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書》的作者姚思廉,真要讓他發起飆來,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

《梁書》的作者姚思廉,真要讓他發起飆來,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

《梁書》

《二十四史》第八本,是《梁書》,作者是姚思廉。

姚家,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大戶。

姚思廉的祖父姚僧垣,是南北朝時期的名醫(醫術高妙,為當世所推),南朝的皇帝生了病,不找宮裡的御醫,第一個就得先把他祖父請到宮裡來。

給皇帝治病,而且還治的相當不錯,這讓姚僧垣的名氣越來越大,就連周邊一些番邦小國和西域地區的人士都不遠千里來求醫。

看病看得多,治得多,賺得當然也很多,姚僧垣有了錢之後,不花天酒地,也不購置不動產,而是全都給了自己的兒子姚察。(每得供賜,皆回給察兄弟)

姚察,是姚思廉的父親。

他父親生平別的愛好沒有,不抽煙不喝酒不燙頭,唯一的興趣所在,就是喜歡收藏圖書,一邊收藏一邊精讀,以至於姚家藏書萬卷,簡直可以算得上是一座小型圖書館了。

一個人如果常年讀書,或者說終生保有讀書的這種習慣,那麼他所展示出來的氣質,就會和別人大不一樣。

發奮讀書的姚察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儒雅氣息,國士風範,這讓當時的諸多讀書人都為之傾慕。(於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

姚察,這的確是個狠人。

(姚察 形象)

南北朝分南北,打南朝宋開國伊始,姚察就以讀書為事業,精研學問,後來齊滅宋,梁又滅齊,到南朝梁的時候,姚察才幹出眾,已經入仕為官,在朝廷里做駕部郎中。

這個駕部郎中,官階是從五品,主要負責皇帝的出行禮儀。

如果皇帝愛溜達,那麼駕部郎中這職務一天到晚就相當忙,但南朝梁的皇帝們大都是宅男,一年到頭也出不了幾次門,所以姚察樂得清閑,無論上班下班,還是倆字:讀書。

後來陳滅梁,姚察又在南朝陳做了吏部尚書。

吏部尚書這個官,在宋元明清時級別是很大的,但在南北朝時期,權力沒有那麼大,屬於外圍公職人員,只能負責一些低階官員的錄用,工作壓力小,能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姚察又樂得清閑,每天仍然是兩件事,其一是讀書,其二是藏書。

史書記載,這位姚老先生一生藏書萬卷有餘,並且他藏了多少本,他就讀了多少本,由於他藏書太多,讀書也太多,所以在文學圈的名氣那是大的驚人,隨便從宋齊梁陳任意一個朝代拎出個人來問一問,都會說姚察是當世一等一的文學大儒。

後來隋滅陳,隋文帝楊堅對姚察也十分重用,還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

自己滅南陳費了這麼大的勁,目的不是別的,就是為了得到姚察。(聞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唯得此一人)

(隋文帝楊堅 形象)

名醫祖父,名儒父親,有這樣的家學傳統,姚思廉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那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的主人公姚思廉所處的年代,正好是從南北朝分裂走向大隋一統的節骨眼上。

他最開始在南陳入仕,後來隋滅南陳,他又在隋朝為官。

隋朝滅亡之際,姚思廉的職務是隋朝的侍讀,主要負責教導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

太原李淵的大軍(也就是後來的唐高祖)起兵攻入長安的時候,隋朝的官員們基本上早就收拾行李跑路了,只有姚思廉,仍然在代王的府邸服侍代王,唐兵攻入代王府的時候,姚思廉更是毫不畏懼,反而大聲呵斥:

太原李淵起兵原本是為了匡扶王室,所以你們不能如此沒有禮節。(唐公舉義本匡王室,卿等不得無禮於王)

這個事情的發生,讓李淵認為姚思廉是個很有勇氣,很有氣節的人,於是大唐開國之後,李淵對姚思廉十分重用,把他派到了兒子秦王李世民的府上。

李世民這位小同志,素來是很有野心的。

當年他父親李淵本來想在太原屈身守節,過兩年消停日子,都是李世民沒日沒夜的鼓動李淵,李淵這才橫下心來想要顛覆隋朝。

(唐高祖李淵 形象)

現在隋朝滅了,唐朝建立了,父親稱帝了,李世民又開始盤算著如何才能繼承帝位。

因為他不是嫡長子,而是嫡次子,他想要稱帝,就得先把大哥,也就是太子李建成給收拾了。

想要成大事,成帝業,一個人是很難辦到的,所以為了網羅天下人才為自己所用,李世民專門成立了一個叫做「文學館」的部門,把自己中意的人才全都安排到館中任職,稱為「十八學士」。

朋友們,這個十八學士,可不是湊數的,後來的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就都在此列,可以說,這個團體的成員,那都是當世頂尖的文學人才,沒有個趁手的金剛鑽,是很難進來的,而我們的姚思廉同志,則赫然在列,為十八學士之一。

