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地球溫度如何變化?南大洋正在吸碳,年吸碳量約比釋放多5.3億噸

地球溫度如何變化?南大洋正在吸碳,年吸碳量約比釋放多5.3億噸

你認為現在的地球是正在降溫還是在變暖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變暖,因為2022年的異常高溫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據。

2022年人類經歷了異常高溫事件

不過,科學家在這之前卻有一些不一樣的發現,他們通過空中觀測數據,觀察到南大洋正在吸碳,且年吸碳量約比釋放多5.3億噸,這意味著地球的溫度可能正在降低。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南大洋在哪裡?人們又是如何發現它在瘋狂吸碳的?

南大洋瘋狂「吸碳」的發現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地球只有四大洋。但其實隨著人們對世界區域的劃分愈加精細之後,就出現了第五個大洋,也就是咱們今天所說的南大洋

南大洋的海面有著大量的浮冰

南大洋的別稱,也叫南極海或者南極洋,它並不是大家理解中的傳統意義上的大洋,而是圍繞南極洲海洋的統稱。

2000年,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將這裡定為了一個獨立的大洋。到了2021年,國家地理協會宣布了新的地圖政策,並且正式承認南大洋就是世界第五大洋。它約佔全球大洋總面積的20%,水溫較冷,海水酸化比較嚴重。

國家地理協會承認南大洋是世界第五大洋

當然,其實在南大洋終於得到名分,被人們所關注到之前,各國的科學家就已經對其十分上心了,並且還發表了不少關於它的研究成果。

比如在2015年9月,《科學》雜誌和《地球物理研究快報》就發布了相關論文,其中一篇名為《德雷克海峽的碳酸鹽體系測量現實南大洋的碳匯正在加強》的論文研究結果顯示,從本世紀初開始,南大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有明顯增加。

南大洋正在瘋狂吸收二氧化碳

這對於正遭受全球變暖威脅的人類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畢竟全球變暖的根源就在於「溫室氣體過度排放」,若是南大洋能夠將多餘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那麼全球變暖的情況必然會有所緩解。


根據海洋碳儲量的調查數據來看,每年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的25%被海洋吸收,從而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南極海被稱為重要的海洋「碳的滲井」,海洋中40%以上的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都進入到南緯40°以南的深海中。

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都被海洋吸收了

那麼,南大洋年吸碳量約比釋放量多5.3億噸,又是從何發現的呢?

這主要源於NASA對南大洋的觀測,2021年他們將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論文名為《南大洋碳吸收量在空中觀測明顯》

根據資料來看,在觀測和建立的相關模型中,2009年到2018年期間,南緯45度的年平均變動為-0.523±0.23十億噸二氧化碳。這就意味著年平均吸收比流動的觀測量更大,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排放的多5.3億噸左右。

南大洋海氣通量觀測估算證明吸收量明顯大於排放量

除此之外,南大洋夏季和冬季的表現還有所不同。在夏季時分,這裡的碳吸收能力明顯增強,而到了冬季,碳吸收量雖然比不上夏季,但是排放量卻要比其他地區低很多。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搞不懂,海洋到底是如何「吸碳」的,畢竟從表面上來看它們不具備任何的「吸碳功能」。


海洋是如何發揮「碳匯」功能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有70%以上的表面是被海洋覆蓋著的,所以海洋在地球生態系統當中,有著關鍵作用,碳匯當然也不例外。

地球有70%以上的面積都被海洋覆蓋

海洋碳匯不僅具有顯著的生態環境效應,比如海洋酸化、富營養化、缺氧化,還與地球環境變化、生命演化的過程密不可分。

首先咱們來看看古海洋的碳匯功能,它的相關研究對我們理解現今海洋碳匯形勢,有一定的助力。

咱們以晚新元古代海洋為例,這一時期恰好是全球大冰期。在中國地質大學團隊建立了模型研究之後,發現這一時期表層海水的溫度波動在18.3到62.1攝氏度,再加上同位素的相關數據,表明海洋溶解了大量的有機碳,間接證明了古海洋也有「生物碳泵」的功能。

中國地質大學建立相關模型發現古海洋的「生物碳泵」功能

其次再來看現代海洋循環

現代海洋的碳循環過程主要包括兩個,一個是海水水體溶解有機碳與沉積物埋葬有機碳,另一個是珊瑚礁區的碳循環

以前者為例,我們來看看南大洋吸收二氧化碳的秘密所在。

根據《Nature Geoscience》2012年5月刊登的一項,由英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共同發現的成果來看,南大洋當中的風、旋渦以及洋流,能夠在默契的配合之下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直徑約為1000公里的「漏斗」。

南大洋當中有多個吸碳的「漏斗」

這個大漏斗會將溶解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吸到更深的海域,從而讓其慢慢消解。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南大洋中至少有5個類似「大漏斗」,正是它們的高強度工作,使得南大洋的吸碳能力進一步提升。

那麼,既然南大洋的吸碳量遠遠超過了排碳量,這是否意味著,它可以逆轉全球變暖的趨勢,讓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有所減少呢?

大氣中溫室氣體的變化情況

南大洋能否逆轉全球變暖

在經歷完2022年的高溫折磨以後,相信大部分人還是希望南大洋,能夠幫我們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甚至幫我們逆轉局勢。可是,這種想法還是太美好了。

因為只靠南大洋的「吸收大於釋放」是沒用的,畢竟人類生活的其它地區碳排放量,依舊居高不下。

人類生活地區的碳排放量依舊居高不下

在這種情況下,南大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並且隨著南大洋吸碳量的提升,還會讓這一地區的海水溫度明顯下降,從而引發「拉尼娜現象」,這對於人類而言也不是什麼好事。

此外,海洋的「肚量」再大,也不能這樣無休止地吸收下去。如果人類不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海洋遲早有一天會被塞滿,屆時,全球碳循環的格局將發生改變,可能還會對人類產生更嚴重的威脅。


山東大學海洋研究院翟惟東教授的報告指出,海表通過化學緩衝機制從大氣移除人為二氧化碳的效能在這50年中下降了16%,當前海表碳酸鹽體系吸收人為 CO2 的效能與工業革命前相比已損失31%。

海洋的吸碳功能可能正在不斷下降

由此可見,我們將希望寄托在南大洋身上是沒用的,想改變當前的氣溫情況,依舊要從減少碳排放做起。一旦排放量有了顯著的減少,再配合上海洋以及其他生態系統的吸收,慢慢的溫室效應就會有所緩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海洋本身具有超強的碳匯功能以外,海洋中的生物也具備類似的功能。以咱們熟悉的鯨魚為例,它們對於碳循環就十分重要,是海洋生態系統當中重要的「碳泵」。因為當鯨魚死後,屍體沉于海底不僅能養育那裡的生物,還能將大量的碳一起帶到海洋深處。

海洋生物也是海洋碳匯中的重要影響因素

因此,我們如今不僅要保護海洋,讓其正常地發揮碳匯功能,還要保護其中的生物。因為生態循環其實要依靠處在系統內的每一個生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答案在這兒 的精彩文章:

未來人類可能會面臨的「三大災難」:重視起來,才有「還手餘力」
「一克熟茶五億黴菌,喝熟茶等於喝髒水」?普洱茶到底能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