樣落後的步槍。


沙俄瘋狂地擴張已經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忌憚。在亞歷山大一世治下的沙俄成為歐洲憲兵後,奉行大陸均勢政策英國便已經把俄國視為眼中釘了。出於遏制俄國的目的,英國先是通過聯合法國支援奧斯曼土耳其遏制其在黑海--地中海的擴張,後是與遠東的日本結成英日同盟來遏制沙俄在遠東的擴張。


亞歷山大一世



寫在最後

沙俄的瘋狂擴張同樣給本國和被征服國家帶來了巨大災難。不斷地擴張使得農奴制下的沙俄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在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時期,俄國就爆發了著名普加喬夫起義。在波蘭被征服後,波蘭也曾反抗,也被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殘酷鎮壓了。在遠東的征服過程中,沙俄製造了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大屠殺等慘案。


資產階級改革之後的俄國,也是大資本家大地主佔盡了改革和擴張紅利,底層人民依然一貧如洗,還要接連不斷地被送入戰爭中充當炮灰。那是個生產力開始解放的時代,但卻又是缺乏約束的野蠻時代,慶幸我們已經遠離了那樣的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美國這位高級將領竟然想除掉蔣介石,兩人為何結怨這麼深?
為何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