無論是當年的李淵,還是後來經過玄武門之變而稱帝的李世民,對姚思廉都是極為看重的。

太宗李世民時常說,姚思廉這人,在家國大義面前,不避斧鉞,這樣的人是很罕見的。

皇帝越說越動容,越說對姚思廉越喜愛,於是乾脆派人給姚思廉送去了三百匹錦緞以做賞賜。(想節義之風,故有斯贈)

姚思廉這個人,是個性子很直的人,並不因為太宗皇帝對他多有抬愛而變成那種只會趨炎附勢,一味昧上的寵臣,相反,他經常和皇帝對著干。

(大明宮概念圖)

我們知道,唐朝的都城,是在長安,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

那裡有一處連綿不絕,巍峨壯麗的皇家建築群,叫做大明宮,是太宗皇帝的居所。

夏天的時候,長安城是很熱的,皇帝不愛在大明宮裡悶著,所以想要到位於陝西寶雞的九成宮去避暑。

這個九成宮,屬於是皇帝的離宮,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是皇帝的行宮。

本來太宗時期的諫臣就比較多,皇帝想要出門,想要外出避暑,這都是偷摸在底下辦,沒怎麼聲張的,但不知道怎麼回事兒,一來二去,這事兒就被姚思廉給知道了。

姚思廉同志,那是真不客氣,前腳聽說皇帝要出宮,後腳直接衝到大明宮,教育皇帝:只有秦始皇,漢武帝那樣好大喜功的帝王才喜歡四處溜達,不在家裡呆著,像人家堯舜禹湯這樣的明君,人家都喜歡在家辦公,不愛旅遊。(離宮游幸,秦皇、漢武之事,固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

一頓話說出來,搞得唐太宗很沒面子,皇帝可憐巴巴,只好解釋說:

愛卿啊,我不是要去溜達,也不是要去旅遊,而是因為我身體有點問題,太熱的天氣我受不了,天氣一熱,我就容易生病,所以我是要到九成宮去養病啊。(朕有氣疾,熱便頓劇,固非情好游賞也。)

皇帝手忙腳亂好一頓解釋,只解釋的姚思廉心滿意足,這位仁兄才算揚長而去,臨走之前,手裡還抱著皇帝賞賜給他的五十匹絲綢。

(唐太宗李世民 形象)

當然,除了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為之外,姚思廉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編寫《梁書》。

《梁書》,不是姚思廉從有到無寫出來的,如果實事求是的說,《梁書》的作者應該是其父姚察和姚思廉。

因為他父親在南朝梁,南朝陳,隋朝都上過班,而且都擔任過太史令之類的職務,所以最早從南朝梁中期,姚察就開始修《梁書》了。

老爺子兢兢業業,從南朝梁時期一直修到隋朝隋煬帝大業二年終於病逝,其子姚思廉接手父親的工作,在唐初終於寫完了《梁書》。

姚思廉寫史,相比之前代,進步很大。

這位仁兄寫東西,不愛鋪張,不愛堆砌辭藻,而是行文簡潔,有事兒說事兒。

他從來不信什麼小道風傳的奇聞軼事,對那種把某人某事吹的天花亂墜的野史,他也從不採納,而是講究實事求是的記錄歷史。

並且,在姚思廉的行為中,我們可以得見,他是個很有思想境界的人。

《梁書》中說「夫道不恆夷,運無常泰,斯則窮通有數,盛衰相襲」,意思是姚思廉認為王朝的始亂興衰和天命是沒有關係的,而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是必然現象。

他又說「梁之亡國,雖曆數斯窮,蓋亦人事然也」,意思是說一個國家的滅亡,跟它歷經時間的長短有關係,但總歸還是因為人,因為個人的成敗所導致的。

(姚思廉 形象)

是啊,姚家從南北朝過度到隋朝,再從隋朝過度到唐朝,他們這幾代人已經見了太多的戰火紛飛,政權交替了,今日起高樓,今日宴賓客,明日樓塌了的事情在他們的眼裡屢見不鮮,作為史官,他們對他們歷經或者所處的王朝有了不同意義的理解。

理解生命,理解萬事萬物,理解時間的流逝,理解歷史的變化,最終再和自己達成和解。

作者前幾日還曾看過幾頁《梁書》,書中有這樣一句,留在文章結尾,分享給各位讀者:

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鬼神,畏之如雷霆。

要敬愛我們的父母,要看一看太陽和月亮,要如鬼神一般,內心堅韌,有雷霆力量。

貞觀十一年,姚思廉病逝,太宗皇帝大為傷心,輟朝一日,哭聲不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複雜而冷門的雙面帝王馬希范,誕生於詭譎多變的五代十國
嚴嵩奮鬥記:愛笑的男孩子運氣不會太差,不過前提是長得比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