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卡達壓榨印度人,太狠了

卡達壓榨印度人,太狠了

文/勞拉申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七

封面圖:壹圖網




號稱「史上最壕」的卡達世界盃總投資超2200億美元,是1990年以來所有世界盃成本總和(486億美元)的約4.5倍,盡顯這個中東土豪國的財大氣粗,但這背後卻有著無數個血淋淋的現實。




嗜血的世界盃


卡達世界盃的舉辦備受詬病,對外國勞工的剝削,是其最大的負面問題。據統計,在近14年的國際體育賽事中,卡達世界盃創勞工死亡人數之最,約1200名勞工因籌辦卡達世界盃死亡,是索契冬奧會的20倍。



過去14年間國際體育賽事勞工死亡情況,其中索契冬奧會60人、巴西世界盃10人,卡達世界盃1200人

圖:Statista

?



自2010年拿下世界盃舉辦權後,卡達這12年來可謂使出舉國之力備戰世界盃,大搞基建,興建體育館、體育新城等工程。基建所需的100萬勞動力缺口,對這個公民人口不到30多萬、居住人口不到300萬的小國來說是無法滿足的,幾乎全部用外勞填充,特別是南亞勞工



修建卡達體育場的南亞工人

圖:borgenmagazine

?



據英國《衛報》統計,2011年以來,已有6500名外國勞工死於卡達,他們來自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其中死亡人數最多的是印度勞工2711人,其次是尼泊爾勞工1641人。



2011-2020年期間卡達的外勞死亡人數

圖:statista

?



除死亡外,卡達的外勞群體還普遍存在欠薪、工傷、虐待、強迫勞動、限制人身自由、無安全保障、衛生條件差等人權問題。



勞工的集體宿舍

圖:america.aljazeera.com

?


在主權ESG評級,即國家在環境、社會、治理三個維度的表現上,卡達也差強人意,縱使花費重金打造世界盃,還是難以彌補在環保、勞工權益、合規性方面的缺陷。



卡達在近5屆世界盃舉辦國ESG評級中得分3-,得分最高的是2006年德國世界盃5分

圖:Verisk Maplecroft

?




卡達摺疊


卡達擁有巨量的天然氣和石油儲備,天然氣佔世界的13%。2022年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11.36萬美元,排世界第4,失業率不到1%,是全球最富的國家之一。



卡達王室富過英國王室

以凈資產335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富有王室

圖:qatarday

?



如果被卡達表面的豪氣蒙蔽了雙眼,就大錯特錯,真實的卡達是個超級摺疊社會



多哈是個摺疊的大都市,

地上的奢華與地下的不堪從不交集

圖:Shutterstock

?



卡達總人口293萬(2021年),其中卡達籍公民約31.3萬,僅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其餘九成人口都是外國人。



1970年以來,卡達公民人口比例不斷縮減

從40%縮減到如今僅11%上下

圖:PRIYADSOUZA

?



因此,在卡達,本國人反而少見,到處是膚色各異的外國人,尤其是南亞人,感覺不像在中東,倒更像在印度。


筆者採訪曾在卡達工作的印度人,問其對當地的感受,受訪者表示:「雖然在卡達生活10多年,我至今也不會阿拉伯語,因為根本沒機會接觸阿拉伯人,他們從不露面。我身邊全是印度人,也有來自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工作時甚至不用說英語,講印度家鄉話就夠了,根本感覺不到我身在一個中東國家。」



卡達的外國勞工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賓和埃及等國

圖:posts.careerengine.us

?



在職場上見不到卡達人實屬正常。外國人占卡達勞動力人口的94%,卡達人只佔6%。卡達公民往往不用上班,他們大多數是投資人、股東、管理者或政府官員,上班的都是外勞,這就是卡達的摺疊之處。


卡達的家政業,全是女性外勞

圖:Al Jazeera

?


不工作也有收入、還不用納稅的卡達公民,

在休閑場所悠閑地喝茶

圖:Larry Johnson

?



可以說,外勞撐起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根基,可他們卻過著最艱苦的生活,外勞最低月收入僅275美元(約人民幣1971元)。但卡達公民的人均月收入約4300美元(約人民幣3萬),是前者的15倍以上。



南亞建築工人擠在集體宿舍內

圖:Al Jazeera

?


外勞居住環境惡劣

圖:dailyrecord

?


儘管被黑色布卡覆蓋,

但卡達女性的布卡下面渾身都是奢侈品

圖:Shutterstock

?



再看看卡達人口性別與年齡分布,更能感受社會摺疊之深。


2020年,在20-60歲勞動力人口中,男性比女性人數多出120萬人,即下圖中向左突出的深藍色部分。這部分基本就是在卡達打工的外勞,他們是從事建築、能源、基建行業的年輕外籍男性。從圖中看,代表外勞的深藍色顯得極不對稱,沉重地墜在這一結構的腰部。



卡達人口分布圖,天藍色為男性,紅色為女性,深藍色是男性多出女性人數的部分,分布在勞動力年齡段

圖:Wiki

?


大量男性外勞的輸入,造成了卡達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男女人數比例約3:1。


本就人數稀少,又地位不高,平時居家不外出,外出不得見人,女性是卡達社會彷彿被隱藏的存在。



女性不能拋頭露面(如右圖),只有王太后莫扎(左)這樣的王族才有穿華服露面的自由

?





新型奴隸制?


自2010年贏得世界盃舉辦權以來,卡達在12年內大量引進外部勞動力,人口增加了約70%。



卡達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

人口數量激增

圖:yte1.com

?



卡達是世界上外國人佔比最高的國家,卻遠遠談不上是個「移民國家」,與美加澳等移民國更是天壤之別。卡達壓根就沒把這些外勞當「自己人」,甚至當「人」看待。



卡達的南亞勞工

圖:Middle East Monitor

?



卡達沒有針對外勞的立法,僅用一套卡法拉制度(Kafala)維繫與外勞的關係。


所謂卡法拉,就是每位外勞必須有一位卡達公民作贊助人(Sponsor)才能來卡達打工,沒有贊助人許可,外勞在卡達期間不得更換工作、不得離境,禁止加入一切工會組織。



每位外勞(右)都需要

一位卡達公民(左)的「贊助「

圖:DW

?



卡法拉制度是絕對傾向於卡達一邊的,外來勞工沒有任何權利,實際上處在贊助人的絕對控制下。針對外勞的欠薪、性侵、強迫勞動、人身拘禁層出不窮,卻不違法。而所謂「贊助人」就彷彿是新型奴隸主,卡法拉制度就彷彿現代奴隸制。



示威遊行,呼籲國際足聯抵制卡達奴隸制

圖:trivela.com

?



贊助人的奴役還不是全部,外勞還要忍受中介剝削。贊助人為了僱傭外勞,往往委託招工中介在南亞招募工人。其中有些甚至可稱之為蛇頭,從事人口販賣。



介紹南亞勞工去中東工作的中介

圖:Al Jazeera

?



這些中介向勞工收取大筆勞務中介費,還要從勞工月收入中抽成,最高可達50%。



外勞需向中介支付的服務費價位,

根據目的國和始發國的不同,價格不一

圖:Al Jazeera

?



糟糕的勞工人權情況,不僅存在於卡達,在整個海灣地區都普遍存在。據《衛報》報道,海灣國家的南亞與東南亞勞工每年死亡人數在1萬人左右。



建築業是外勞最集中的產業

圖:Shutterstock

?



雖然表面是個國際大都會,但卡達在履行國際法和國際勞工標準方面卻非常落後。它的《勞動法》非常不完善,外勞又常常被排除在卡達法律保護之外。雖然此前已發生多起勞工糾紛事件,但直到2021年3月卡達才制定最低薪酬標準,勞工境況至今沒有根本改善。


國際工會聯盟(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代表Tim Noonan認為,卡達的勞工問題根源在於沒有公權監管,完全靠與贊助人的私人合同約束,有極大的任意性,招工中介也是法律監管的真空地帶,而禁止工會活動也造成勞工保護的缺失。


親手修建多哈的南亞勞工們,

卻與這座城市的繁華無關

圖:Shutterstock

?



海灣種族主義


若說卡達對所有外勞都侵犯人權,就太過絕對了。卡達對待不同國籍的外勞,態度完全不同。


在卡達工作的歐美人就收入極高,是南亞外勞的10倍以上。巴勒斯坦人、黎巴嫩人等近東地區外勞,收入也比較可觀,也高於南亞、東南亞的外勞。


這些歐美、近東人群被稱為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做著高級管理崗;而南亞、東南亞外勞則被稱為無技能工人(Unskilled worker)。



卡達半島電視台是與CNN、BBC持平的世界三大新聞頻道之一,從業者多為歐美人士

圖:Times of Israel

?


卡達的勞工問題與種族歧視並行,共同形成以卡達人為金字塔尖,以歐美人為高層,以近東人為中層,以南亞、東南亞人為底端的勞動力歧視鏈。



為建成世界「教育之都」,卡達將康奈爾、喬治城、卡耐基梅隆、西北大學等美國名校引進,作為其中東分校區,師資從美國引進。圖為喬治城大學卡達校區的教職科研隊伍

圖:Georgetown University

?


《哈佛國際評論》期刊作者Amen Gashaw認為,卡達存在兩支「游牧民族」,一支是高收入的歐美人士,一支是低收入的南亞勞工群體,種族主義與移民勞工相伴相隨。


世界不平等資料庫分析師Rowaida Moshrif認為,卡達10%的頂端人口(本國公民)掌握全國財富的56%,而50%的底端人口(外勞)只能分得國家財富的12%。



中東地區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

精英階層分得的國家財富比例全球最高

圖:Rowaida Moshrif/WID

?



南亞勞工所從事的建築、家政、技工等工作,能否被劃為低技能工種呢?這實在有待商榷。


在歐美國家,藍領工人的勞動力市場緊缺,專業性也很強。以加拿大為例,家政護理需通過認證考試、持證上崗,專業性與技術性要求都很高,絕不是無技能或低技能工種。


在歐美等國,藍領的收入堪比白領,甚至比白領更高。據人力諮詢機構ZIPPIA和ZIPrecruiter的調查,美國建築工人中位月薪2653美元,加拿大2105美元,而卡達的外勞月薪低至274美元;在家政業,美國家政中位月薪3433美元,加拿大2892美元,而卡達的菲律賓保姆平均月薪僅384美元。



低薪不是因為工種本身,

而是由所在國家制度與法律保障決定的

圖:Shutterstock

?



卡達是時代的幸運兒,二戰後靠石油天然氣走上財富巔峰。但傳統油氣開採和基建,不僅產生大量人權與治理問題,可持續性也讓人大打問號。特別是在碳排放控制與新能源替代的全球大趨勢下,這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極高的國家,能在這一模式下走多遠呢?



END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環行星球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請後台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中東土豪的錢,是幾億年積累的一次性變現 - 地球知識局
東德,太拉胯了!- 地球知識局